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5-12-06 22:56
共产党员(辽宁) 2015年13期
关键词:社区

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把学习贯彻“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作为一项长期政治任务,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学讲话、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鼓士气、促振兴”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使其成为辽宁的文化基因、价值取向和时代风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要求,紧密联系我省实际,努力在解决突出问题中让正确的用人导向鲜明地亮出来、立起来、严起来、实起来。

李希强调,要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将其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健全建强党的基层组织,强化基层基础保障,使每个党组织都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的战斗堡垒。要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有序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向优秀党员干部学习活动,驰而不息地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各级党委要把党的建设和管理监督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省委常委出席会议。全省各条战线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基层干部代表参加会议。大连市甘井子区、东北大学、大连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科院沈阳计算所、沈阳新民市周坨子镇、鞍山市立山区灵山街道灵西社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

当好科学发展的领路人大连市甘井子区委书记郝方林

2011年,大连市委把全市行政区划最大的主城区甘井子区区委书记的岗位交给了我,从那一刻起,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就下定决心,决不辜负省委、市委的信任和重托。4年多来,我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加强党建三大重点任务,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多年来,甘井子区始终保持东北县区中的领先发展地位。我上任以来,甘井子区遇到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扰。如何突破宏观经济形势不利的影响,在全市新一轮发展大局中继续站排头?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我这个书记带领常委一班人来谋划、作决策。经过深入调研,我们确立了以全域城市化为动力,以产城融合为发展理念,以“两城四区+老城区改造升级”为功能区布局的发展思路,坚持中心带动、板块布局、全域开发,以城兴产,以产促城,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全域转型提升。

我们积极争取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区内倾斜,哈大高铁、大连北站、体育中心、医疗中心等一批重大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在区内布局建设,大幅提升了区域承载力,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总部经济、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四大千亿元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自从建设伊始就确立了接轨国际的一流标准。我们修订了产业准入政策,坚持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目前,科大聚龙、泛亚太电子交易中心、名气通云数据中心等近90家高端企业入驻核心起步区,投资总额达208亿元,被评为“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依托大连湾深水港优势,我们投资建设了船舶重工海洋工程。引进中国一重投资建设了加氢反应器制造项目,仅这个企业去年产值就达到了90多亿元。目前,大连湾装备制造业年工业总产值已超过2000亿元,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坚持补齐服务业短板,我们建设了华润万象城、红星美凯龙家居世界等一批现代商业项目,总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去年,中华路商务区被评为“辽宁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高端项目的入驻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全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4.1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06.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761.5亿元。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始终强调“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蓝天”,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政绩。在“保护原生态,再造新生态”的理念引领下,全区累计完成全社会总投资80余亿元,建成了一批景观河道、生态公园,打造了国家4A级风景区——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等一批生态精品,《人民日报》以“生态文明的‘红旗样本’”为题进行了报道。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当好一个区委书记,首先就要做到对群众有亲情、讲感情,时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头。近年来,全区每年确定至少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在财政预算时优先保障,每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均保持在65%以上。

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第一责任,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保证。带班子,打造团结奋进核心。我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做到集体决策;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定期主持召开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党建工作,在全区营造了抓党建、议党建的浓厚氛围;带头执行“八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积极营造正风肃纪、廉洁从政的环境。抓队伍,创建务实担当团队。选人用人,要让党组织、群众和工作实绩有发言权。为此,我们坚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完善选人用人程序,强化常委班子集体决策,确保把好干部选上来;通过赴清华大学等院校脱产培训、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让全区干部开眼界、长本事、强基础,激发党建活力。

按照新时期领导干部“四有”标准,对照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张鸣岐等先进典型,我还有一定差距。我将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要求,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实绩为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当好振兴发展的主力军大连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

大连瓦房店轴承集团公司建于1938年,是中国轴承工业发源地,目前在轴承行业国内综合排名第一位,世界排名第八位。公司现有员工1.1万名,党员2067名。2014年,公司工业总产值67.8亿元,实现利税6.5亿元。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等称号,公司党委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轴承集团

