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明
(重庆市奉节县中医院康复科,重庆 奉节 404600)
柴芍龙牡枣仁汤配合电针治疗更年期失眠症35例观察
来 明
(重庆市奉节县中医院康复科,重庆 奉节 404600)
笔者自拟柴芍龙牡枣仁汤内服配合电针治疗更年期失眠症35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共67例,均为2010年至2013年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年龄最大57岁,最小43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3个月。对照组32例,年龄最大55岁,最小41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6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不寐的诊断标准。睡眠生理功能障碍,白天疲乏无力、头胀、头昏等症状由睡眠障碍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1996年修订标准中失眠症诊断标准。①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及醒后感到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②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③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社会功能。④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一部分。
纳入标准:①年龄41~60岁,具有失眠典型症状,每周至少发作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②符合更年期西医失眠症诊断标准;③就诊前1周内未服用任何镇静安神药。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脑部及躯体器质性病变或内脏器官急重症患者;②精神病患者和(或)严重神经官能症患者;③就诊前 1 周内曾服用镇静安神药;④晕针及其他不能耐受针灸治疗者 。
治疗组:①中药:自拟柴芍龙牡枣仁汤。柴胡15g,白芍30g,龙骨30g,牡蛎30g,酸枣仁30g,茯苓15g,知母15g,玉竹15g,夜交藤30g,合欢皮15g,甘草6g。潮热、盗汗、烦躁不安者合甘麦大枣汤,肝郁不疏者者加香附、郁金或百合、生地,阴虚者加知母、黄柏或合用二至丸,血虚者加阿胶、当归,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痰湿者加半夏、石菖蒲,痰热者加胆星、竹茹。先用水将生龙骨、生牡蛎和其他药物分别浸泡30min,再先煎生龙骨、生牡蛎30min,然后纳入诸药再煎,取汁250mL,再加水煎取150~200mL,2次煎出药液共300~450mL,合匀。每日1剂,分2次温服,每天午后、晚上睡前两小时各服用1次。1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②电针:1组采用仰卧位,取四神聪、神门(双)、三阴交(双侧)、太冲(双侧),穴位常规消毒后,四神聪用1寸毫针逆督脉循行方向进针0.5~0.8寸,神门用1寸毫针直刺0.3~0.5寸,三阴交用2寸毫针直刺1.5寸。针用平补平泻手法。心脾两虚配足三里、内关,心肾不交配太溪、内关,痰热拢心配丰隆、内关。2组采用俯卧位,取穴安眠(双侧)、风池(双侧)、供血(双侧,风池下1.5寸)用1寸毫针直刺0.3~0.5寸,用平补平泻手法。有针感后,针炳接6805治疗仪,上下各1组,电针30min,取断续波,频率1min200次左右,强度以局部肌肉轻微抽动或能耐受为度。电针治疗以上午为宜,两组穴交替取用。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对照组:右佐匹克隆片1mg,每晚睡前服用。10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疗效标准依据《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症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临床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无效: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绝经后的精神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失眠、烦躁、抑郁等。更年期失眠症多与肝肾有关。心藏神,赖肝血以养,若情志所伤、肝失条达、郁而化火、火动扰心,或肝血不足、心血亏虚、心神失养,则失眠。柴芍龙牡枣仁汤方中柴胡畅气机而出胸中烦满,白芍养阴柔肝,生龙骨、生牡蛎镇肝之阴、敛肝之阴、潜息风阳,敛相火以安神,炒酸枣仁养肝血,夜交藤清虚火安心神,合欢皮化痰浊宁心神。若目眶发黑,为肾水虚亏,加生熟地或女贞子;若难以入睡,口苦舌尖红痛,加黄连或木通少许;若头晕目赤,加珍珠母;痰多,可加茯神、菖蒲;胸胁闷胀,叹息,加郁金、香附;大便不通,加枳壳、槟榔、瓜蒌;时有躁热,面红或眩晕耳鸣,加龟甲、磁石、石决明;五心烦热,地骨皮、知母。
针灸治疗失眠在于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四神聪属经外奇穴,具有统调气血、引阳入阴、镇静安神的功用。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是心经原气留止之处,为养心安神要穴,具有宁心安神、通经活络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之交会穴,有健脾益气、疏肝理气,补肝肾、填精血之功。风池穴为少阳经、阳维、阳跷脉的交会穴,有宁心安神之效。安眠穴能平肝息风、宁神定志。供血穴为经验穴,可舒缓紧张情绪,帮助入睡。诸穴共同调节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症的目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1993:186.
R256.239.71
B
1004-2814(2015)04-0278-02
20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