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国初期南充地区疫病防治(1949-1956)

2015-12-06 11:16李禄峰
黑龙江史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南充疫病

李禄峰 张 玲

(川北医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论建国初期南充地区疫病防治(1949-1956)

李禄峰 张 玲

(川北医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南充历来地处四川重镇,政治经济的稳定成长于四川整体实力壮大功不可没。建国初期,多种疫病横贯南充,在党和国家方针指引下南充制定切合实际的疫病防治措施,历经多年全民奋战,成效显著。本文史海钩沉追溯当年疫病概况、措施、成效,为今日南充疫病防治提供参考。

建国初期;疫病防治;南充地区

南充历来地处四川重镇,政治经济发展对全川稳定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建国初期,疫病流行南充,致使人民生产生活遭受巨大险情。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出台一系列整治疫病措施,在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成功防治疫病。同时,全民抗疫的斗争经验为今日南充疫病防治提供借鉴。

一、建国初期南充地区代表性疫病概况

南充位于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历来务农为生。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贫困,医疗卫生条件甚为有限,而此时“霍乱流行为害,几遍全国,每隔三到五年,必大流行一次。”(1)大范围的疫病流行令全国经济发展遭受严重阻碍,更让广大群众身心倍受煎熬,而南充地区除去遭受全国流行疫病的波及外,更有因本地区特有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地方性突出疫病如钩虫病、赤疾、疟疾、麻疹、天花等。这些疫病于南充百姓中不断爆发严重威胁当地群众健康。

在南充地区众多地方性疫病当中最普遍,感染率最高的莫过于钩虫病。钩虫病是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临床以贫血、营养不良、浮肿、腹痛及胃肠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南充大部分地区是桑土和苕土,大半都以新鲜粪便为肥料,大大方便钩虫病的滋生与传播,历来是钩虫病的高发区。患有钩虫病的群众大多表现为手脸浮肿难消,脸色蜡黄,精神萎靡,百姓亦称黄肿病。据不完全统计南充下属的西充县有60—70%之农民患有钩虫病。“西充县中全体师生钩虫病检查结束,八百多人中阳性的六百三十一人,占感染率80%。”(2)“西充武装干部训练班全体学员300人,作钩虫感染检查,结果有钩者二百七十三人,但感染率88%。”(3)窥斑见豹,南充地区钩虫病感染率极高。钩虫病在生产上每年直接、间接的给南充造成的人、财、物的损失更是一个巨大惊人的数字,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产生活。赤痢的死亡率高达45%为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疟疾的流行也很普遍,发病率偏高。其次为麻疹、天花、鼠疫、回归热、夏季脑炎、胃肠传染病等,可喜的是经过及时处理,均得以制止蔓延。其中,“脑炎流行病中的病死率很高,病死率平均达35.8%”(4)且没有特效药和好的办法来处理,防治均不容易,是烈性传染病之一。

二、国家和当地政府为防治疫病而采取的措施

面对疫病流行南充政府根据当时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决议的“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和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的“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原则,结合南充疫病现状,人力与物力条件出台疫病防治措施,集中如下几个方面;

1.开展形式多样,易于群众接受的宣传工作

只有广大群众科学的认识到疫病的危害性、可治愈、可防治性才能密切配合工作,这也是疫病防治工作的关键所在。各级行政干部必须率先认识到疫病防治的重要性才能带领广大群众进行疫病防治工作。针对行政干部,利用各种机会或在会议上宣传新的卫生政策、法令,开设学习班,以使广大干部迅速获得疫病防治知识。出版刊物《每日新闻》及后来的《川北日报》出防疫专刊请名医辟栏专著,或是疫病防治政策和知识的讲解。

建国初期,绝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甚至不识字,这为宣传形式带来巨大挑战。南充政府采取将防疫政策、卫生常识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卫生年画、连环画、报纸等逐家逐户发放;派宣传人员以“幻灯精头画、漫画、小型流动展览、传单、标语、黑板报演说方式进行深入的宣教工作”(5);用当地的典型疫病患者作宣传实例,让群众直观的看到疫病危害及治愈后的成效,信服并配合疫病防治;利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秋收生产等群众集会宣传;使群众认识个人健康与生产建设的关系,提高对钩虫病的警觉性。

2.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实施规范疫苗注射。

南充政府依据国家卫生部于一九五零年颁布的《种痘暂行办法》要求“婴儿应由出生后六个月内种痘一次,届满六足岁,十二足岁至十八足岁时,应各复种一次。”“学校部队机关工厂矿山,应负责检查,入学学生入伍士兵及录用职工,曾否按规定种痘,凡未种者,应一律补种。”并进一步规定“公私立医院诊所及中西医,对于地方行政机关之委托种痘,应视为医务,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纳。”且“派专人督促检查其执行。”在此前提下根据《四川省传染病管理实施办法》结合南充实际情况,实施“预防为主”的规范性疫苗注射,达到防疫目标。如实行种痘区域责任制,凡是未种过痘者发生天花必须追究其责任。

3.依据现实情况需要,建立科学的疫情上报制度。

设立疫情报告机构,“采取三轨制的疫情报告制度”(6),培养疫情报告员。具有疫情报告训练的初级防疫人员与当地医务工作人员具备疫情报告员的先天条件,遍布区、县、镇、乡、村,形成疫情报告网,通过各种交通工具、电话、电报逐级上报,提高疫情报告的速度与正确性,能够更好更迅速的获得疫情并迅速做出应对措施,通过对疫情研究、分析疫情总结出疫病流行规律、分布规律,为防止疫情扩散与扑灭疫情提供重要现实依据。