近年来,面对跨国公司和国内轴承企业上挤下压的严峻市场环境,公司党委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轴承集团为目标,科学谋划发展思路,坚持制高点和国际化战略、关注客户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突破高端产品和国际市场、提高效率和效益“四个不动摇”,实施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开发、人才管理、资源优化“五个调整”,推动企业由传统生产型向服务型、产品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市场建设由主要服务国内向服务国内外并举、技术创新由模仿为主向与客户协同创新、生产管理由传统模式向现代管理、人才管理由内部培养为主向内培外招并举“六个转变”,把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公司党委坚持把生产经营的难点、重点作为党建工作的着眼点,组织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领全体员工,在重点工程项目、急难险重任务和本职岗位上发挥作用,使党组织和党员成为企业攻坚克难的生力军。

设立“共产党员先锋岗”516个、“共产党员责任区”1380个,明确岗位评价标准,落实党员主体责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员工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围绕生产组织、市场建设、质量管理、提质降耗、技术进步、工艺创新和经营发展等方面,进行立项攻关,在攻坚克难中当先锋、打头阵、作贡献。2014年,由党员牵头组建了180余个攻关团队,完成了352个攻关项目,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

公司承担的4项“863”计划中,党员孙振生带领团队攻克了主轴轴承试验机技术,获第十六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党员宋世勇团队的高速铁路轴承、吴飞团队的航母阻拦装置配套项目,获得全省企业重大成果奖。党员于永刚带领班组攻克出口澳大利亚的取料机超大型轴承加工瓶颈,掌握了超大型轴承的核心技术,创造了12项中国第一,被评为全省2014年度“中国第一”重大产品。近3年来,公司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36项,申请专利146项。

大力培育企业文化

公司党委把弘扬“爱国爱厂、敬业爱岗、勇于挑战、实现价值”的企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培育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先进理念和行为导向,形成了人心思进、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持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着力推进“文化示范基地”“六型示范基地”建设,形成了企业形象策划、企业发展史、企业故事、企业人物和企业画册、宣传片

“五位一体”的文化体系。坚持建学习型组织培育人,每年开设各类技能培训100多个班次,培训员工2万余人次。并购德国百年科技型企业KRW公司后,定期选送优秀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出国培训,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公司高技能人才占全员70%以上,有3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5人获全国机械工业技能大师称号、4人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坚持用先进的机制激励人,通过设立总经理特别贡献奖,评聘学科带头人和技术专家,给予拔尖技术工人特殊津贴,用职工名字命名发明创造等制度,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与人才激励机制。坚持用典型的力量影响人,广泛开展向全国劳动模范孙盛桐、仲双宏、李书乾学习活动,每年评选各类先进典型300余名,形成了创新创造的典型群体,在公司上下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集聚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

面对世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格局和挑战,瓦轴集团将继续坚持创新引领,着力发展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高端制造,抢占一批高端市场,培育一批高端战略客户,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辽宁制造”向“辽宁创造”转变,当好推动振兴发展的主力军。

做一名敢担当有作为的党员干部新民市政协副主席、周坨子镇党委第一书记徐占海

我在基层工作多年,先后担任新民市姚堡乡中腰堡村党支部书记、新民市周坨子镇党委书记。当村党支部书记10年,一个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村变成人均收入超万元的富裕村;任镇党委书记5年,一个“穷沙窝子”小乡镇成为人均收入超两万元的辽宁十大“魅力乡镇”。在书记的岗位上,我时刻牢记,组织把这个位子给了我,就是把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安危冷暖托付给我,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责任,必须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敢担当、有作为。

敢担当、有作为,必须把党建第一责任真正扛在肩上。2008年4月任镇党委书记以来,我认真履行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责任,坚持经济发展靠党建保证、乡村治理从党建破题,不分淡季旺季,党建一年一年常抓,责任一项一项落实,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堡垒一座一座筑牢。

农村党建的重中之重是选好村党组织带头人。书记强万事不难,书记弱一事无成。选用村书记,确实存在着“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子的问题,但如果拉不下脸、狠不下心,让少数打不开局面、工作长年没起色的人占位子、“守摊子”,就会贻误大多数群众的福祉、伤到老百姓的心。为此,我们坚决把3名只耍嘴皮子不干事、群众不“买账”的村书记撤下来,把敢做、敢为、敢担当的优秀党员用上去,群众一片叫好。

