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虹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切忌将教学内容仅停留在语文教材上,教师要放眼世界,适当拓展和延伸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更多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知识,感受语文无穷的魅力。实施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是新课改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阐述了拓展延伸教学的内涵和意义,对如何开展拓展延伸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 拓展延伸教学 意义 建议
拓展延伸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折射出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同时也是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考察方式。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逐渐意识到拓展延伸教学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地开展拓展延伸教学,也付出了很多精力,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高质量、科学、合理、适度的“拓展延伸”教学,还需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一、拓展延伸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使人们对“拓展延伸”一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教师应在新课改理念与目标下,学会创造性理解和使用语文教材,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各类显性与隐性的教学资源,通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渗透生活化教学思想,以多种途径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不断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使其学会轻松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修养。拓展延伸是在充分挖掘与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更广泛、更深入、更具有实用价值。拓展延伸教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构建温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导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激励学生探究,提高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实施的建议
1.基于语文教材进行适度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不能盲目随意,更不能单纯为了拓展而拓展、为了延伸而延伸,更不能偏离教材和文本。另外,拓展要适度。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要基于语文教材进行适度拓展延伸,脱离文本的拓展延伸毫无意义。教师立足文本,准确把握课文内涵,明晰重难点,并有技巧地进行拓展延伸,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为了运用新颖多样性的课外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课伊始,运用大量的时间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故居,以及其主要文学成就,并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济南冬天”的美丽场景,耗时之长令人咂舌。学生在这些生动的知识和有趣的图片熏陶下确实兴致勃勃,但这样的拓展延伸却本末倒置,因此是失败的。
2.拓展延伸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
拓展延伸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与语文认知进行适当延伸,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既能使拓展内容迎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又能适当拔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歌内涵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将诗人的《相信未来》作为拓展延伸文章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两篇同样经典的励志诗歌中寻找共同点,获取更为直接和真切的情感体验。这样的对比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验,也使学生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如,在朱自清《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其经典散文《荷塘月色》拿来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轻快与优美,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两篇文章的对比学习中拓展知识,提升能力。
3.拓展延伸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一些教师单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而将一些拓展内容生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机械记忆,或生搬硬套地使用,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在拓展延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旨在激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与解决问题,形成开放性思维,对事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问题:“阿长在‘我的生命中是一个重要而神秘的存在,‘我对她又爱又恨,爱她的关心呵护,恨他的不理解、粗俗,但最终这个与‘我有着神秘关系的女人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人生中,有没有类似‘阿长这样的人存在呢?你对他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们之间都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发生?”这样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呼吸自由、创新的新鲜空气。
综上所述,实施初中语文“拓展延伸”教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双向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拓展延伸”更加丰富多彩。既要立足教材,又要适度灵活、开拓创新,还要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认知水平,使“拓展延伸”教学更加科学高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毛晓芳. 初中语文拓展性教学的实施策略探讨[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 郭丽巍.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构建探究[D]. 延吉:延边大学,2010.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濂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