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迈进

2015-12-06 10:07
党员干部之友 2015年1期

□ 本刊记者 邢 华

记者:迟院长,您好!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词,作为被媒体追逐的“重点对象”之一,您有何感想?

迟福林:媒体的这种热情,反映出大家对民间智库的声音越来越重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现在改革的氛围从上到下正在形成。对于我们这一代经历过“文革”的人来说,改革开放就是一种历史责任,身上就是有一股加班加点做改革研究的劲头。在这种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怎么让更多中青年人来了解改革,然后对改革产生共识,我感到今后自己的责任更重大。

我希望我们国家通过改革,再用6年时间,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基本形成,依法治国的大格局基本形成,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大格局基本形成。到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中等收入群体达到40%以上,实现公平可持续发展。

记者: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2014年经济工作,提出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并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透过本次经济工作会议,您如何评价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未来的改革?

迟福林: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正处在重要历史拐点: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升级的态势初步形成。2014年前3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7%,创历史新高。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增长开始呈现新常态:虽然已不可能再有两位数的增长,但经济增长有条件稳定在7.5%左右的合理区间,发展的“新常态”正在形成。

所谓经济新常态,从短期看是速度问题,从中长期看是结构问题、发展方式问题。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我认为,我们要在宏观政策适度调整的同时,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深化改革上,跳出短期看中长期,跳出速度看结构,跳出政策看改革,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以形成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增长新常态。当前的宏观政策调整,与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需求刺激政策的着眼点有着根本的不同:不仅在于要避免短期内经济的“硬着陆”,更重要的是立足当前谋长远,注重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中长期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实现7.5%左右的中速增长新常态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记者:未来五六年,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表现为哪些特征?

迟福林:2020年,也就是5年后,是中国转型升级的历史拐点,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后窗口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节点,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临界点。为什么这么判断?

第一,在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的变化下,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成为这一阶段最为突出的特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成,高度依赖于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突破。第二,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经济转型升级处于最后窗口期。立足中期化解短期矛盾,形成长期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成为最为现实的选择。也就是说,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关键就在2020年这个“中期”。如果把握和谋划好这个“中期”,加快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确立服务业主导格局为重点、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的改革,不仅能有效化解短期的矛盾风险,而且将为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果失去“中期”这个历史机遇,我们就失去了主动权。第三,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的前景、增长的动力关键是转型,转型需要改革破题。在增长、转型和改革高度融合的特定背景下,“十三五”转型改革的时间空间约束全面增强,需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为支撑,以实现并保持中速增长的新常态。

放眼未来,尤其是“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有三大趋势。一是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经过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成功地跨越了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阶段,进入以解决人的自身发展为重要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二是服务业较快增长的大趋势。消费升级伴随着消费规模的快速扩张,形成走向服务业大国的市场潜力与市场空间,推动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消费增长推动服务业快速增长的趋势正在形成。三是由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的大趋势。13亿人的潜在消费需求成为中国增长转型的突出优势;13亿人服务需求释放的规模与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结构、利益结构、城乡结构调整的进程和由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的趋势。

记者:您能具体分析一下,服务业大国的发展格局应包括哪些方面?

迟福林: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形成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会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推动力,而且也将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一是要形成中速增长的新常态。近几年,中国服务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GDP增长约0.4个百分点。如果未来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可以带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左右,为中速增长的新常态奠定重要基础。二是要形成新增就业不断扩大的新常态。从近两年的情况看,服务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上百万个新的就业岗位。未来服务业增加值按年均10%增长估计,每年新增就业将达到1000万人左右。三是要形成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新常态。服务业主导不仅是形成新一轮创新创业潮的主要推动力,而且将为创新创业开辟巨大的市场空间,由此形成创新驱动新格局的重要条件。四是要形成可持续增长的新常态。五是要形成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的新常态。随着未来服务业主导地位的确立,中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有望达到50%以上,到2020年服务业就业的人口将不少于4亿,由此将带动中等收入群体的增多。

记者:由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当前面临哪些问题和阻力?应该如何解决?

迟福林:中国由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关键在于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和制度创新。这些年,服务业供给瓶颈问题突出,难以满足社会服务需求,根源不在于国内资本短缺,而在于服务业市场开放的严重滞后。当前,服务业行政垄断的特点仍然突出,市场开放程度较低,不适应转型升级的大趋势。

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和制度创新,首先要加快放开银行、证券、保险、电信、邮政快递等行业市场准入,取消不合理的经营范围限制。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教育、医疗、健康、文化等领域投资,支持公益性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加快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程。例如,在城镇公用事业领域特许经营权的出让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在行政系统服务资源配置方面规范完善政府采购。其次要重点打破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垄断,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纳入《反垄断法》,尽快建立国有企业的反垄断审查机制。在已经推出一批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尽快在电信、教育、医疗、金融等垄断行业再推出一批向社会资本开放的重大项目。与推行负面清单管理的改革相配套,尽快对现行行政法规进行系统的反垄断审查,废除各类导致行政垄断的行政法规。第三要尽快提高服务贸易比重,以发展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区为重点,加快服务贸易对外开放进程。第四要加快推进财税、金融、教育、社会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最后,实现由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的转型,不仅需要政府角色的转换,还需要政府发展理念的变革。政府应当成为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服务业发展环境的创造者、结构性改革的主导者。□

迟福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海南省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2002年被中组部、中宣部、国家人事部和国家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重点大学的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