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冬,李 欣
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兼论运动自信在其中的中介效应
郭冬冬1,李 欣2
(1.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2. 郑州大学体育系,河南郑州450001)
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对其应对方式存在影响作用,运动自信在其中可能产生中介效应.对252名专业运动员采用相关量表进行测试表明: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与其应对方式的3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运动自信在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影响其回避应对和超越应对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影响其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和集中处理情绪的应对中的中介效应显著;运动自信作用于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大小依次为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集中处理情绪的应对.
运动员;应对方式;训练比赛满意度;运动自信;中介效应
在竞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应对方式不当而导致运动员丧失运动技能甚至产生一定的人际冲突都会对运动成绩造成严重的影响,而有效的应对方式对于取得良好运动成绩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取得比赛胜负的关键[1-2].众所周知,运动员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训练和比赛中度过的,长期的训练比赛对运动员的身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满意度作为一种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或结束后的直接的态度,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行为以及在大赛中的应对方式[3].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作为运动员的一种认知评价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进而影响其应对方式,而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在国外也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和研究[4-6].由于中西方文化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影响运动员应对方式的因素也有很多[7].中国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可能存在与西方不同的特征与规律,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显得更有价值和意义.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并对运动自信相关变量在其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做深入的探讨;对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是否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应对方式这一理论假设进行检验.这样的研究有助于验证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是否与其应对方式有关,进一步澄清运动自信在其中可能产生的影响作用.
1.1 被试
本研究被试为国家游泳队(15人)、河南省射击中心(33人)、八一军体大队(48人)、广东体职(103人)和郑州大学校队(乒乓球、荷球、网球运动员共53人)不同运动项目(篮球、田径、射击、游泳等17项)的252名专业运动员(表1).
表1 被试样本特征一览
1.2 研究工具
1.2.1 运动自信心
Vealey(1988)借鉴人格研究中的关于特质和状态的区分把运动自信心分为运动特质自信(自信心特质)和运动状态自信(自信心状态)[8].运动自信心采用Lena Fung、Judy K Ng和Siu Yin Cheung(2001)翻译的中文版《运动特质自信量表》(TSCI)和《运动状态自信量表》(SSCI)进行测量,每个分量表均有13个条目组成,都采用9点Likert量表,表示低自信(1点)到高自信(9点)之间的变化过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TSCI的2/=2.97,=0.95,=0.06,/=0.94;SSCI的2/=1.65,=0.97,=0.03,/=0.96,这些结果表明《运动特质自信量表》和《运动状态自信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9].
1.2.2 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
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采用张力为等人(2002)[10]编制的《训练比赛满意感量表》,该量表采用Likert7级量表,选项从完全不同意(1级)过渡到完全同意(7级),单维度,含6个条目,根据张力为等人的报告,该量表的科隆巴赫为0.75,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1.2.3 运动员应对方式
运动员应对方式采用钟伯光和姒刚彦等人(2004)[11]编制的《中国运动员应激应对量表》,该量表分4个分量表,其中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集中处理情绪的应对、回避应对和超越应对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73,0.78,0.75和0.73,平均值为0.75,说明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2/=1.56,=0.911,=0.895,=0.046,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各项目在其所属分量表上都具有显著的(<0.05)标准因子负荷,其值介于0.41~0.77之间,平均值为0.57.
1.3 数据分析
本研究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中介作用检验选用温忠麟等人(2004)[12]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进行.
2.1 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与应对方式及运动自信的相关性分析
被试在运动自信2个分量表、训练比赛满意度量表和应对方式4个分量表上的均值、标准差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见表2.
表2 被试在运动自信量表、训练比赛满意度量表与应对方式量表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一览表
注: *表示<0.05,**表示<0.01,***表示<0.001.
由表2可知,除超越应对与训练比赛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外,训练比赛满意度与应对方式的3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运动员的比赛满意度与运动自信及其2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除回避应对和超越应对与运动自信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之外,运动自信与运动员应对方式的2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而运动状态自信与回避应对和超越应对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运动特质自信与回避应对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2.2 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与应对方式及运动自信的关系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训练比赛满意度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以训练比赛满意度作为自变量并以应对方式的4个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二步,加入运动自信为因变量后以检验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对运动自信在总体上的解释水平.
第一步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训练比赛满意度总体上能够显著预测应对方式,能解释应对方式约27 %的方差变异量,其中除了超越应对外,训练比赛满意度都能显著解释应对方式其他3个维度的方差变异量: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2=0.137,(1,227)=35.985,=5.999,<0.001;集中处理情绪的应对,2=0.116,(1,223)= 29.150,=5.399,<0.001;回避应对,2=0.02,(1,228)=4.763,=2.183,<0.05.
