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成香港海事安全最大隐患95%来自香港本地
香港近日接连发生两宗严重海上交通事故,反映海上安全措施仍有不足。业界认为,香港部分海域的海洋垃圾积存以及桥梁预警系统落后等问题,是造成事故的罪魁祸首。长远来看,想要杜绝此类海事安全事故,还应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多下功夫。
10月25日,一艘载有163名乘客由澳门驶回香港的喷射飞航“海皇星”号,当日晚途经香港大屿山西南部小鸦洲海面时,疑高速撞及不明漂浮物,事件造成逾120人受伤。23日,连接香港市区及赤鱲角国际机场的青屿干线汲水门大桥,怀疑被船只撞及桥趸触动警报,须紧急封桥进行检查,导致陆路交通中断,数千名准备离港的旅客被困途中,逼爆各机场快线站。
“不明漂浮物”实际上指的是海上垃圾。香港一名资深船长表示,海上垃圾种类繁多,除了常见的塑料类废物,还包括松脱的浮波、工程地盘木材,甚至石油气罐、洗衣机、床褥及计算机屏幕等,可谓无奇不有。该船长说,鉴于雷达难以侦测,海上垃圾一到入夜便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可谓“船只杀手”。 特区政府环境保护署今年4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香港海洋垃圾95%来自香港本地,5%来自内地,不仅影响船只安全,更危害海洋生物。为了治理海洋垃圾,特区政府2012年成立“海岸清洁跨部门工作小组”,过去5年香港收集到的海洋垃圾量,每年一直维持约1.5万公吨。
香港港口交通繁忙,高速船数量多,班次频密,在世界上数一数二。近年来撞船意外频频发生,令人们心生惶恐,但香港航道安全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改善。据悉,现时特区政府海事处聘请的承办商提供约70艘船只在香港水域做清理工作,但能否密集式清理海上垃圾,其成效存疑。海事专家呼吁,政府应增拨资源,在航道海域加强清理海上垃圾,并监察承办商的工作。
而汲水门大桥遭船只剧烈碰撞事件,揭开海事安全的另一隐患。除了清扫海上垃圾,减低撞船风险,乘客普遍安全意识松懈,亦是造成海事安全问题的成因。
10月23日,台湾凯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在京签署《海峡两岸跨境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与分享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节能环保领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广环保科技成功转化与分享,以及共享两岸环保市场信息。
参与此次合作的知名台资环保企业凯鸿集团,在大陆已建成约30套环保项目,涵盖各式火炬系统、焚烧炉系统,是少数在两岸均已成功运转危废中心及低浓度催化氧化系统的企业。作为中关村拥有较全面的环保节能技术资源、专业技术联盟与资本运作协同的集成服务平台,中关村环保产业促进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组织发起成立“中关村国家环境服务业发展联盟”、“中关村—台湾绿色科技文化产业联盟”等绿色科技产业联盟;主编国家及地方强制标准8项、研发20余项技术专利等,组织实施了国办机关节约型办公区、人民大会堂、2008北京奥运村等重点节能环保综合示范工程。
根据此次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引进各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并在当地为对方推荐合作伙伴,提供必要的项目咨询、政策、资金、服务等多方面的协助。
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香港国际秋季灯饰展一连4天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该展览一直是亚洲灯饰业界的瞩目盛事,今年已踏入第17届。展会“LED及环保照明”展区汇聚1000多家参展商,展示各式各样的LED灯具,以及创新的环保节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