为了有效调动村班子的积极性,我们实行了“双述双评”晒业绩,每年初各村班子就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签订责任状,向镇党委和村党员群众作出承诺并接受监督;年底组织各村班子向镇党委和村党员群众进行双向述职,接受镇党委考评、党员群众测评,评议结果与报酬待遇和奖惩挂钩,有效传导压力、激发动力。全镇9个建制村党组织中有7个受到了省、市、县表彰,两名村书记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同时,注重引导党员冲在前、做表率,开展“叫响我是共产党员”活动,全镇机关党员佩戴党徽,农民党员户悬挂标识,让每一名党员的形象亮起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实现“百姓需求有党员、急难险重见干部”。

敢担当、有作为,必须让群众走上致富路。任镇党委书记之初,面对周坨子人安于贫困,想富不敢富不会富问题,我迈开双腿走遍全镇38个自然屯的每一个角落,经过充分调研,提出了“周坨子镇以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实施‘321’工程”,即用三年时间发展暖棚3万亩、寒富苹果和葡萄2万亩、冷棚1万亩,掀起了一场引领群众发家致富的“白色”革命。为打消群众想挣怕赔的思想顾虑,我利用晚上时间将群众聚到农户炕头上,反复帮他们算经济账;带领镇、村干部仔细推敲建设、发展的每个环节,从土地流转到建棚贷款、技术培训、市场销售,不敢有半点马虎。在建棚区的两个多月里,我每天和村民们吃住在棚区,白天充当劳力,晚上分组包片守护。面对缺少资金工程被迫停工时,我挨个动员亲戚朋友,东挪西凑凑到了180万元,确保大棚按期完工。大棚建完了,我们就像伺候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扶持这项产业。现如今,周坨子镇早已完成棚菜3万亩、冷棚1万亩、寒富苹果和葡萄2万亩的产业发展目标,正走在产业升级换代的康庄大道上。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2.01万元,是2007年的4.5倍,群众盼了多年的致富梦实现了。

敢担当、有作为,必须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中。“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当村书记时,我办公室墙上有一张全村平面图,哪条街有谁家、哪家是贫困户

都标得清清楚楚,还建立起家庭档案,将每家每户装在心中。到周坨子镇任职后,我如法炮制,率先成立镇、村、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开通便民服务直通车和“老徐说事”QQ群,发放干群连心卡,为每家每户建立家庭档案,全天候为群众服务。

只要干部对群众动真情,群众就会对党有感情。这些年,我带贫困户去看病检查、为五保户养老送终、拿钱给需要的村民救急等,已经做了无数次,媳妇开的小卖店就是扶贫解困的“小金库”,最多时借出去10多万元。我感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当我为群众解决一个个难题后,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共产党好、政府好、党的干部好!这些发自内心的夸奖,是对我最高的赞誉、最高的奖赏!我在与干部群众共同奋斗中共享喜悦,群众幸福我幸福。

在服务全面振兴中担负起大学使命东北大学党委

东北大学在9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始终坚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学校党委把握大局、着眼大势,凝心聚力、敢于担当,提高治校理政能力,将学校改革发展与辽沈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把大学优势转化为推动辽沈振兴的智力支撑。

主动融入和促进辽宁改革发展

东北大学立足辽宁、植根辽宁,学校的建设发展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休戚与共。

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校党委把发挥大学优势为全面提高辽沈地区产业竞争力贡献力量,作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契机,对重点领域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优先布局,围绕承担一批重大项目,攻克一批重大技术,产出一批重大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面提升服务辽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把大学打造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引擎、科技引擎、文化引擎”。

为此,学校制定了“东北大学服务辽沈发展及东北振兴行动计划”,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需求,从5类15个方面,构建全面服务辽沈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实施方案,全方位参与到辽沈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整合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着力推进辽沈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为辽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学校坚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在辽沈落地转化。

打造“三大平台”,为“两化融合”提供支撑。以建设“超云平台”“大数据平台”“大制造平台”为载体,引领辽宁省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推动辽沈地区装备制造业创新升级。以“云计算产业园”为依托建设“超云平台”,与省内多家单位在智慧城市建设、电子政府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打造“辽宁云谷”,助力辽沈地区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以国家“011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金属材料产业园”为依托建设“大制造平台”,已形成近200人的协同研发团队,吸引企业研发资金7亿多元,相关研究成果已在鞍钢、营口港、大连港等单位投入使用。金属材料产业园生产的轧制冲压汽车差厚板,被众多汽车企业视为激光拼接板和等厚度板的最佳替代品。目前,世界上只有两条此类生产线,一条在德国,另一条就落户于我校的金属材料产业园。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十二五”期间,学校与省内企业开展合作项目1000多项,合同金额3.55亿元,涉及信息科学、冶金技术、矿产资源、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的上百家企业。2014年,学校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120亿元,占全省高校科技产业收入的80%以上,科技产业综合指标名列全国高校第三,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5项,名列全国高校第五。

