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俊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江苏南京 200433
中国海军的战略演变与建设发展
顾俊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江苏南京 200433
在十八大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海洋建设的目标。要强化海洋建设就离不开强大海军的支持。为此,需要认清当前海军的战略演变,强化海军建设与发展。在文中主要就中国海军战略演变与建设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海军;海洋;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以海富国、以海强国的发展目。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等等,而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就是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人民海军组建至今已60多年,在这60多年的历程中,海军的战略与建设随着国家总体战略的调整而不断发展,在解放全中国、保卫国家安全、维护海上主权和海洋利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利益拓展主要在海洋,国安全威胁主要在海洋,军事战略主要方向在海洋,军事斗争焦点主要在海洋,海军在战略全局中将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军基本上没有海军力量。但是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战争实践当中,已经充分认识到海军在战争中的特殊战略地位。在解放战争后期的平津战役当中,由于人民军队缺乏海军力量,导致国民党军从塘沽撤走5万人,未能达成全歼平津之敌的战役目的。为了解放全中国,创建海军的问题开始提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上。
1949年1月,党中央在《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的决议中,做出了“组成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的战略决策。同年4月23日,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成立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的指示,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成立了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构,组建了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人民海军由此正式诞生。1950年4月14日,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和指挥的海军部队最高领导机关,肖劲光任司令员。此后,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和北海舰队相继组建。
由于海军建设刚刚起步时力量比较弱小,因此主要实行沿岸防御的战略。一方面,旧中国的造船工业非常薄弱,无法建造各种作战舰艇;另一方面,国民党海军把旧中国稍好一点的军舰全部带到台湾,留给新中国的只有他们带不走的破烂舰艇。人民海军能够得到的各种舰船不仅数量少,而且吨位小,战斗力体系很不完善。这就决定了初创时期的人民海军基本上不具备独立遂行战略任务的能力,只能在较近的沿岸海域配合陆军、空军进行协同作战。这一时期海军的中心任务是肃清海匪、打破海上封锁、收复沿海岛屿,是国家陆上军事斗争向沿海方向的继续延伸和扩展,是新中国夺取政权、建立政权的“收尾工程”。
从1956年至70年代末,是我国海军实施近岸防御的时期。1956年6月,海军提出了“三个服从”的方针:“在海军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上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在海军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上,必须服从发展空军和防空军为重点并相应地发展海军的方针;在海军建设的内部关系上必须服从以发展空、潜、快为主并相应地发展其它各兵种的方针”。这是海军由创建时期向成长发展时期转变的重要标。
空就是航空兵,潜就是潜艇,快就是各种快艇,一开始主要是各种炮艇和鱼雷快艇,后来发展到导弹快艇。优先发展空、潜、快在当时来看,虽然略显无奈,但是确实是正确的战略选择。第一,当时我国经济落后,造船工业基础薄弱,国家的财政经济情况差,不可能拿出大笔经费来用于海军建设发展。美军有人曾经讲过,当美国的核潜艇在北极下面航行的时候,中国的海军刚切开他们的第一根原木。(用木材造船)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条件下发展中型、大型舰艇是不现实的。大中型舰艇造价昂贵,建设周期长,而优先发展“空、潜、快”这种小平台,可以在短时间内造出一大批,利于快速形成作战能力。第二,我们与强大对手在装备和技术上的差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很难弥合的,会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状况,这就决定了我们海上作战的战术,不可能跟敌人摆开堂堂之阵,进行大编队对抗,只能利用突然性、机动性,发展海军版游击战术,通过海上游击战、海上破袭战,不断打击消灭敌人,积小胜为大胜。要有效实施这种灵活机动的海上游击战术,小型舰艇也更能胜任,可以做到小艇打大舰。
以空、潜、快力量为主的建设方针和海上游击战作战方针的确立,是海军战略及其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在这一时期,尽管没有明确地冠以海军战略的称谓,但从海军肩负的使命任务、作战能力和作战范围看,海军实质上执行的是“近岸防御”战略。
近岸防御战略的确立,使我国海军力量的建设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一方面,海军的战略使命从解放沿海敌占岛屿向保卫国家海防转变,海军开始真正地作为一支独立的战略性军种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海军战斗力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装备建设实现了由缴获接收、购买、装配、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转变。海军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轻型海上力量,为海军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安全环境非常恶劣,海军包括海军航空兵打了不少硬仗、恶仗。先后作战一千余次,共击沉、击伤、俘获敌舰船415艘,击落、击伤敌机205架,创造了击沉国民党“太平号”护卫舰和“剑门”号、“章江”号猎潜舰等以小艇打大舰的经典战例,取得了“八·六海战”、“崇武以东海战”等海上作战的胜利,出色地完成了解放沿海岛屿、收复西沙等任务,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
20 世纪70年代末,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1985年,中央军委做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开始由“临战状态”向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发展,各种远程精确打击手段开始发展。美国等世界军事大国开始发展海军的“由海向陆”打击能力,企图运用优势海军力量从作战对象的近海海域发起针对对方陆地的远程火力打击,以增强海军对陆上战局进程的影响力。从美军以往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可以看出,主要军事力量一般都滞留在目标国家周边海域,以舰载机和巡航导弹为先导实施远程打击。如果我们还坚持过去的空、潜、快力量体系,很显然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这就要求海军必须要扩大活动范围,把防御力量向外推,进一步扩大防御纵深,保卫沿海地区安全。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时代的海军建设思想,并且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近海防御”的战略思想。1985年底,海军开始实行由“近岸防御”向“近海防御”的战略转变。1986年4月,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同志在国防大学作了题为《海军战略与未来海上作战》的报告,阐述了“近海防御”战略的具体内涵,五个方面:在性质上,“近海防御”战略是防御的,就是将来现代化了,海军战略的防御性质也不会改变;在使命任务上,海军要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应付针对我国的海上局部战争,遏制和防御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来自海上可能的侵略,保证我国能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战略防御范围上,海军主要是在第一岛链以内的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以东的部分海区实施防御;在战略指导上,坚持统筹计划、合理用兵,集中兵力、机动作战,着眼全局、配合陆上战场等原则;在建设上,海军以建设一支精干顶用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人民海军为建设目标,以有重点按比例地均衡发展为建设方针。
