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利民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 215123
浅谈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现代化
于利民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 215123
[摘要]战败后的日本濒临崩溃并很快被美军独占,美国按照自身的利益需求对日本进行改造。占领期间,美国依据自身的政治文化传统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造,虽然改造有争议之处,但却迫使日本完成了明治维新后一直未能完成的民主化改革,成为了真正的现代化国家。
[关键词]现代化;民主;改革
从1945年8月15日,战败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到1951年9月旧金山片面媾和条约签订的6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实现了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占领期间美国通过对日本的一系列的民主改革,使得日本摆脱了法西斯军国主义体制,建立了健全的现代化国家制度。
早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踏入了近代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日本的民族野心也空前膨胀,通过甲午战争,日本初尝战争掠夺的甜头,此后日本便在对外侵略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军国主义道路走到了尽头。1945年8月穷途末路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全世界人民都在欢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之时,日本国内却是愁云惨淡。据盟军最高司令部1946年初的统计显示:“日本损失了总体财富的1/3,农村的生活水平降到了大体相当于战前水平的65%,城镇生活水平则降到了55%。”战败的日本到处呈现出颓败、绝望之气,很快日本就被美军占领。当时美国盟军的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就曾不无得意地表示:“(我)对日本国民,事实上具有无限的权力……我是八千万日本国民的绝对统治者!”美国吸取了战后德国分区占领导致分裂的教训,早在日本投降前就已决定越过苏联对日本实行独占,因此当时的日本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中,在美国主导下日本被迫开始走上了全面现代化道路。
(一)政治改造
美国对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的其中之一的目的就是消灭日本的封建残余,将日本改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国家,因此美国决定从政治制度上对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战前日本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依靠1889年出台的充满封建色彩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而制定的,因此想要改革日本的政治制度,首先要帮日本制定一部真正的民主制宪法。考虑到天皇在日本的崇高地位,因此在新宪法中美国人对天皇制依然予以保留,但新宪法中规定天皇只是没有实权的国家象征,日本成为真正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新宪法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日本永远失去了发动对外战争的全力,并被迫不能再保持其海陆空的军事力量等,这意味着从法律上否定了日本的法西斯的合法性。总的来说美国通过新宪法初步完成了对日本民主制度的,从法律基础上确立了日本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发展道路。
另外美国也改革了日本的议会制度,将战前的众议院和参议院改革为有国民选举产生的众议院和参议院,正式建立美国式的两院制。两院制的议会本身的内阁制也产生了变革,旧内阁是由日本天皇任命的元老或重臣来担任,而改革后的内阁是由议会的多数党领袖组阁,由其领袖担任政府首脑,内阁首脑也从对天皇负责转变为对议会负责。值得赞许的是美国按照自己的联邦体制,帮助日本初步实行了地方自治,地方的首领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并且地方设有议会,拥有审核财政的大权,对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严重地打击。
(二)经济改造
美国对日本法西斯的经济裁决中较为严厉的是解散日本的财阀是日本法西斯的经济基础,因此盟军在占领日本后不久就开始着眼于解散日本的财阀。解散财阀总的来说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在美军的压力下,币原内阁出台了《关于解散控股公司的备忘录》,要求控股公司将其一切权力移交整理委员会。为了防止日本垄断资本的复活,1947年1月22日,美国又拟定了《关于日本经济力量过度集中的政策》,分割了日本1200个大企业和大银行,切断银行和财阀的关系,驱逐了财阀的头目。在第二阶段美国放缓了对日本的财阀的经济制裁,美国考虑到如果完全拔除日本的财阀将会使得美国在日本的投资受损,美国也在全球战略中也需要利用日本的经济实力,因此美国减少了对日本经济制裁。
农地改革是另一项美国为了铲除军国主义经济基础而实施的一项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在对币原内阁的改革失望之后,美国决定强制对日本进行农地改革,于是美国按照理事会上英国人提出的蓝本,要求日本政府“拥有出租地的权限内地平均一町步,北海道四町步”,“限制以上的土地将强制征购”,并且严令日本政府限期两年完成,在此压力下吉田茂内阁不得不起草了第二次农地改革法,经“盟总”批准生效。该农地改革法案要求“地主超过三町步以上的土地要强征,地主保留的出租地不得超过一町步”,“强行征用了200万町步的土地,廉价出售给农民”。农地改革使得日本农民从依附于日本政府生存的穷苦佃农转变为有生产资料的自由的农民,虽曾造成了农民和地主间的冲突,但也正是由于两次激烈的土地改革,日本的农民从以无地、少地的佃农为主到改革后实现了以有地的自耕农为中坚力量的阶级,农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扩大了日本的国内市场。在农地改革后,日本的农产量很快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改革后的十年里日本的农产量增长了近60%,为后来日本的经济快速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意识形态改造
