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民歌营养写出的优秀诗篇
——浅析刘禹锡的两首《竹枝词》

2015-12-05 07:28思益
中华魂 2015年2期
关键词:竹枝词优良传统刘禹锡

文/思益

诗文赏析

吸取民歌营养写出的优秀诗篇
——浅析刘禹锡的两首《竹枝词》

文/思益

唐代诗人刘禹锡,算得上是个奇人。他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参与朝廷的政治革新,失败后受到打击,多年被贬到边远之地为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革新理想,相信是正确的,到死也没有屈服。在做官之余,他创作了不少诗歌。一些流传甚广的名句,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等,都表达了他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贬到外地以后,以屈原为榜样,留心当地民俗民歌,向民歌学习,吸取民歌的营养。当年屈原被流放沅湘之间,看老百姓祭祀时唱的迎神歌,对其歌词进行修改和再创造,写出了不朽名作《九歌》。刘禹锡在夔州(州治在今重庆巫山县)做官时,就写下了多首民歌味儿的《竹枝词》。

竹枝词,本是巴渝(今重庆东部)一带的一种民歌。唱歌时,人们在笛和鼓的伴奏下跳舞。刘禹锡在夔州任刺史时,了解和熟悉了这种民风和民歌,于是按调填词,流传下来的共有两组11首《竹枝词》,颇受人们喜爱。今选二首,略加分析。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两首诗作者都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的。第一首前两句是写景,是当地春天的自然景色:红色的山桃花开满了山坡,一江春水,拍打着山脚从眼前流过,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但此时的姑娘正经历着失恋的痛苦,本无心欣赏风景,无意中却触景生情,引起她的联想,一连两个比喻,道出了她失望惆怅的心情:“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山桃花是容易凋零的,与她短暂热恋过的小伙子,如今已变了心,像易凋的山桃花一样;江水是长流不息的,却像自己心里的忧愁,无尽无休。比喻自然、贴切而生动。同时也表现了姑娘对忠贞爱情的向往。写诗常要用到比、兴的手法,这首诗就是如此,前两句是兴,以引起后面的比。

第二首,写出了少女恋爱中的微妙心理。姑娘暗恋着一个小伙子,却不知道他对自己的态度。此时,姑娘或在江边洗衣,或从事其他劳动,在江水平缓、岸柳青青的美好时节,忽然听到那个小伙子熟悉的歌声,立刻打破了心中的平静。那歌声从江上飘来,断断续续飞进姑娘的耳朵,久久不停,好像是有意给自己唱的。她努力倾听着,辨别着,分辨不请,忐忑不安,就像南方黄梅雨季节常有的景象,东边出着太阳,西边下着雨,到底是晴天雨天说不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是“情”的谐音,暗喻情,是双关语,在民歌里是常用的手法。这两句诗巧妙地刻画出姑娘此刻捉摸不定的心理。

这两首诗写得精炼形象,用的是白描手法,没有典故,没有深奥华丽的词句,通俗易懂,极具民歌特色,而又优美动人,读了让人眼睛一亮,久久不能忘怀。

由此我想到,我国古代诗人是注意向民歌学习并卓有成效的。《诗经》中许多诗本来就是民歌,是经人整理改编而成,这且不说。从屈原到李白,到黄遵宪,两千多年来,众多诗人向民歌学习,向前辈优秀诗人学习,成为我们民族诗歌界的优良传统。可惜的是,进入新时期,在拨“文革”之乱的同时,有些写新诗的人,完全抛弃了这些优良传统,包括抛弃了“五四”以来我国新诗的革命传统和现实主义传统,一味盲目崇拜、模仿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完全失掉了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写些没有节韵、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的东西。尽管有人的这类作品还被颁奖,可有多少人愿看?写新诗,我们当然需要向外国学习,但首先要立足中国,继承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学习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决不能丧失民族自信,喧宾夺主,把模仿当创作,用中文写些仿照外国翻译诗的“作品”,中国人不愿看、外国人看不懂。中国古代诗人(包括刘禹锡)和当代诗人(如贺敬之)向民歌学习的成功经验,中国几千年诗歌的优良传统,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是诗人写好当代诗歌(包括新诗)的重要基础。愿我们的诗人们不要忘记。

猜你喜欢
竹枝词优良传统刘禹锡
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在现代化新雁峰建设中再写新篇
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在现代化新雁峰建设中再写新篇
赏牡丹
书法《竹枝词》
季札挂剑
《竹枝词两首》其一
党的优良传统与执政经验
刘禹锡与《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