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近年来伪满时期东三省租佃关系研究述评
颜 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东北在伪满时期的租佃关系一直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颇为丰富。本文将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伪满洲时期东三省租佃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述评,并对研究趋势以及研究特点进行总结。希望对这一课题今后的研究有所助益。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伪满时期;东三省;租佃关系;研究述评
有关租佃制度、租佃关系的研究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开始。面临当时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危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批学者本
着拯救农村经济的目的,围绕农村经济建设、土地制度、租佃制度、农民生活现状等民生问题展开探讨,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史料价值值得肯定。新中国成立以后,受政治影响,研究经济史、社会史领域的著作较少,关于租佃关系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直到改革开放后,很多禁区被打破,社会史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尤其是沦陷区的历史受到高度关注,关于租佃关系的研究,较之前也有很大的改观,主要表现在大量著作、论文、译著及资料集问世。接下来本文将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伪满时期东三省租佃关系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首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直接或间接论述伪满时期东三省租佃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不得不提的是乌廷玉所著的《中国租佃关系通史》[1]一书,该书史料详实,既有珍贵的档
案资料、农村调查资料,又有一些日文资料、地方及文史资料佐证,并将历史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交叉运用,揭示了中国自古至今各个流域租佃关系的概况,研究范围极广、研究内容丰富,是中国租佃关系研究史上的一大力作。其中,现代租佃关系篇章中从佃农的一般状况、地租形态及其剥削率、佃农负担的苛捐杂税和高利贷剥削三个板块对辽河松花江流域的租佃关系进行详细的论述,增加了本文对伪满时期东北租佃关系的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资料对本课题的研究非常珍贵。另外,乌廷玉的《解放前东北三省的租佃关系》[2]、《民国初年东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租佃关系》[3]等论文也对租佃契约、地租形态、地租额、地租率等具体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加深了对租佃关系相关问题的认识。而王广义的《近代东北乡村社会研究(1840—1931)》一文从宏观的角度对东北乡村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研究,间接地论述了近代东北的租佃关系,对佃农的比重、经营规模、租佃相关手续、地租形态等内容简要的概括,并总结近代东北地区的租佃制度是“从耪青地租到分益地
租或定额地租,从分益地租到定额地租,从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这一方向,不单顺应着开垦年代的经过,而且顺应着铁路的通车,都市的发达,商品生产的扩大等等,次第为之促进。”[4]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学者译著的一些论著也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如满史会编著、东北沦陷十四年史辽宁编译组编译的《满洲开发四十年史》[5]对伪满时期东北地区农村阶级构成、农村生产关系、土地分配状况、租佃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论述,是有关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另外,在很多经济史著作中,对此问题也有相当篇幅的论述。如乌廷玉的《现代中国农村经济的演变》[1]一书,以长时段的历史眼光和史论结合的分析方法,对20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中国各个地域、农村经济的各种方面的演变进行了较为清晰的展示,其中涉及东北地区各个时期包括伪满时期的土地占有状态、地租形态及剥削率的变化等内容。苑书义、董丛林的《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2]一书以小农经济为全新视角,对全国(包括东三省地区)自耕农、佃农为主体的的小农经济的状况加以概括,其中通过对佃农的类别与规模、佃农的承租状况两方面对近代租佃关系的相关内容进行透析。衣保中的《中国东北农业史》一书通过对日伪土地掠夺于殖民地土地占有关系的形成的论述,分析了伪满时期东北各阶层土地占有状况、佃农等无地农户的比例,指出伪满时期东北的“租佃形态仍以封建性浓厚的实物地租占主导地位”,“地租剥削率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在日为殖民势力的统治下,广大佃农除了地租还要受到苛捐杂税等更为残酷的封建剥削。[3]李淑娟也曾在《日伪统治下的东北农村(1931—1945年)》一书中对上述观点加以论证,认为随着日伪统治势力对农民土地的大肆掠夺,农民两极分化严重,佃农逐渐成为农村的最大群体,租佃关系在封建土地占有关系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地租额、地租率显著提高,加重了对佃农的剥削程度。[4]
除上述涉及伪满时期东北租佃关系的经济史著作外,从租佃关系的某一角度,如土地占有、地权分配或是佃农地位、经济生活水平特定方面进行的专题性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例如,乌廷玉等编著的《长白丛书研究系列之二东北土地关系史研究》[5]从各个时期土地制度、土地关系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伴随土地关系变化而变化的租佃关系的具体状况进行说明,文中通过对日伪时期东北土地关系特殊性的及东北农村土地占有关系的考察,分析了这一时期租佃关系的变化,指出在日伪统治时期东北农民受剥削的程度较之前相比更为严重,贫困化程度日益加深,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高乐才的《日本“满洲移民”的研究》[6]一书以满洲因日本移民为视角,对各时期日民移民政策及土地掠夺政策进行说明,对日本移民用地作了细致的统计,从这一角度分析伪满时期土地集中分散的状况,因土地集中分散及地权分配的问题也是考量租佃关系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学术界有关土地关系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是极为必要的。