“近海防御”战略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海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海军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牵引作用。要实现由近岸防御向近海防御的战略转变,最大的问题是装备落后造成的近海作战能力的不足。因此要实行近海防御战略,最基本的问题是要通过发展新的海军装备来构建原来所不具备的近海作战能力。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海军在上世纪50年代引进的苏联装备体系、培养的海军人才、以及通过改进这些装备所储备的技术,到了80年代已经统统过时。装备严重落后的情况,迫使中国海军在改革开放之后,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加大与西方国家的军事技术合作。1989年中国与西方的蜜月期结束以后,西方开始反过来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和技术封锁,军事技术合作也随之终止。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又开始与俄罗斯建立军事技术合作关系,继续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来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有了技术引进的渠道,再加上有了经济实力的支撑,海军的建设发展开始进入了快车道。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海军军事力量的快速发展,使得海军的近海防御战略有了实实在在军事能力的支撑。
近几年来,中国海军发展速度愈发迅猛。根据《简氏防务周刊》等外媒的报道,截止2015年年初,中国海军在建舰船共计21型近65艘,各型舰艇合计约30万吨,数量排世界第一,总吨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海军在建舰艇的总吨位约合计30万吨左右,而目前法国海军总吨位为33万吨,也就是说,中国海军的在建舰艇总吨位相当于再建一只法国海军,而日本海上自卫队合计总吨位也不过36万吨。一些媒体戏称这种大量造舰的盛况如同“下饺子”,相当于“一年装备一个舰队,下水一个舰队,开工一个舰队”。这些都是中国海军战略发展和力量建设的现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从国内、周边扩展至全球,海外利益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个时期当中,我国的海外利益以周边国家、发达国家以及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利益最为集中,大部分集中发达国家,较多依赖欧美市场和以日本、韩国东盟、为代表的亚洲市场。这些地区虽然竞争激烈,但整体安全形势较好。但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推进,近些年中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增长迅速,对外投资不断增加,在经贸、能源、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而这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和国际多种势力的影响,往往动荡不安、内战不断,使得中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利益面临较大的安全威胁。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海外利益的安全问题开始凸显,海军的远洋活动能力开始提上了议事日程。海外能源资源、海上战略通道以及海外机构和公民的安全问题凸显,迫切需要中国积极探索适当的军事手段加以保护和维护。此外,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国际舞台上依法、合理、适当的使用武力,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人大国的应有担当和必备能力。从长远来看,远洋海域有可能成为我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区域。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枯竭,开发利用远海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世界海洋面积的35.8%为沿海国家的专属经济水域,而其他64.2%(约合2.3亿平方公里)的远海区域仍为世界公有。这一区域是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利用的最大潜在战略资源基地,资源蕴藏丰富。随着我国深海探测开采技术和装备加快发展,推进大洋远海资源开发利用成为必然选择。
这些发展趋势对中国海军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2015年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海军按照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由近海防御战略转变为近海防御、远海护卫战略,要求海军首先是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近海防御能力,保持较大的防御纵深;其次,要开始发展以远海护卫为核心的远洋作战能力,在巩固传统的近海防御体系的同时,开始走向远洋。
对应于海军力量建设而言,中国海军的力量体系将会相对的区分为近海和远洋两个部分。近海作战有近海作战的环境和要求,远海作战则面临不同的环境和要求,近海作战的力量体系是很难到远海去的,而远海作战的力量体系又未必适合近海的环境。中国周边的海域是典型的边缘海,被第一岛链从太平洋分割开来。这个海区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尽管南海向南延伸达3000千米,但中间被诸多群岛以及群岛间小海区阻隔了与大洋的直接联系。环绕边缘海的岛链上有大量的机场和港口,周边国家各基地的航空兵作战半径犬牙交错地覆盖了整个海区。从黄海到南海,几乎全部海域都处于周边各个国家航空兵作战半径覆盖之下。在这种环境下,大型战舰的使用受到很大的局限。以航空兵、近海小型战斗艇,以及潜艇协同为主的作战体系,依旧是近海防御效能最高的力量体系。然而这些中小型舰艇和岸基海军航空兵无法到远海执行任务,因此发展以航空母舰和大中型舰艇构成的远洋编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一点通过近期服役的和正在建造的海军舰艇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
中国发展远洋海军,维护国家利益,不会重复西方国家武力称霸的老路,而是在和平、合作和发展中寻求互利共赢,主要的方式是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2015年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军队坚持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安全观,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关系,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和军事互信机制,积极拓展军事安全合作空间,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由此可见,中国海军并不以建立应对大规模战争的能力为远洋海军的发展目标,不会力图发展一支基于全球部署作战的远洋海军,而是主要应对有限的低烈度小规模局部冲突,以能够脱离岸基体系,长期在海外执行国际海上安全合作任务、反恐、人道主义使命、维和等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