第二步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满意度能够显著预测运动自信约28 %的方差变异量:运动自信,2=0.278,(1,224)=86.323,=9.291,<0.001;运动特质自信,2=0.284,(1,228)=90.481,=9.512,<0.001;运动状态自信,2=0.234,(1,230)=70.240,=8.381,<0.001.
2.3 运动自信的中介效应检验
2.3.1 运动自信的中介效应(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
假设训练比赛满意度会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受到运动自信的影响,则运动自信就是中介变量.其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3.结果是标准化解,小写字母代表相应变量的标准化变量(下同).
表3 运动自信(m)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结果(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
注:表示标准误,***表示<0.001.
从表3中可知,依次检验(指前面3个检验)都是显著的,所以运动自信()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4个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运动训练比赛满意度对集中解决问题有直接正效应,即高的训练比赛满意度对集中解决问题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高训练比赛满意度通过提高运动自信对集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间接正效应,即高的运动训练比赛满意度能提高运动自信,运动自信程度越高集中解决问题能力就越高.
2.3.2 运动自信的中介效应(集中处理情绪的应对)
假设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会影响运动员处理情绪的能力,而处理情绪的能力会受到运动自信的影响,则运动自信就是中介变量.运动自信()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运动自信(n)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结果(集中处理情绪的应对)
注:表示标准误,***表示<0.001.
从表4中可知,依次检验(指前面3个检验)都是显著的,所以运动自信()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4个检验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一方面,高的训练比赛满意度对集中处理情绪的应对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高的运动训练比赛满意度能提高运动自信,运动自信程度越高集中处理情绪能力就越高.
2.3.3 运动自信的中介效应(回避应对)
假设训练比赛满意度会影响回避应对的能力,而回避应对能力会受到运动自信的影响,则运动自信就是中介变量.运动自信()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运动自信(w)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结果(回避应对)
注:表示标准误,*表示<0.05.
从表5中可知,依次检验中第二步不显著,需要做Sobel检验,此处=0.084,=0.011,=0.113,=0.072,计算得=0.0049,>0.05.即运动自信()对回避应对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由于在前面的回归分析中,训练比赛满意度未能显著预测运动员的超越应对,不能满足进行中介检验的条件,故不再对其进行中介检验.
2.4 运动自信在训练比赛满意度影响其应对方式中的中介效应大小
图1 运动自信在训练比赛满意度影响其应对方式中的中介效应
从图1看出,一方面,训练比赛满意度对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和集中处理情绪的应对有直接正效应;另一方面,在运动自信因素上,训练比赛满意度对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和集中处理情绪的应对的影响中均起部分中介效应,但运动自信在训练比赛满意度影响回避应对和超越应对的中介效应不显著.进一步探索满意度对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和集中处理情绪的应对的中介效应的大小.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之比/可以衡量中介效应的相对大小[12].满意度对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的中介效应大小=0.455×0.156/0.370×100 %=19.2 %;满意度对集中处理情绪的应对的中介效应大小=0.058×0.118/0.251×100 %=2.7 %.从结果中可知,运动自信在训练比赛满意度对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中的中介效应大于其训练比赛满意度对集中处理情绪的应对中的中介效应.
3.1 各变量间的相关性
数据相关性分析显示,解决问题应对、处理情绪应对和回避应对与运动自信、特质自信和状态自信以及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从相关系数来看,运动自信与积极应对间为偏中等程度相关.而方蕊,Isabella Caroline Belem,A R Levy,殷晓旺[13-16]等人研究发现,运动自信与应对之间存在中程度显著相关,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也支持了学者们的观点.
训练比赛满意度与应对方式3个维度显著相关(超越应对除外).在满意度影响应对方式分析中,除了不能显著预测超越应对外,训练比赛满意度能显著预测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集中处理情绪的应对和回避应对.将运动自信作为一个因变量加入回归分析后,显著提高了满意度对应对方式的预测效力(研究假设2得到了验证).满意度与运动自信、特质自信和状态自信之间显著相关,且为中等程度相关.这些结果表明,满意度对应对方式及运动自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对研究假设1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从效应值来看,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整体上解释应对方式约27 %的方差变异量,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对应对方式3个维度所能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介于2 % ~ 13 %之间,效应量平均值偏小.这一结果表明,除了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外,还可能存在着影响运动员应对方式的其他重要因素,同时,也可能与所抽取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样本大小等因素有关.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与其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程度还需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进行准确评估.