为辽宁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学校主动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辽宁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培养相关行业专业人才,助推辽沈地区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开创“预孵化——孵化——催化”为一体的学生创新创业培育链条,探索了“前孵化器——后加速器——梦工厂苗圃”学生创业扶助链条。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建设近万平方米的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以交叉培养、协同育人为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建设集创业孵化基地、创新梦工厂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新平台”,每年支持辽沈地区高校优秀学生创业项目入园孵化。

制定符合老工业基地振兴需求的培养方案,通过MBA、MPA的政策倾斜,每年培养党政干部和工商界

骨干数百名。针对我省对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与省内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协议,做好人才储备。今年年初,省里依托我校成立了辽宁社区干部学院,每年培训街道、社区干部5000多名。发挥区域创新研究中心作用,着力把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转化为持续更新的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近3年来,共有5000余名优秀毕业生面向辽沈就业,为辽沈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用智慧和担当铸就忠诚中科院沈阳计算所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锐锋

在沈阳计算所这个大家庭中,我个人也不断收获成长和进步,1993年作为业务骨干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0年成为学术带头人,2009年成为单位负责人,先后获得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沈阳计算所拥有我国装备制造领域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数控中心的学术带头人,搞好数字控制技术及数控系统的研发、研制我国自己的数控系统并批量应用、“挡住并替代进口”,是我始终不懈的追求!十几年来,我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到工作中,通宵达旦查资料、搞计算,不顾疲劳到一线搞调研,竭尽全力解难题克难关,带领整个团队积极进取、大胆创新,成功研发出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蓝天”数控系统及配套产品,获得专利授权100余项,一举打破国外在此领域的技术封锁和垄断。特别是我们在努力占领国际数控技术制高点的同时,以解决国家和产业的重大需求为己任,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全力开展产业化应用工作。目前,蓝天数控系列产品累计实现销售2万余台(套),在航空航天、国防、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沈阳计算所作为中科院驻辽单位,我们始终把自己当成辽宁的一份子,积极主动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装备制造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推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我们利用在智能制造和IT技术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应用经验,先后为中航沈飞、中航黎明、沈冶机械等30多家重点企业实施了数控化改造工程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提升了企业生产制造的智能化水平,为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助推沈阳众多中小机床企业跨越发展,我们为沈阳特种专用机床产业集群量身定制20余种专用数控系统,有效提高了沈阳小、特、精机床企业的数控化水平和智能化程度。

我们还积极推进民生科技创新,为全省“惠民生”提供支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承担了“辽河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治理”国家重大专项,为“辽宁的母亲河早日恢复生机”,为“三河三湖”水质全面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发了沈阳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有效提高了沈阳市PM2.5等空气污染物监测水平。推进全省及东北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开展了智能调度、电网信息安全等前沿技术研究,并集中力量实施了辽宁电网关口计量信息平台一期、二期,东北电网500KV变电站用电管理系统等电力行业重大项目,有效提升了东北电网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2015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所带来的新经济、新商业正逐渐成为新常态,传统产业将面临全面竞争、彻底改造。新常态下,在自主创新的征程中,我将带领团队重点加强3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推动协同创新。我们将依托中科院的研究力量,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之间的联动,通过政府、研究院所、企业、用户之间的联动,建立产业联盟,形成协同创新、研产用结合,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

二是努力强化工业基础。我们将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工程,争取更多项目落地辽宁。利用在自主可控工业控制系统方面的技术积累,进一步提升重大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发挥沈阳计算所在工业机械电气及工控安全领域标准制定的经验,建设标准创新研究基地,推进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不断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我们将利用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技术积累,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着力发展制造业信息平台系统软件,完善数字化车间整体解决方案,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助推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将带领沈阳计算所科研人员,坚持自主创新,迎难而上,勇于担当,为辽宁振兴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用心做好社区当家人鞍山市立山区灵山街道灵西社区党委书记刘娟

