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管理模式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率的影响

2015-12-05 02:57:40许怀文颜维泽林金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4期
关键词:达标率空腹规范

许怀文 颜维泽 林金钗

DM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终生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患者普遍不重视自身病情控制, 血糖达标率低下。近年来DM的治疗已从以往单纯的降糖药物治疗向降糖药物与规范管理、联合干预治疗的方向发展。健康管理可以减少发生DM及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是DM防治的重要策略[1]。本项目选择在本院治疗的80例D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健康管理对DM患者血糖及HbA1c达标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 诊断标准符合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①符合1999年WHO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病程>6个月, 且正在进行降糖治疗;③愿意在本院接受长期规范管理;排除不符合标准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建立健康档案, 进行规范健康管理并随访观察。对照组仅给予1次糖尿病健康宣教, 维持常规的药物治疗和用药指导。观察组给予持续1年的规范健康管理。在健康管理实施前后分别检测受试对象0、1、2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 计算HbA1c的达标率。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常规治疗等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的方案为:建立个人档案, 进行全面体检, 填写糖尿病相关知识问答表, 并记录, 进行常规药物治疗, 每年进行1次年度体检, 记录并填写相关表格。不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讲座, 发放糖尿病宣传资料, 以患者自学为主, 并可向医务人员咨询。

观察组采取的方法为非规范管理组的基础上, 采取以下规范化管理措施:①健康教育:设置学习课程、提供在线专家网络咨询, 不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 成立糖尿病俱乐部,每月组织会员参与糖尿病知识教育。②饮食和运动: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制定每日饮食处方, 依据患者病情、基础代谢和饮食摄入热量, 制定每日运动计划表, 保证能量收支平衡。③定期随访和体检:医务人员每月至少进行1次电话访谈或上门随访, 及时掌握患者病情, 全方面评估治疗效果。④个体化药物治疗和指导:参照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及纳入管理前患者用药情况制定用药方案。⑤心理辅导:定期查询患者心理情况, 有针对性指导患者控制病情。

1.3 诊断标准 根据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症状加随机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 或75 g葡萄糖负荷后2 h≥11.1 mmol/L。

血糖达标的判断[1]:以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HbA1c的达标率评估血糖达标情况。血糖采用己糖激酶法测定, 以空腹血糖≤6.1 mmol/L和餐后2 h血糖≤8.0 mmol/L为完全达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采用高压液相法测定, 以≤7.0%为完全达标。

1.4 观察指标 健康管理实施前后, 受试对象0、1、2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 计算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的达标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的临床情况, 观察组患者经过1年的健康训练,观察组患者在0、1、2周后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 HbA1c的达标率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表 2, 表 3。

表1 0周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达标率( ±s, %)

表1 0周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达标率( ±s, %)

注:两组相比, P<0.05

?

表2 1周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达标率( ±s, %)

表2 1周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达标率( ±s, %)

注:两组相比, P<0.05

?

表3 2周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达标率( ±s, %)

表3 2周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达标率( ±s, %)

注:两组相比, P<0.05

?

3 讨论

DM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终生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长期的高血糖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生命受到威胁[3]。患者心脏疾病、肾功能衰竭和失明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近年来DM的治疗已从以往单纯的降糖药物治疗向降糖药物与规范管理、联合干预治疗的方向发展[4,5]。有学者研究发现,经管理后两组的各项指标都有所下降, 但治疗组经规范化管理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的数值均小于对照组,即规范化管理更能有效地稳定血糖, 在血糖达标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DM的规范化管理充分体现了其优越性,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提高配合度, 避免了低血糖的不当处理以及对血糖监测的认知度;个性化的饮食、运动指导保证了患者的定量、定质饮食和长期适量的运动, 有利于提高其代谢水平。控制血糖及HbA1c 的有效达标对于DM患者的管理有重大意义。HbA1c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 其检测不受临时血糖浓度的干扰, 一般情况下HbA1c的控制目标应<7%,作为评价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2002年美国DM协会(ADA)已将其作为监测DM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并规定HbA1c水平应控制在<6.5%或<7%作为DM获得理想控制的标准。UKPDS研究表明T2DM患者HbA1c每降低1.0%,可以使DM相关的终点和死亡减少21%, 使任何原因导致的病死率和心肌梗死减少14%, 使外周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和降低43%, 使微血管病变降低37%。临床上应该积极推进DM社区健康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控制DM患者血糖达标,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提高患者健康状况, 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研究表明, 观察组患者经过1年的健康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0、1、2周后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比对照组明显降低,HbA1c的达标率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规范健康管理可以使DM患者的血糖及HbA1c达标率明显提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1]Stryjewski PJ, Janu B, Krupa E , et al.Prevalence of age, gender and body weight on the frequency of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cardiology department.Przegl Lek, 2011,68(9):585-587.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2, 20(1):S1-S37 .

[3]刘丽梅, 袁蓉, 李蓬秋, 等.不同血糖监测随访方式对门诊胰岛素治疗患者血糖达标的影响.四川医学, 2014, 35(1):44-46.

[4]Yang WY, Lu JM, Weng JP, 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N Engl J Med, 2010, 362(12):1090-1101.

[5]武琳, 亓海萍, 李晶.糖尿病社区规范管理降低脑卒中发生率效果评价.河北医药, 2009, 31(8):961-962.

猜你喜欢
达标率空腹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采血为何要空腹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12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来稿规范
陕西省地下水水位考核情况
中国水利(2021年7期)2021-04-02 23:52:07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空腹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