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迅雷
杜润生:改革的推动力
■ 徐迅雷
中国农民的忠诚代言人、中国农村改革的积极推动者杜润生,于2015年10月9日逝世,享年102岁。仁者寿,智者使他人寿。中国农民普遍寿命增长,真得感谢这位被尊称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长者。
杜润生生于1913年,山西太谷县阳邑村人,学生时代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老革命”,解放战争时期随刘邓大军南下,参加挺进大别山的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在高层工作。从1979年担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开始,他致力于推动农村改革,核心内容4个字:“包产到户”。从1982年到1986年,他连续5年主持起草关于农村的5个著名的“中央一号文件”,巩固农村改革成果。
都知道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拉开大幕,不一定知道迈出这一步有多难。无它,就因反对改革的势力非常强大。施行了那么多年的“集体化”,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以人民公社方式组织起来的集体化,无法调动农民积极性,无法改变“多劳不能多得,好劳不得好报”的毛病,无法激发“社员”个人对集体经济的真正关心爱戴。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各地干部与群众,解放思想,大胆试验,出现了“包产到户”等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责任制形式。安徽、四川的试验表明,实行包产到户,收成就好得多,可以让吃不饱的农民告别饥饿。但很快就引发争论,产生分歧,出现了反对的强大势力。
这时,洞悉农村、洞悉基层改革力的杜润生站了出来。杜润生有两大特别的本事:一个是对领导人“有办法使歧见趋一致”,一个是对年轻人“无山头而门生遍九州”。彼时要推进改革,关键是要说服党内领导干部,在最大程度上达成共识。杜润生以及围绕在他周围的一群年轻学者,以他们的智慧和胆识,实现了这一目标,从而形成最大的改革推动力。
中青报《冰点周刊》报道说,在一次讨论“包产到户”的省市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上,因分歧太大,会议无法继续。杜润生突然撇开“包产到户”的话题,讲起了温饱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事到最后,乾坤扭转,形成著名的1980年“75号文件”,肯定“包产到户”是一种解决温饱问题的必要措施。杜润生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村改革参谋长”。他的这个“绕”字诀,国务院原副总理万里有过描述:“有些话我们说了不成,润生圆起来一说,大家就同意了。”
后来人们把这个75号文件概括成“可以可以也可以”,即“杜氏公式”: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可以使群众满意的,就不要搞包产到户”;对于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基层干部和农民其实很聪明,大家都同意自己是“贫困落后地区”,干脆利落地选择最后那个“可以”。
1981年,杜润生为主起草的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确立包产到户的合法性。其中第一部分就是“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开门见山地说:“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规模的变动已经过去,现在,已经转入了总结、完善、稳定阶段。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工作,获得如此迅速的进展,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不但克服了集体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吃大锅饭’的弊病,而且通过劳动组织、计酬方法等环节的改进,带动了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使之更加适合于我国农村的经济状况。”
农村改革共识是逐步形成的,改革合力也是逐步达成的。有胆有识的杜润生主敲战鼓,感同身受的媒体人一起“敲边鼓”。1980年,新华社4位中青年记者——傅上伦、胡国华、冯东书、戴国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西行采访,写了大量内参,发给中央领导参阅。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中央的决策,对中央下定决心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起了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这些内参以及记者手记,后来结集成书《告别饥饿——一部尘封十八年的书稿》出版了,书中写到:“我们认为,固原这样的贫困地区只有‘包产到户’才是唯一出路。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看到这篇内参后,第二天就带着我们的稿件乘直升机来到位于六盘山下的张易公社。他快人快语,当场就明确肯定了张易公社‘包产到户’的做法。”
改革有风险,不改革有风险。任何改革,都是要靠人推动的。杜润生是高级干部,是学者,是思想家,更是改革推动者、实践者。杜润生后来担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之父”,就是因为他从思想到实践,都围绕农村改革;他著有《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国农村的选择》、《中国农村的经济改革》(英文版)、《中国农村制度变迁》、《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论集》(日文版)、《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书名都离不开“农村”二字;还有《杜润生改革论文》《杜润生文集》等著作,核心内容都是农村改革。到了晚年,杜润生依旧心系农民,认为农民的出路,在于要过“市场关、民主关、自由关”。
杜润生是“两头真”的人。“两头真”,即青年时代真心实意追求真理,为理想而奋斗;老年时代追问真相、探求真理、敢说真话,重新找回青年时代的真诚,热烈追求民主自由。
我们正在享受着先辈们推动改革、实现改革的巨大成果。我们应该对先辈们表达应有的尊敬,并努力推进先辈们未竟的改革志业。
(作者为《杭州日报》首席评论员,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