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
(无锡开放大学 江苏无锡 214011)
关于高职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探讨①
杨宁
(无锡开放大学 江苏无锡 214011)
体育课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体验运动乐趣的一个重要的课程。但是,每个学生的身体、心理各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他们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也各不一样。高职学生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关键阶段,各方面的需求都非常大,要求也多样化。所以高职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时,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个体差异和运动教学规律,设计科学合理的运动负荷曲线,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高职体育 运动负荷 个性特点 练习密度
高职体育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毕业的三年制学生或者初中毕业的五年制学生。他们此时正处于身体飞速成长,生理、心理机能逐渐成熟的阶段。每个学生除了存在年龄、性别、知识水平的区别,还有体质与健康水平的差异。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生理机能的发展规律,科学地组织教学,合理与适当地安排学生体育课上的运动负荷,这样才能达到高职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对促进青少年身体正常发育和身体机能,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起到实效。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能锻炼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人的健康水平,但是这样的表述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如果运动负荷太小,不能引起机体的机能发生变化,起不到锻炼训练的效果;反之,如果运动负荷过大,超过机体的承受能力,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对人的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体育运动对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是一种比较强烈的消耗过程,但是身体锻炼对体内物质的消耗作用,在一定情况下能诱发其相反过程——同化作用的加强,使体内物质有所补充、增强和积累,进而收到增强体质的效果。然而,这种效果的得到却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这就是运动中适度的超量负荷与合理的间歇。所谓适度的超量负荷,其特定的涵义是“超过每日例行体育活动所能达到的程度”,即青少年在体育课中最佳的平均心率应在120~140次/分之间为适度。在这适度范围内,可使身体处在最大的摄氧量和最大心输出量的程度,效果最好。同时在锻炼过程中和锻炼过程后还需要有适当的休息时间,才能保证恢复和超量恢复的正常进行。反之,如果教学中学生的生理负荷过大,则会破坏身体机能状态和消除疲劳的过程:休息时间过短、体质未得到充分恢复又接连做下一次练习,使身体连续受损,积累过多疲劳物质,从而制约了学生体质的增强。
为了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了解个体差异,提前分组。教师在开学之初需要认真核查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档案,最起码要了解一到两年内学生身体发育情况,掌握每个人的运动特征,做到有的放矢。鉴于教学人数较多,全部了熟于心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从新生入学开始,教师就要给学生建立体育情况登记表,按照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分为几个不同等级的小组。同时,教师还应对本校学生体育课,以及不同教材的课的运动负荷进行测定,整理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田径、体操、球类等教材在体育课中的心率、练习密度,从而为自身教学中掌握各类教材对学生生理机能的影响提供参考。高职教学的学制需要5年,这5年是学生的身体发育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并且思想也在不断转变成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体质的变化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分组,以适应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
(2)恰当组织教学,符合运动规律。教学的组织与方法应服从教学内容,加之学生个体体质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按学生的健康状况与运动能力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按等级确定一节课的运动负荷。因为老师对学生的体质情况比较清楚,运动能力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运动能力突出的学生则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一般而言,体育课堂类型有几种大类:即以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为主的新授课,或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身体素质训练课;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主的竞赛课;或以检查教学效果和测验运动成绩为主的考查课。虽说教无定法,但教也有常法,这个常法就是体育教学的规律。所以,无论本节体育课是以竞赛还是游戏等为目标,不变的是教师课前都要精心备好课,准备好符合教学班年龄、运动特质的场地和器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必须简练,抓住重点,示范动作标准、到位,让自己处于一个全体学生都能够看到学习的角度。学生练习形式应根据课的任务、场地与器材决定是否分组轮换或集中指导,或二者相结合的方法,以使练习密度和生理负荷在合理范围之内,从而使学生的机能得到较合理地发展。
为了比较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体育生理负荷曲线的设计是一个比较好且有效的方式。
首先,在体育课的运动练习中,在一定范围内,能量消耗越强烈,恢复过程也越明显。因此,一定的生理负荷刺激会给机体内部的平衡造成失调,而机体经过自我调整——超量恢复,使机体各器官、系统又产生了新的平衡,机体就是在这种一定范围的运动负荷刺激过程中得到增强。其次,从运动技能技巧形成的条件反射过程的“强度法则”来看,体育教学中,只有适宜的中等强度的刺激,条件反射才建立得快,所学动作技能才易掌握,也较易巩固。最后,由于体育教学对象的健康状况、身体形态与生理机能、运动能力诸方面的差异,课上的运动负荷的安排也必须使学生的心理与生理上均能适应,从而使学生承受适度与合理的运动量,并在心情舒畅的情况下进行锻炼,以满足学生在锻炼中心理与生理上的需求,进一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设计生理负荷曲线需要遵循以下规则,第一,以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从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根据学生体质情况进行负荷曲线设计,这是体育课的根本任务,其他方面的任务都要服从于这一任务;第二,根据教学任务并以健康分组4结语
的中等组学生水平为基准,拟定教学内容的具体练习时间、次数、强度等,使一节体育课的生理负荷曲线原则上有2/3的时间使心率保持(或超过)120~140次/分,体强与体弱的学生可在课的进行中适当增减练习时间、次数、距离、强度等,以做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第三,曲线的预计要给准备活动8~10 min,使这一段时间的负荷曲线有规律上升,并逐步使脉搏频率进入120~140次/分。同时还要给整理部分留有3~5 min,使之有规律地尽快恢复;第四,课的基本部分曲线预计,要与课的任务、技术教学与理论知识的传授密切结合,精讲多练,使练习时间占较大的比例,并按教学时间顺序,依次预计学生进行一定次数练习与休息、相互观摩以及教师讲解、示范时心率变化范围;第五,曲线预计还要与体育课内容、教学形式、竞赛游戏等教法特点密切配合,使曲线预计切实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按预计的心率变化范围,在生理负荷测定的坐标图上,绘出脉搏曲线图。教学中,应努力使执行结果与预计的曲线相吻合,因此,教师既要掌握各类教材不同练习强度与密度对心率的影响,同时还要对教学进程十分熟悉,并针对不同组别提出分别对待的要求。教学中若能长久地进行负荷曲线预计,并在课的进行中利用练习间歇时间,学生集体测量心率或教师测定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心率,课后划出执行结果的曲线图两相对照,即可得出体育课上学生负荷是否比较合理的真实结论,然后逐步调整计划,修订负荷曲线,从而使体育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从个体角度来看,体育教学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影响到将来的身体素质,从国家层面来看,体育教学工作更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身体素质。可见体育教学工作具有巨大的意义。为此,在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努力做到备课时要想到差别、安排教材时要体现差别、课的进程中要注意差别、预计负荷曲线与提出指标要落实差别,那就一定会进一步提高对体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1]毛振明,赖天德.如何看待体育课的运动负荷[J].中国学校体育,2006(11):28-31.
[2]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夏菊锋,董纪文.161节中学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J].消费导刊,2006(12):34-36.
[4]袁凌全,刘燕.对体育课心率变化曲线的新认识[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5(2):46.
[5]何晓渝.中学体育课运动负荷及练习密度的调查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21(4):77-79.
G807
A
2095-2813(2015)11(b)-011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2.117
杨宁(1980,5—),男,汉,江苏徐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高职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