我所在的社区地处鞍山最北端城乡接合部,下岗失业人员多、残疾人多、低保户多、外来人口多、刑释解教人员多、拾荒者多,被称作“北大荒”。1998年以来,在我和社区党员群众共同努力下,如今已成为全国文明社区。

我每天工作不少于14个小时,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把居民当成家里的人,居民的事就是我的事。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到社区转转看看,和广场上的大爷大妈唠一唠,和楼前楼后的居民聊一聊,看看社区群众在关注啥、关心啥。晚上下班后,还要去居民家串串门。这些年,全社区3000多户人家,我每年至少走一遍,越是困难家庭,我越是经常去走走看看。

社区大龄下岗女工多,她们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负担重,日子过得很难,我下决心一定要帮她们找到工作。那些日子,我跑饭店,跑商场,跑企业,但一听是大龄女工,还没有专长,没人愿意要。我就到就业市场搜集用工信息,到劳动部门寻求帮助,经过多方努力,就业培训中心为社区举办了300多人的免费培训班,50多人找到了月嫂、面点师等工作。一个偶然机会,我发现社区附近新建了一个蛋糕厂,就经常往那儿跑,为下岗女工们找出路。最后,老板被感动了,说:“你能为别人的事这样求我,我服了,你推荐的人我用定了。”如今,我已通过各种渠道为200多名大龄女工找到了工作。

百姓的大事、难事,我不放过,居民的小事、琐事,我一样件件放在心上。为方便居民生活,我组织党员志愿者长年为居民免费磨刀、理发、缝补、配钥匙、修家电。我专门成立了党员代办中心,长年为百姓代办老年证、乘车卡、工商执照年检,代交水电费,到医院开药等服务。还组建了纠纷调解、法律援助、医疗卫生等10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满足百姓的不同需求。社区百姓时常跟我说:“咱们社区真赶上家了,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社区管不到的。”

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免不了遇到棘手事、困难事、麻烦事!每当此时,我总是挺起腰板,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因为我是社区书记,我决不能让百姓失望。

2006年12月,居民家里暖气不热,连续低温天气使大家冻得受不了,嚷着要去堵马路。我闻讯赶去,劝大家先回家,并当场表态:“供暖的事要解决不了,我这个社区书记就不干了!”说完,我就赶到锅炉房,发现锅炉阀门损坏,供暖管道被冻住了。我带着社区党员干部用了一整晚烤开管道,暖气通了,我们的脸和手全熏黑了。为了使供暖彻底恢复正常,我又找到供暖公司领导多次协商,供暖公司投资80余万元解决了困扰社区多年的供暖问题。社区的暖气热了,居民的心也暖了。

我所在的社区是老旧社区,环境差、治安乱、管理难,百姓没有安全感,将社区改造为封闭物业小区一直是我的梦想,也是居民的梦想。为了圆这个梦,我带领社区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居民自筹资金建设透视围墙。在党员带动下,社区居民纷纷捐款,多的500元,少的5元,但钱还是不够。我又发动驻区共建单位、在职党员和个体工商户,要来水泥、钢筋等,筹集20余万元的物资,完成了小区封闭和绿化,还安装了高清电子监控和电子彩屏,实行了封闭式物业管理,配备保安24小时巡逻。看到社区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大家高兴得合不拢嘴,说啥也想不到咱这条件,还能享受到这么好的物业管理,以后再也不用为家里的安全担心了。

在这个社区,管我叫书记的少,大家更习惯叫我姐、叫我姨。在这个大家庭里,我还有很多特殊的“亲戚”,曾经吸毒的叫我“姐”,智障孩子叫我“妈”,孤寡老人当我是“女儿”,在他们眼里,我甚至比亲人还亲。这些年,我先后收养帮助过14个孤残儿童,已有10人找到合适的工作,4人成为我的得力助手。

很多人问我:“是什么力量支撑你十几年如一日为群众服务?”我的答案只有一个:“组织上给了我舞台,是信念、是宗旨、更是居民的信任,不断激励着我、推动着我。我无悔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区事业,永远做好社区的当家人。”

□本栏编辑/高文生

猜你喜欢
社区
仁·社区美术馆
郎官驿创意社区
社区大作战
影像社区
社区团购大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