有关佃农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论著,一般都提出地位低下、生活困苦的观点,有很多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如由李茂岚主编的《中国农民负担问题研究》[7]一书阐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农民的艰难处境和沉重负担,不仅要承受地主和高利贷的双重剥削,还要背负帝国主义强加给农民的负担,农村破产、农民贫困化成为必然。潘桂仙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生活状况的探讨——以收入、支出、债务为例》[8]和傅建成的《二三十年代农家负债问题分析》[9]两篇文章也均是通过分析各阶层的收支状况来证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家的负债已成为普遍现象,经济面临破产、生活水平低下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也有学者根据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一些学者还特别从宏观的角度,整体上对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及租佃关系进行研究和把握,如李金铮的《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十大论争》[2]、李金铮、邹晓的《二十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的新探索》[3]、郑庆平的《论中国近代的地租剥削及其发展变化特征》[4]以及陈廷煊的《近代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租佃关系》[5]等。一些学者选择从微观的角度、选择一个特殊的地域进行个别的研究,如史建云的《近代华北平原地租形态研究——近代华北平原租佃关系探索之一》[6]一文选择以华北平原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而汪效驷则选择以无锡为切入点,通过《近代无锡农村的租佃制度综论》[7]一文对租佃关系进行个案研究;章有义的《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8]、陈玉峰的《解放前的河南省的租佃关系》[9]、邢丙彦的《近代松江西部土地租佃制度研究》[10]都是从特定的地域出发对近代中国租佃关系进行盘点,其中关于某些问题的解释对研究伪满时期东三省租佃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有关伪满时期东三省租佃关系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内容更加多元,研究层次不断深入,研究也日趋客观。然认真审视以往的学术成果,发现也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可以总结以下两点:第一,从研究视角上来说,多以全国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研究为切入点,忽视了经济相对落后而战略地位却相对特殊的东三省的租佃关系研究。第二,从研究内容上来说,国内对租佃关系进行的专题性研究热度不够,特别是针对伪满时期东北租佃关系的研究成果相对薄弱,多作为沦陷区经济史的一个侧面来探讨,相对于伪满时期东三省租佃关系的复杂和特殊的地位来说,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还极不充分。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有关租佃关系的研究已逐渐脱离单纯历史学研究方法转变为历史学与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间的交流、运用,这一点值得欣喜。
回顾总结这段时间的研究发展状况不仅对本文的研究、对今后沦陷区经济史的研究也不无助益。总之,关于租佃关系特别是伪满时期东三省租佃关系的课题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学术发展空间,推动该领域研究的不断进步和不断完善是研究史学之人的责任。
[1]乌廷玉:《中国租佃关系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2]乌廷玉:《解放前东北三省的租佃关系》,《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2期。
[3]乌廷玉:《民国初年东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租佃关系》,《北方文物》,1990年第4期。
[4]王广义:《近代东北乡村社会研究(1840——1931)》,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5](日)满史会编著,东北沦陷十四年史辽宁编译组译:《满洲开发四十年史》,辽宁沦陷十四年史辽宁编写组,1988年版。
[1]乌廷玉:《现代中国农村经济的演变》,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衣保中:《中国东北农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4]李淑娟:《日伪统治下的东北农村(1931——1945年)》,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5]乌廷玉等著:《长白丛书研究系列之二东北土地关系史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6]高乐才:《日本“满洲移民”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李茂岚主编:《中国农民负担问题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8]潘桂仙:《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生活状况的探讨——以收入、支出、债务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9]傅建成:《二三十年代农家负债问题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1]彭波:《近世佃农的独立性实证研究》,《“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下)》,2010年。
[2]李金铮:《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十大论争》,《历史研究》,2012年第1期。
[3]李金铮、邹晓:《二十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的新探索》,《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4]郑庆平:《论中国近代的地租剥削及其发展变化特征》,《中国农史》1991年第2期。
[5]陈廷煊:《近代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租佃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
[6]史建云:《近代华北平原地租形态研究——近代华北平原租佃关系探索之一》,《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7]汪效驷:《近代无锡农村的租佃制度综论》,《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8]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9]陈玉峰:《解放前的河南省的租佃关系》,《北方文物》,1994年第2期。
[10]邢丙彦:《近代松江西部土地租佃制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