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林
(陈兴林,民革重庆市委会社法委委员,江北区委会副主委,江北区法院研究室主任/责编 张栋)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千字篇幅阐释了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目标和要求。显然,研究社会治理,把握其现状,探索其体制创新,对于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社会治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人民内部矛盾易发多发。社会矛盾涉及各行业各阶层,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领域,因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非法集资、股市房市投资受损等引发的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二是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问题突出。一方面,各类社会组织快速增多,截至2014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54.7万个,备案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35.9万个,但相应的管理服务机制和能力发展滞后;另一方面,政社不分现象依然存在,社会组织发展培育不足,活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够。三是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时有出现,以报复社会为目的的恶性案件和极端事件有所增多。信息网络管理任务日益繁重,我国有5.64亿网民,4.2亿手机上网用户,是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外部势力千方百计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国家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社会领域存在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使我国社会治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社会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现行社会治理方式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观念与民众期盼和社会发展需求存在差距。有的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官本位”、 “政府本位”等观念仍然严重,不重视如何在管理中更好地服务公民、社会,而偏重于怎样方便政府管理,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响应慢、效果差,效率低、成本高。有的社会组织运行方式的行政色彩明显,有的基层组织自治意识不强,影响了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的成效。
第二,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仍干预过多,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履行不足。同时,有的政府部门尚存在职责不清、结构不顺,协调不力、运行不畅,管理无序、效率不高等问题。
第三,社会治理工作机制不健全。很多机制如社会治理综合决策与执行、社会利益整合、社会保障、社会组织和社区建设与管理、危机应急管理等机制,有的虽已建立但欠健全,有的尚处于探索构建阶段,以致社会治理力度不足,甚至存在一定 “管理空白”,导致部分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防范和化解,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第四,社会治理方式与手段单一。很多政府部门仍习惯于以行政手段进行社会治理,导致其社会治理活动突击性、简单化,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有的管理人员执法不当,以强制性手段侵犯相对人利益,造成管理过程中与公民的冲突,降低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度。单一的行政手段有时不但不能解决矛盾纠纷,在某些领域还导致矛盾纠纷的激化,带来更大的社会冲突。
第五,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不足。近年来,社会组织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总量有较大增长。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机制不健全,部分组织行政色彩浓郁,社会治理参与度有限。基层自治组织因担负的行政事务重,加之自治意识不强,参与社会治理不足,公民参与立法和社会政策的决策缺乏明确刚性程序机制,参与度很低,全社会没有形成一个公开透明、明确有序的政府与公众互动机制。
社会治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社会治理的改进和完善需要政府和大众的观念改进,需要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需要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但居于核心地位的,还是社会治理机制体系的建设。
第一,社会治理综合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构建由政府部门、有关社会组织和利益群体参与的社会治理综合决策机制,有利于满足决策主体多元化和决策过程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使社会政策决策、法规制订更加符合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为此,应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建立健全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和决策责任追究机制。完善社会治理的执行机制,即要求执行主体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有违公共管理法规标准和危害生态环境、社会安全的相关信息,指挥调遣各方面的管理资源及时执法,保证政府社会治理职能执行到位,使各种违反社会治理政策法规的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这两个层面的机制既要有所分工,又要密切配合,做到决策符合实际、利于执行,执行过程出现的新情况又能够及时反馈到决策层。
第二,社会利益整合机制。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和谐,核心在于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建立健全社会利益整合机制,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减少行政干预,使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同时,不断强化社会政策公平性,促进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逐步扭转城乡间、地区间、不同利益群体间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二是建立和完善公正的利益约束机制。一方面,加强法治建设,防止在社会利益的获取过程中出现权钱交易等非法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减少社会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加强道德约束,以精神力量和价值追求进一步引导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利益;三是建立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作为各阶层利益表达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制度平台,积极发挥社团、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城乡基层自治组织表达各阶层利益诉求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发挥其表达民意、解释政策、辅助决策的功能;建立规范利益表达方式的运作机制,鼓励制度性表达,疏导抗议性表达,防范化解破坏性表达;四是建立健全利益矛盾调处机制。综合运用司法、行政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通过健全矛盾发生前的超前联动排查调处机制、矛盾发生时的合力化解机制、矛盾调处中的督查督办机制和矛盾解决后的责任追究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不同矛盾纠纷,避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
第三,社会保障机制。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保障失业者、低收入者、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最低限度的日常生活,将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作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目标。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方式,积极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优化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和管理,打造新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拓宽社会保障的内涵,加大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进行就业培训和就业扶持的力度。
第四,社会组织和社区建设与管理机制。各类社会组织,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更是参与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建设机制:一是要注重制度规范,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和培育发展的法律规章,便利其成立与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实行放权,实现社会组织由 “官办”向 “民办”的转变;三是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集中有限资源,对公益性、互助性、专业服务类的社会组织予以重点扶持;四是要指导、帮助、监督社会组织自身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将党建工作覆盖到各种社会组织,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或设立兼职党建联络员等途径,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以党建促进和保障其发展。
在社区管理机制建设方面,一是要理顺社区内不同组织机构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改变社区纵向管理模式,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扁平化社区管理与服务网络;二是要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合理界定社区居委会职责,使居委会摆脱行政化束缚,减轻负担,切实发挥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作用;三是要切实实行 “权随责走”、 “费随事转”,对基层政府转移延伸给社区的有关工作进行合理分类和规范,确需社区协助完成的工作,按照工作量向社区提供必要的人员和经费。
第五,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由公共卫生、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突发性事件引发的社会风险危机,对公共利益构成严重危害,必须构建有效的机制予以应对。应建立社会运行状况的监测系统及危机预警系统,加强对风险领域的监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机提前预判,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以及善后恢复机制,切实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