4.广泛开展医学教育,培养初级疫病防治人才。

南充地区疫病的有效防治需要大量具备医学知识的人才,而建国初期在经济条件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从无到有的培养此类人才不现实。南充政府从辖区现有医学教学条件出发从初级卫生人员训练、卫生技术人员训练、中级医学教育以及对在职干部进一步业务素质培训,达到疫病防治所需人员配比。例如,川北钩虫病防治所于西充办理防治研究时,川北医士学校曾派“师资六十六人到西充学习钩虫病防治”(7)。培养方式有学校教育、短期训练班、轮训班、专题报告、现场观摩、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等。对于接受培训人员,面向工农兵,筛选政治过硬,勤奋好学人员,而对于一些文化基础差的工农兵先为他们补习文化知识然后在学习医学知识。

5.高度肯定中医防治作用,倡导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博大精深,医术纯熟,疗效显著,药材取材广泛,价格低廉,适合经济基础薄弱的现实。这一期间出现“南充市中医进修班学员争相交流自己祖传的秘方数十件”(8)。又有许多中医热心带徒弟,有的徒弟出师了,又带起新徒弟,扩大中医数量,提高中医质量。实践证明,疫病防治必须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团结中西,各取所长,合璧于疫病防控,因时因事制宜。

三、全民抗击疫病成效分析

经过全民多年奋战,在卫生事业基础落后的情况下,以摸索的方式开展工作,客服缺医少药的客观现实,取得抗击疫病显著成效,基本上控制了暴发式流行,降低了疫病发病率与死亡率。“霍乱没有发生,天花1956年比1951年降低99.94%;回归热降低99.93%;疹伤寒降低82.81%;伤寒降低10.33%;疟疾降低8.88%。”(9)城乡卫生面貌也发生变化,多年垃圾得以清除,污水沟变清渠等。广大群众的卫生习惯也明显改善,身体素质增强,没有疫病的干扰,群众全身投入生产,促进生产发展。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工作人员兢兢业业。

党和国家定期召开卫生工作会议,研究疫病现状,制定相应措施,对疫病防治给予人员、经费的大力支持,如“川北区在一九五零年度本无环境卫生经费之预算,后经我所之请求与实际需要,即全部拨发,方获以大力开展。”(10)在党和国家正确引领下,疫病防治工作人员在与疫病较量中表现出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一过程中,很多一线工作人员吃苦耐劳的精神,如早出晚归赶不上吃饭,天雨路烂,工作均未片刻停顿。工作人员在有自身卫生工作或是生产任务的同时兼具疫病防治工作,与疫病患者正面接触,挨家挨户走访、观察,夜间巡查,白天正常上班,体能的过度消耗也影响到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还有部分工作人员家属的不理解、不支持,相伴随工作量的增大出现较大的精神压力,乃至对防治疫病工作的过于紧张,即出现“工作量越大,带来的职业紧张程度越高”的状况(11),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一一克服。

2.防治疫病措施行之有效、立竿见影

国家制定疫病防治方针,指导方向,四川和南充政府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制定防治疫病措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甚至是针对每村、每户制定防治办法。正因为疫病防治措施切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易于学习、操作,使广大群众能够迅速接受,融入生活当中,从观念上提高群众卫生自觉性。有的患钩虫病患者不能干活,经过十天或半月治疗又能干活了。疫病防治措施使群众摆脱疾患,得到实惠,看到希望,更加相信党和政府的号召,更加配合防治疫病措施具体落实。

3.广大群众的全线配合

疫病防治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最终能否成功与广大群众的全线配合是紧密相连的。疫病防治工作的要求与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结合起来,使群众看到疫病防治工作能为自身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益处,才能获得群众拥护和支持,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工作中还必须善于发动群众的巨大力量和应用群众无穷智慧解决工作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建国初期南充地区在党和国家指引下,在南充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广大群众全线参与的疫病防治工作并最终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员抗击疫病过程中,不仅实践出克制南充当地疫病的有效措施,为今日南充疫病防控提供成功蓝本,在长期艰苦斗争中磨练广大干部和群众与困难做斗争形成的坚毅品格,而这种吃苦耐劳、勇于承担的斗争精神为南充日后生产和建设工作树立榜样。

(1)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卫生部关于预防霍乱的指示》,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27-16。

(2)(3)四川省卫生厅:《西南卫生部防疫队川北队工作旬报表》,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27-24。

(4)四川省卫生厅:《一九五二年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计划》,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27-30。

(5)四川省卫生厅:《一九五一年钩虫病初步防治工作纲要》,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27-24。

(6)四川省卫生厅:《西南区一九五二年卫生工作计划目标》,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27-30。

(7)四川省卫生厅:《西南卫生部防疫队川北队工作旬报表》,四川省档案馆:建川027-24。

(8)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四川省中医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对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四川省档案馆:建川133。

(9)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1956年疟疾防治工作总结》,四川省档案馆:建川133。

(10)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1955年卫生工作计划要点》,四川省档案馆:建川133-85。

(11)王永伟等.疾控人员职业紧张高危风险因素集定性比较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4.132-38。

李禄峰(1981—),女,辽宁营口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地方医药卫生史、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本文是四川省社科联青年项目《建国后四川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就与历史经验研究》(SC12C01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南充疫病
南充综合试验站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辣椒疫病危害大 及时防治有办法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中医药防控生猪疫病取得突破
四川省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
TheDifferencebetweenOrientalandOccidentalThinking PatternsinTranslation
坚持法德并举 助力治蜀兴川
“好干部”与“坏干部”:建国初期我国干部的培养与惩戒(1949—1956年)
浅析建国初期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