何婷婷 周峰
一、设计背景
山西省为新课标Ⅰ卷考区,2014、2015两年高考之后,学生抱怨题目奇怪、脱离教材,平时学习内容对考试帮助不大。这说明复习方法和考试出题的变化方向出现了偏离。高考出题的变化:突破教材、材料新颖、能力立意。高考变化带来的挑战是: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提高,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需要加强。而传统的复习方法为一轮复习温顾基础知识,二轮复习查缺补漏和专题训练。一轮复习夯实基础非常必要,二轮复习却局限于知识和技巧。一轮复习打好了基础,二轮复习却没有达到能力的突破,所以知识过硬的学生遇到灵活多变的高考题也会惊慌失措。抓好二轮复习的机会,可依据以下模式:依托好题、整理专题、锻炼能力。
二、教材分析
外力作用是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一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内容,教材列举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简单说明外力作用的过程,举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但对外力作用形式的概念缺乏说明,也未对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外力作用的过程描述过于简略。根据课标和考纲的要求,在应用过程中应细化此部分知识,充分考虑影响因素确定外力作用的形式,构建外力作用的过程。
三、考纲分析
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考纲:地表形态的外力因素。考纲细化:①识记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②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③应用外力作用解释地表形态的变化。难点:应用外力作用解释地表形态的变化。课标和考纲都强调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分析。
四、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轮复习,能够识记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影响,但欠缺应用和分析能力,答题忽视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本节课材料主要取材于《中国沙漠》杂志,以青海湖湖岸沉积地貌为例,根据课标考纲要求,结合学情、考情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落实知识、提升能力。
五、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本课通过“命题—悟题—用题”的方式构建有效探究模式。“命题”就是根据考点和学情,有针对性命题,资料主要取材于《中国沙漠》杂志,对资料进行改编重组做成符合高考模式的试题。“悟题”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建模。“用题”是对已考题的改编,用来检测学生对思维模式的应用状况。教学设计亮点:一是设置新情境、新材料,编制新试题,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有效调动学生分组讨论、个人展示、踊跃发言等,使师生、生生之间互动频繁,既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为投入与专注,又为学生提供充足思考时间,利于学生深入理解问题;三是重点问题变式演练、拓展应用等设计,利于问题深化,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教学设计不足:某些地方忽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某些思维片段正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在地理高考二轮复习的某些部分,可以采取原创或改编试题的模式,帮助学生真正落实知识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山西省太原市地理教研员 薛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