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成”字解诂

2015-12-06 11:16
黑龙江史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条理荀子朱熹

黄 云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王先谦《荀子集解》是清代研究荀子的集大成之作,是荀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荀子·劝学》为《荀子》开门第一篇,历来是研究荀学的重要篇章。在荀子那里,“学”为“成人”必经之途、必要条件,因此要“劝学”。“成人”既是“学”之目的,那么,“成人”之“成”如何解释,也便成为荀学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荀子·劝学》篇称:“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王先谦《荀子集解》对此解释说,“内自定而外应物,乃为成就之人也”,将“成”解释为“成就”,乍看上去很有道理,实则值得商榷,将“成”训为“全”、“完”应该更符合《荀子》的原意。现将《荀子·劝学》最后一段呈现如下: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这一段文字是荀子的美学追求,整段内容都是在围绕“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而展开,突出的美学追求就是“完”或“全”,将“成”训成“完”或“全”是符合荀子文本内容的。而且,紧接在“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这句话后面的是,“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前一句的“成”与后一句的“全”并举,前后呼应,文意连贯,一气呵成。如果将“成”解释为“成就”,对于所在句子尚可解释得通,但对于整段内容就显得不甚连贯,有点突兀,前后也有失照应。

“成”训为“全”、“完”可以获得字书的佐证,《汉语大字典》对“成”的解释多达27条,其中第13条解释为“成:达到一个完整的数量单位。南朝宋鲍照《拟古八首》之七:‘秋蛰扶户吟,寒妇成夜织。’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多少大家集个成数出来。’”“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成”与“全”对举,与“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中的情形惊人的一致,将“成”解释为“达到一个完整的数量单位”,是一个基础的理解,而将“成”解释为“全”、“完”,是一个具体情形下的妥帖之举。

“成”训为“全”、“完”更得到了先秦典籍的佐证。《孟子·王章章句下》中孟子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因为“集大成”在现在社会也用得非常广泛,所以杨伯峻先生没有对其进行注解,幸好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

此言孔子集三圣之事,而为一大圣之事;犹作乐者,集众音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成者,乐之一终,《书》所谓“箫《韶》九成”是也。金,钟属。声,宣也,如声罪致讨之声。玉,磬也。振,收也,如振河海而不洩之振。始,始之也。条理,犹言脉络,指众音而言也。智者,知之所及;圣者,德之所就也。盖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若独奏一音,则其一音自为始终,而为一小成。犹三子之所知偏于一,而其所就亦偏于一也。八音之中,金石为重,故特为众音之纲纪。又金始震而玉终诎然也,故并奏八音,则于其未作,而先击鎛钟以宣其声;俟其既阕,而后击特磬以收其韵。宣以始之,收以终之。二者之间,脉络通贯,无所不备,则合众小成而为一大成,犹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金声玉振,始终条理,疑古《乐经》之言。故兒宽云:“惟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亦此意也。

朱熹这一段分析得相当到位,详尽而透彻,需要点明的是,朱熹这段话里面的“成”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从表面来讲,也即从音乐角度来讲,“成者,乐之一终”;从深层来讲,也即从社会人生角度来讲,成者,全也,完也,这一点读者很容易忽略过去,但朱熹实际上讲得是相当明确的。“集大成”中的“成”通过“集”来理解,很容易可以训出“全”、“完”来。

每一座孔庙里面都有一座大成殿,“大成”就是来自《孟子》里面的“孔子之谓集大成”,根据上面的理解,“大成”并不是所谓的大成就,孔子在事功上是谈不上“大成就”的,但是孔子的德行我们可以说他“大完”、“大全”,用朱熹的话说就是“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这也是跟孔子的美学追求相一致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尽善尽美才是孔子的美学追求,这种美就是一种“大完”、“大全”之美,这样的美才能做到“和”。先秦儒家都是追求“完美”的,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孔子、孟子、荀子莫不如是,当然这也跟当时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有关,放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成”训为“全”、“完”还得到了大多数现代《荀子》译著的佐证。方勇的《荀子》将“成人”解释为“完美的人”;杨朝明的《荀子》将“成人”解释为“遵循礼义具有仁德的人”:刘建生的《荀子精解》将“成人”解释为“完美的人”;王威威的《荀子译注》将“成人”解释为“德才兼备的人,犹完人”;张觉的《荀子译注》将“成人”解释为“成熟完美的人”;褚世昌的《荀子译注》将“成人”解释为“学习有成就的人”;蒋南华的《荀子全译》将“成人”解释为“成熟的人”。在此不可能列举出全部的《荀子》译著,于是随机选择了七部有代表性的译著进行比较,大致分为四种情况,前四条属于第一种情况,第五条属于第二种情况,第六条属于第三种情况,第七条属于第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中的四种解释大同小异,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是将“成”训为“全”、“完”的具体演绎;第四种情况完全按照现代的意思解释“成人”,令人啼笑皆非,可忽略不计;第三种情况大致与王先谦的解释一样,但褚世昌把成就限制在了学习方面,更狭隘了;第二种情况是第一种情况与第四种情况调和的结果,想把“成”解释为“完美”,但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因为不确定“成”能否解释为“完美”,于是加了“成熟”两字来保险起见,结果适得其反。七种解释中有四种解释是将“成”训为“全”、“完”的,剩余三种解释各立门户,孤立无依,而且存在漏洞,不值得过分考虑。

综上所述,《荀子·劝学》中“成人”应解释为“完人”、“全人”,“成”训为“完”、“全”比较合宜。通过这个解释,我们回过头来再反观《汉语大字典》对“成——达到一个完整的数量单位”的解释,发现这个解释太作实了,如果再加上“完”、“全”这个解释的话就虚实结合了,不会在具体翻译时显得过于生硬。

[1][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整理:《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页。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46页。

[3]方勇、李波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 12页

[4]杨朝明注说:《荀子》,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5]刘建生编译:《荀子精解》,海潮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6]蒋南华、罗书勤、杨寒清注译:《荀子全译》,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7]褚世昌译注:《荀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

[8]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9]威威译注:《荀子译注》,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7页。

[10][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5页。

[11]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54页。

[1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撰:《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99页。

猜你喜欢
条理荀子朱熹
春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论荀子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和谐
按顺序写话条理清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清晰的条理来自于分类
收藏的乐趣
“朱子深衣”与朱熹
知识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