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味之变
近年来的语文课已初步改变了曾经语文课堂的沉闷与乏味,但在异彩纷呈的教学模式、轰轰烈烈的课堂气氛背后,依然迷惘: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
语文课与其他学科交叉过多。本应用来品读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与艺术性,体会科学小品特点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师教学目标错位,重在课文内容的讲解,轻视写作特点的赏析,于是科学小品文被上成自然课。这样扩大语文的外延,教学目标错位,忽视语文的内涵,只注重教教材,只会使学生对语文的基本知识、基本素养收获甚少,分辨不清语文教学的目的与学习目标。
语文课与情感感悟结合过细。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已从过分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转向关注语文的人文性。如《我与地坛》上课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却漠视情感背后的言语。于是学完文本以后,学生不会品读文中意境优美的句子,更不会借鉴文中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语文课多媒体使用过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增大了教学容量,给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感受。
二.语文味之辨
语文本体姓“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考虑语文的主体,努力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在语文教学中,以师生互动互享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一种极具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境界。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教学是语文味的根本。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材与课外读物等文字材料中规范的言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都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体、为归宿。这是语文作为交际工具的重要体现。
思维训练是语文味的目标。体现语文工具性的语文味不仅是听说读写、品词析句等训练,还包括思维训练。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课堂的思维训练,是语文本体价值的重要目标,是语文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语文味之探
1、教学目标的设置,凸显语文味
教学目标是成功构建语文味课堂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学多围绕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深挖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来教。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让学生运用类似的方法进行听说读写,品味鉴赏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文体美。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明确教材教学价值所在。这与语文课程目标中的“注重作者的表达方法”是一致的。鲁迅《拿来主义》是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或者说是杂文味的鲁迅,因此“形象说理”“个性表达”才是本文主要的“语文价值”。一篇文章被选入教材,教学价值便具有相对确定性。然而现今用同一本教材的语文教师,教学却内容千姿百态。
2、文本解读的方法,彰显语文味
一篇教材应挖掘文本中精美的语言文字,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点,灵动多变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运用朗读增加学生的感悟。例如有的老师在讲《陈情表》时引导学生诵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的感受;指导学生精读,品味鉴赏课文的传神点,反复咀嚼文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语文味是读出来的,让学生通过听范读、默读、大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章,从而形成正确的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沉静地品读和感悟,得不到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呈现出“情感体验简单化,情感表现标签化,感悟世界虚伪化”的虚浮现象。
3、教学手段的选择,尽显语文味
再精彩的多媒体课件,也掩饰不了教师自身的光芒。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要求教师自身拥有语文味,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教学语言要注重文学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传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评价语言要充满语文味,语文教师不仅要饱学,而且要善于运用精妙的语言恰当评价学生;课堂互动应洋溢语文味。语文课堂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认认真真地说,扎扎实实地读,随心所欲地写,淋漓尽致地思”。
诚然,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而提高教师素质是语文课能否具有语文味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中,多层面去鉴赏作品,产生对语言美和情感美的认同。
吴小玉,教师,现居浙江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