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道强
(天津商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天津 300134)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构成的研究
马道强
(天津商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天津 300134)
高校体育教师担负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其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文章探讨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构成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途径,希望能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一些借鉴。
在现有的教育结构体系下,高校教育是我国大规模培养人才的较高层次,也是整个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而高校体育教育就处在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最后阶段。并且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更加科学明确,要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力,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共同发展的观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中。当下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也面临着新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是推进其发展的主体和核心,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师的发展就意味着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所以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关系到我国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从质量、数量和专业层次等综合要素上全面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为适应时代的新发展、肩负教育的新要求而做出努力。
1.1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概念解析
素质,从生理角度来讲是人或事物的本来基础,具有先天性,然而也可以通过后期的实践和学习后天获得。而从广义上讲,素质指的是人的品质,是由人的各种品质整体构成的总体发展水平。一般意义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的就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素质既包括人先天获得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来基础,也包括人后天从教育和环境中获得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在普遍认识中,素质大体可分为生理、心理、科学文化、思想品德等几个方面的素质,人的素质是一个全面、整体的素质结构,先天提供基础,后天激发潜能,完善人的整体结构,帮助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教师作为担负人类发展的特殊职业,人们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有比较高的标准。人们在对教师素质进行要求的时候,都将其职业特点作为划定标准的维度之一。比较受学界认可的观点是,教师素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一种能满足教师职业要求的能力,它是教师履行职责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基础要求,也是各种素养有机结合的整体能力。总结起来,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品质总和,它对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身心发展都有着直接和显著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师首先是教师的身份,所以在教师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上不可或缺。而作为体育教师,尤其是高校的体育教师,更应该具备更高水平的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专业素质。所以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构成应该包括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师自身的个体素质。其中,体育教学的专业素质应该是适应体育教学的各种素养和能力的总和,它会在教师从事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与普遍意义上的教师素质存在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这个专门职业所需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表现在体育学科的学科专业素质。在高校体育教师素质方面,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水平要求更高,要求适应高层次的高校体育学科教学。
1.2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作用
教育传承人类的精神成果,它对于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可谓处在核心主体的地位。教师向社会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可以说,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人才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智力支持,而培养人才的教师更是推动力之一。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对于发展教育事业来说刻不容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能扩大教师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教师的职责。其中,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不断学习进步,提升自己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从而增强专业道德,提高专业素质,获得与之对应的专业地位的认可。可以说,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既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和实现途径,又是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提高的结果和表现方式。教师专业化的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保障。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着较高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和德育、智育同等重要,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其关键之一在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育的作用大少。
时至今日,学界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构成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众多学者的划分层面和考察角度不同,提出的划分方法也各不相同。众多的见解中有四分的,有三分的,有二分的,精细程度各不相同,并且有的在一级划分下还包含二级、三级指标,标准更加量化和科学。学者们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大量统计调查,得出了很多优秀成果。在这里,只是总结一下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构成,使各种不同的专业素质标准尽可能纳入其中。
2.1 客观专业素质
高校体育教师客观层面的专业素质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相关综合能力,它包括专业的学科教育知识和专业的学科教育技能。这种专业素质在客观上直接影响着教师体育教学的水平,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从客观上就为学生学习到更多专业知识奠定基础,教师的教学技能高超,也为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掌握体育技能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客观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它是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必备条件。
专业的教育知识可以包括很多,比如体育学科的理论知识、体育运动实践的知识、体育教学的知识、人体科学的知识等等。其中,体育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这些专业知识的前提,是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而体育教学相关的知识,如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则是保证教师教学的条件,是教师教学技能的理论基础。
专业的教育技能的内涵也很丰富,它是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需要的综合的实践本领。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运动示范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等等。高校应该以专业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核心目的,教师在体育教学能力、体育活动组织指导能力、体育科学研究能力、体育评价能力等方面的专业性和运用能力的增强,不仅能够直接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而且能大幅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进步。
2.2 主观专业素质
主观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教师对教育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与客观的专业素质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主观专业素质比客观专业素质更为重要。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对教育事业和学生主体持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即使知识再丰富、技能再高超也无济于事,并不能真正发挥出教师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态度和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教育事业的认知,二是对学生的认知,三是对专业的认知。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说,对于专业的认知包括对体育、身体、健康、生命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教师对教育事业有深刻的认知,热爱教育事业,能认识到教育事业的深远意义和伟大价值,就会激励教师在教学中形成一种辛勤奉献、奋斗不息的精神,在感染学生的同时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教师对学生主体有正确的认知,能尊重爱护学生,摆正和学生的平等地位,就能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取得成功,融洽师生关系,提升教育质量。而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的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过程。教师首先要树立体育精神,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而教师对于生命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观的形成,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努力让生命更美好、正确认识生命等生命观念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展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为学生的三观树立榜样。
3.1 加强专业知识,扩大体育教师知识面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在静态学习中努力吸取专业的理论知识,夯实和扩大自己的知识基础,同时在动态实践中运用理论总结经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对于体育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要做到不断更新、不断充电,对于教育和心理等教学知识要多加感悟,对于教学实践的相关知识要多加总结反思。
除了教师自身不断学习之外,学校还应安排职业培训,聘请学科专家来讲座授课等,分批、有序、全面、持久地开展培训活动。
3.2 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不断充实完善
高校体育教师如果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师生感情,必定会更加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价值观培养方面,除了教师自身不断完善之外,学校在其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学校开展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评价工作,制定奖罚机制,起到监督作用。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师生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组织多种活动加强师生、老师和家长、老师和学校之间的多方交流,及时引导教师的价值观念。学校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活动,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
总之,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担负着新时代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以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作用,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 1 ] 胡曼玲.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特点及其策略[ J ].运动,2011(4).
[ 2 ] 郑柏武,钟兆祥,卢玉龙,廖金琳.体育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探讨[ 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 3 ] 方程.教师专业化背景下陕西省普通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研究[ J ].山东体育科技,2010(1).
[ 4 ] 吴友华,熊林江.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文献综述[ 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4).
[ 5 ] 于红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管理[ J ].教育探索,2010(6).
G846
A
1674-151X(2015)09-071-03
2015-08-13
马道强(1976 ~),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