美军占领期间日本经常爆发反美运动,美国意识到到想要彻底地改造日本,使得日本走上美国式的民主化道路,除了政治和经济上改造日本还不够,还要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日本进行改造,让普通日本民众都从心理上接受美国。1946年1月8日,美国三部协调委员会所制订了题为“日本人再定位”的SWNCC162/2号文件。文件中指出日本民族是一个有着传统封建主义观念的民族,尚武、屈从权威;日本民族盲目地相信自身可以成为世界的领袖;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种族意识和排外情绪。有鉴于此,美军从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占领日本,而是通过扶持日本的政府和内阁来间接的统治日本来实现美国的主张。同时美国有意识的将亲美派的人士组建内阁来代表美国人的意志。从长远角度来考虑,美国意识到想要让美式民主和意识形态在日本扎根发芽,必须从日本人的青少年教育入手,因此美国利用占领优势对日本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在学校教育内容方面,全面禁止传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吸收新的科学、民主文化课程,在此时,日本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日本每一位青少年都能接受到新式的民主化教育。美国人还通过图书、教育、讲座等方式向日本青年灌输美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1947年3月通过的两个重要教育改革文件《学校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在这两份文件中强调追求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效仿美式的以个人为主的价值观。
此外美国占领当局还在宗教领域对日本人进行改造。1946年10月盟军颁布指令,废除日本“宗教团体法”,规定禁止在公开场合和学校宣传神道教、日本政府不得支持神道教、政府公职人员不得参与神道教,同时鼓励基督教的传教士来到日本,鼓励日本人民信仰基督教,使得基督教在日本风靡一时,并成为后来日本较有影响力的宗教信仰之一。在对日本人进行改造中美国人十分讲求方式,强调间接地、无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宣传,通过日本电视台的节目、好莱坞电影、亲美的专家学者、反映美国价值观书籍、自身强大的实力等方式从心底让日本人对美国产生好感、接受美国。
美国对日本战后的改造究其性质而言是一场促进日本现代化的民主改革,对于日本日后的发展而言是有利的,符合了当时日本社会的发展需要。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进行了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明治维新后日本也并未致力于加强现代
化改革的步伐,反而开始反动对外的侵略而大发战争横财,继而走上了疯狂侵略的道路,给世界他国人民留下了至今难以磨灭的创伤。战后美国以“盟军”的名义独占了日本,并不断对日本政府施压,用强有力的手段迫使日本走上了全面现代化道路。
美国对日本的改造基本是按照美国民主发展的道路来进行的,美国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代表,在美国人心中宪法高于一切,因此美国强迫日本制定一部新的宪法、并改造传统的天皇制,借此帮助日本顺利完成向真正的君主立宪国家过渡。在对日本进行意识形态改造的过程中美国将自身引以为傲的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引入日本,帮助日本从旧封建伦理道德社会转变成现代价值观。从这些角度来看,美国对日本的改造是成功的,美国虽以强迫的形式,但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日本的法西斯力量,为日本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清肃清了道路。
然而在看到积极性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美国对日本改造的局限性。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改造一方面反映了《波茨坦公告》中世界反法西斯盟国对改造日本,铲除日本军国主义,将日本变成和平民主国家的愿望,但另一方面,二战中的太平洋战争实际是美日两个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夺太平洋爆发的战争,最终美国获得了胜利,所以美国在占领日本后迫不及待地对日本实行了严格的带有惩罚性质的措施,目的就在于从根本上削弱日本,使其不再有与美国争夺帝国主义霸权的能力。但很快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以及随后爆发的朝鲜战争中,美国意识到需要在亚洲培养一个完全属于西方阵营的国家,于是美国很快对日本从压制变成了扶持,力求在日本对抗苏联和中国的运动“堡垒”和“远东工厂”,使得日本成为美国在太平洋上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参考文献
[1]吴廷璆.日本史[M].南开: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07)
[2]赫赤、关南等.战后日本政治[M],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04)
[3]王振锁.日本战后五十年:1945一1955[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08)
[4]于群.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人的意识形态改造[J].外国问题研究.1996(09)
[5]崔丕.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J].历史研究.1995(04)
[6]崔世广.美军占领与战后日本文化[J].日本问题.1990(06)
于利民(1991—),女,籍贯江苏省盐城市,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本史。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