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三五”规划:改善民生是主要目标
12月3日至4日,中共成都市委召开十二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十三五”起航在即。未来五年,是成都向更高发展台阶迈进的五年,也是在共建共享中增强全体市民幸福感的五年。未来五年,成都将有哪些民生大礼包,又将如何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创业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
成都将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实施青年、返乡农民工、残疾人、妇女、失业人员和民营企业六大创业行动计划。加强就业援助,促进城市低收入家庭和被征地农民、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完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依法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同时,成都将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新兴产业从业人员专项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完善技能等级和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与落户政策挂钩制度。
居民收入
建立行业工资指导线制度推进国企负责人薪酬改革
居民收入,直接和每个人的幸福感相关。
未来,成都力争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让每一个成都市民的钱包都鼓起来。同时,完善最低工资保障,探索建立行业工资指导线制度。
成都还将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从多个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精准扶贫
未来五年成都将高标准推进精准扶贫
成都将致力于完善工作责任制度,建立健全投入增长、资金监管、社会参与和群众自主发展等相关帮扶机制。分类实施就业扶贫、助学扶贫、医疗救助扶贫、低保兜底扶贫和灾后重建扶贫,以更高标准减少城乡相对贫困户。针对城市扶贫,成都加大城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相对贫困村发展能力,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高标准推进对口支援地区扶贫工作。
社会保障
养老保险多缴多得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
让市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成都未来社会保障服务发力的方向。成都将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探索整合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立适度普惠性儿童福利制度。
教育质量
成都名校将进乡镇困难高中生可免学杂费
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覆盖率、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教育公平,就是起点公平。
作为教育部、四川省、成都市共建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十三五”期间,成都将继续深化国家“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名校进县城、托管到乡镇”,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率先在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同时,全面与国际接轨,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深化国际友城教育合作机制。实施“留学成都”计划,提升成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健康成都
实行分级诊疗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
医疗改革是健康成都的。《建议》明确,要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在公立医院改革上,如何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或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成都的重头戏。“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同时,健全药品供应和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理顺药品价格,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
城市规划
构建大都市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小街区系统
在城市的规划上,成都要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要求和“独立成市”的理念,推进城市形态由单中心城市向“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大都市区转型。
在此过程中,要推进网络城市群建设,防止区域粘连发展。
一方面,成都将继续实施北改优城战略,加快棚户区、城中村、城郊村、老旧院落等改造,将中心城区打造成现代化国际化精品城区。
另一方面,推进新型卫星城“独立成市”,加快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完善小城市功能,优化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综合配套,推动市域城镇体系梯次发展。
同时,市民普遍关心的“小街区规制”将全面铺开,基本形成小街区系统。
市域交通
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地铁通达卫星城
“行”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两个“半小时”承载着市民对“畅通成都”的希望。
随着轨道交通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成都市民的出行将更加方便。未来,成都要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交通发展格局,实现中心城区加密成网、天府新区核心区基本成网、地铁通达卫星城、轨道交通全覆盖,基本形成以“双核”为中心的半小时轨道通勤圈。
在高速和快速路方面,加密市域高速、快速路网,实现全市快速通道互联互通、高速转换。推进干线公路联网畅通,实现中心城区各组团间、市域内相邻县(区)城市间、各乡镇与快速路网间半小时通达。
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至2020年,成都市将形成15条出川通道,其中至少包括两条新建高速铁路,并建成至重庆等周边城市1小时快铁交通圈,至西安、昆明、贵阳、兰州、武汉4小时快铁交通圈,至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8小时快铁交通圈。
文化成都
实施文化民生工程打造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
未来五年,成都将提升自己的人文魅力,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实施文化民生工程,推进图书馆、美术馆、大剧院、音乐厅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全国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等融合发展,努力成为经济支柱产业。
同时,还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精心打造大熊猫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等国际文化品牌,深化打造古蜀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蜀锦蜀绣文化、南方丝绸之路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和壮大成都原创游戏动漫等新兴文化业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地标性街区和建筑。
生态环境
提升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大幅减少重度污染天气
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这是成都为“十三五”勾勒的美丽轮廓,也是成都生态环境打造的重点目标。
成都将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工业集中发展区(点)范围线。具体来看,要提升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加强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建设,拓展城市立体绿化空间,打造环城绿廊,建成环城生态区,发展城市走廊间组团式绿地。
与此同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制定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条例和行动计划,大幅减少重度污染天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管理环保“一票否决制”。
蔡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