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瑜
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古代道德的学问被称为“做人的学问”,在西方,伦理就是实践哲学。对于儿童,道德教育的内涵是培养良好的品德,而实践、活动对品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品德与生活新课标也提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为了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关注活动的过程,重视儿童参与实践的过程,珍视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过程。要做到这些,就要在教学中注意突出“三化”,即品德生活化、生活品德化、品德数字化。
一、品德生活化——在模拟情境中体验、认识、领悟、发展
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实践,才有体验。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也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应为儿童创设各种生活情境,让他们在“实践”中产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以获得对自我、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1.让内容情境化
教学时应以每课时的内容为情境,将图片和文字变为一个个活生生的场景,让儿童在模拟情境中体验和感受。可以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课堂学习活动(表演欣赏、模拟操作、动手制作、讨论交流、成果展示、游戏娱乐等),课后延伸活动(社区实践、家庭实践、深化研究、实地考察等),把书本上的内容化为一种提高道德认识、内化道德行为、促进个性发展的动态情境,让儿童在其中进行实践,获得体验,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
2.让课堂生活化
以前的教育总把儿童当作装道德知识的容器,强制灌输,强制驯化作用,因而让儿童都不喜欢说教味道浓厚的品德教育课。我们要把儿童从“美德袋”中解放出来,把课堂创设成一种近似生活的情境,让儿童在这种“生活式”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地对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加深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让儿童的心灵获得春雨般的滋润,从而激起儿童热爱生活的热情。
二、生活品德化——在现实情境中体验、认识、领悟、发展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做教材有效的执行者和积极的建设者。教科书只是提供儿童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只有重视活动与儿童真实生活世界的联系,才能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只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品德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教育体系,及时地把社会中的新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吸收到课程内容中来,创造出更多、更好、更适宜的活动,才能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良好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
1.优化校园教育环境,发挥育人功能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校园的育人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儿童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如何优化校园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呢?主要做法有:校园内布置“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名言警句;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文明礼貌周”“爱花护绿周”“尊师爱友周”等系列活动;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及存在的一些现象开展“我是校园小主人”“我为学校做什么”“争当学习小标兵”等实践性活动。在校园内创设文明、健康、和谐的氛围,调动起儿童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在关爱中学会关爱,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在探究中学会探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
2.利用社会环境,发挥育人功能
要有效开发散落在社区的品德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让儿童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学习,把儿童引入社会,通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将品德与儿童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儿童接触不同的人,参与不同的活动,适应不同的环境,受到不同的体验。让他们在接触与参与中锻炼勇气,受到教育,感悟道理,升华认识,逐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品德数字化——在虚拟情境中体验、认识、领悟、发展
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里,网络世界将成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新领域,并产生一种新型的品德教育——“在线仿真训练”。这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在线仿真训练”,将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不断“链接”和“交互”,共同构筑品德教育的大环境,共同促进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为儿童个体健康地成长奠定基础。
1.拓展品德教育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学生的生活领域将随之扩大,对那些比较“遥远”及比较特殊的生活领域,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区域网或互联网,把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实践拓展到“虚拟情境”中。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为基本的平台,进行跨地区、跨民族、跨时间的“思想交互,情感交互,文化交互”等实践训练,解决那些受现实条件限制而无法创设相应的模拟情境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双向交互功能对儿童的表现及时评价和引导。
2.拓展品德教育内容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关注儿童现实生活,也是对儿童生活的锤炼与精选。面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精彩纷呈的世界,仅仅以本为本,有时会略显狭隘。而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新的信息、最新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引导儿童通过网络,把大千世界中的各种信息与现行的品德教材或紧密结合,或拓展延伸,最大限度地突破教材的局限,创设更多、更精彩、更丰富的实践机会,拓展品德教育的内容。
3.拓展品德教育的方式
在品德教育领域,计算机为实践提供了舞台,也必将产生新的学习方式——“在线仿真训练”。教师可以针对每单元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综合起来,创设多种虚拟情境,并引导儿童学会在线欣赏,在线交流讨论,在线评价等,留给儿童自主的权利,以计算机为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方式;以计算机为中介,构建“综合性”学习方式;以计算机为交互媒体,构建“交互性”学习方式。突破现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儿童在虚拟情境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让品德教育真正“活”起来,成为一门对儿童有意义的课程。让儿童真正“动”起来,在实践体验中去探寻、感悟到生活的乐趣、价值和意义,从而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的实施就是以儿童自主性活动为主要方式,强调儿童的亲身经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教学中,我们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与儿童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为儿童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利用“神通广大”的网络世界,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引导儿童在身临其境的实践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通过模拟情境、现实情境、虚拟情境,搭建品德与生活的绿色通道,让儿童在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中能动地构建自己的态度、品德、知识和能力。真正使每位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全面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