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明会
中共衡水市桃城区委宣传部 河北衡水 053000
以解放思想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吕明会
中共衡水市桃城区委宣传部 河北衡水 053000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一些地方由于存在龙头企业偏少、自主创新动力不强、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条不健全、载体配套偏弱、集聚程度不明显等现象,影响着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如何找准工业转型升级发力点?只有解放思想,科学研判,准确定位,围绕做大增量、调优存量,走活“外引”、“内生”两条路,才能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引导县域工业不断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发展。
工业;解放思想;硬实力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就要拿起解放思想这把“金钥匙”,打开新思路,找到新路径。赵克志书记在省委中心组学习会上强调指出:“当前,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动协同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更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不断适应发展需要。”这句话不仅阐明了解放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指出了加快转型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在加快推进工业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发展思路,以全局的思维和开放的观念,明确思路、找准定位,才能寻找到符合本地实际、具有开拓性的发展举措,推进工业转型发展。要摆脱单纯靠投资拉动的模式,扭转重速度轻效益、重总量轻结构、重当前轻长远的观念,积极引导和促进产业内部整合,强化产业链条延伸、分工与协作,实现产业内部集约化、集群化、精细化发展。我们还需要抓住全国、全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积极引进发展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走活“外引”之路,吸引大项目、好项目,需要在三个方面着力。一要高点定位、招大引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摒弃“拣进篮子就是菜”的想法,坚持高点定位、科学谋划,主动转换思路,不断提高入园标准,由粗放招商向择优招商转变,既要注重招商引资,又要注重招商选资,既看“来头”,又看“个头”,既看“总产量”,又看“亩产量”,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生产力骨干项目,引领带动县域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二要突出园区承载。只有先筑“巢”才能引来“凤”。园区是项目建设的载体、工业发展的平台。没有大载体就招不来大项目,没有大平台就引不来大企业。要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园区形象和承载力。三是政府要适时引导、部门要不遗余力地帮扶。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基础上,“软件”建设也要同步跟进,要积极打造工业经济发展软环境,需对入园企业积极推行“一条龙”、“保姆式”全程跟踪服务,以更优的服务来招商、来引资,促进项目进园区后,能够落地生根。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在招大引强走好“外引”之路的同时,更关键的还是要把着力点放在做大做强内生企业上。要加快内生企业转型升级步伐,需要我们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机遇,瞄准上级利好政策,精心研究,有效对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力。大力开展“重大科技项目”专项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建活动,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力争更多企业进入全省重点培育的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行列,促进一批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壮大,在“顶天立地”上实现突破。大力实施“两化融合”、“两个改造”工程,积极引导企业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结合,带动产业结构与产业素质的提升。同时,还需要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市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建立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导企业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使产品向特、精、高、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立足现有基础提高技术含量,加大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崛起,资源、区位、平台等“硬实力”很重要,发展环境的优化、服务水平的提升等“软实力”也同样重要。这就需要各职能部门结合当前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下基层、解难题、保稳定、促发展”活动,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服务理念,改“等企业找进门”为“自己主动走上门”,帮助企业排忧解难,简化办事程序和办事环节,明确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建立重点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机制,树立勤政廉洁的服务型机关形象。对龙头骨干企业,要定期走访企业,每月监测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及时掌握和发现运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属职责范围内的当即解决,超出职责范围的上报、协调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对中小企业,要实行工业发展转型升级目标责任制,把工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单位及相关人员,并建立企业减负监测长效机制,时时跟踪监测分析企业负担状况。要提供“订单式”服务,强化“一对一”帮扶机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融资、土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进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