3.2 运动自信的中介效应
从前面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满意度能显著预测应对方式和运动自信,相关分析也表明,运动自信与应对方式部分维度显著相关.而这些研究结果与之前的研究所报告的结果基本一致[17-18].为了进一步考察运动自信是否在满意度与应对方式之间起到中介作用,采用回归分析法对运动自信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运动自信对满意度与应对方式的两个维度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这些结果对假设3提供了支持.满意度对应对方式的影响,至少是部分通过运动自信而产生作用.由于运动自信在训练比赛满意度与应对方式两个维度之间起到的是部分中介作用,那么,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对其应对方式还可能存在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1) 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与运动员应对方式多维度存在显著相关性,且与积极应对相关度接近中等.
2) 将运动自信作为因变量加入回归分析,能显著提高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对其应对方式的预测效力.
3) 运动自信在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影响其回避应对和超越应对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在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度影响其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和集中处理情绪的应对中的中介效应显著,且是部分中介作用.运动自信作用于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大小依次为集中解决问题的应对、集中处理情绪的应对.
4) 从事体育训练的教育工作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得到的满意度对其采取的应对方式可能产生影响作用,从而利用相关原理采取更好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训练效果.
[1] 陈传峰,李建设,汪莹,等.不同项目运动员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1):46-50.
[2] 胡志.提高运动员应对能力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5):132-135.
[3] 解缤.个人项目专业运动员训练满意度对赛前情绪的预测作用[J].体育科学,2008,4(18):15-18.
[4] Adam, Nicholls, Remco, etc. A path analysis of stress appraisals, emotions, coping, and performance satisfaction among athletes[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2012, 13(3): 263-270.
[5] Engin Deniz.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ping with stress, life satisfaction, decision-making styles and decision self-esteem: An investigation with turkish university students[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6, 34(9): 1161-1170.
[6] Surujlal. Perceived stress and coping skills of university student-athlete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life satisfaction[J]. African Joumal for Physical, Health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2013(12): 1047-1059.
[7] 胡志,冯亚平.不同条件下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变动过程的初步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1):57-61.
[8] Vealey. Conceptualization of sport-confidence and competitive orientation: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and instrument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988(8): 221-240.
[9] Fung Cheung.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trait sport-confidence inventory and state sport-confidence inventory on a Chinese sample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2001(2): 304-313.
[10]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05-107.
[11] 钟伯光,姒刚彦,李庆珠,等.中国运动员应激应对量表的编制及检验[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23(4):356-362.
[12]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13] 方蕊,张勇.青少年武术运动员赛前情绪应对方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0):139-141.
[14] Isabella Caroline Belem. Impact of coping strategies on resilience of elite beach volleyball athletes[J]. Rev Bras Cineantropom Desempenho Hum, 2014, 16(4): 447-455.
[15] A R Levy. Pre-competitive confidence, coping, and subjective performance in sport[J].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11(21): 721-729.
[16] 殷晓旺,席毅林,邱达明.健美操运动员参赛成就动机、应对策略与赛前情绪的关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349-355.
[17] Bogdan Kotnik, Matej Tusak. Some Psychlolgical Traits of slovenian olympians (BeiJing 2008)–A Gender Comparison[J]. Kinesiologia Slovenica, 2012, 18(2): 5-18.
[18] 陆雯,惠悲荷.我国优秀残疾人游泳运动员特质运动自信心和运动可能自我状况相关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7):52-55.
Relationship Between Athletes’ Competition Training Satisfaction and Coping Styles and the Intermediary Effects of Self-Confidence in Sports
GUO Dong-dong1, LI Xin2
(1.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China;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China)
Athletes competition training satisfaction has some influences on coping styles, in which self-confidence in sports may produce intermediary effects. The test of 252 professional athletes using relevant scale shows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thletes’ competition training satisfaction and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coping styles, that the intermediary effects of athletes’ self-confidence in sports are not significant in the aspects of the influences of athletes’ competition training satisfaction on avoidance coping and transcendance coping, that the intermediary effects of athletes’ competition satisfaction are significant in the aspects of the influences of athletes’ competition training satisfaction on the coping styles of solving problems and dealing with emotions concentratedly, and that the degree of intermediary effects of athletes’ self-confidence in sports on coping styles are the coping stlye of solving problems concentratedly first and then the coping style of dealing with emotions concentratedly.
sports athletes; coping styles; competition training satisfaction; self-confidence in sports; intermediary effects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10.3969/j.issn.1673-2065.2015.01.012
G80-051
A
1673-2065(2015)01-0039-05
2014-12-14
郭冬冬(1989-),男,河南南阳人,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
李 欣(1982-),男,河南商丘人,郑州大学体育系讲师,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