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贪蔡京的下场

2015-12-04 19:58李国文
月读 2015年12期
关键词:赵佶蔡京小人

李国文

蔡京(1047—1126),福建仙游人,字元长,为徽宗朝“六贼”之首。“元祐更化”时,他力挺“保守派”司马光废《免役法》获重用,绍圣初又力挺“变法派”章惇变行《免役法》继续获重用。他首鼠两端,投机倒把,是个被人不齿的机会主义分子。徽宗即位,因其名声太臭,被劾削位,居杭州。适宦官童贯搜寻书画珍奇南下,蔡京变着法儿笼络这位内廷供奉,得以重新入相。从此,赵佶像吃了他的迷魂药一样,言出必从,计无不售。从此,无论蔡京如何打击异己,排斥忠良,窃弄权柄,恣为奸利,宋徽宗总是宠信有加,不以为疑。

所以,朝廷中每一次反蔡风潮掀起,宋徽宗虽然迫于情势,不得不降黜一下,外放一下,以抚平民意,但总是很快地又让他官复原职。从徽宗登基的1102年(崇宁元年),任命蔡京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起,到1126年(靖康元年)罢其官爵止,二十多年里,赵佶四次罢免了他,又四次起用了他。最后,蔡京年已八十,耳背目昏,步履蹒跚,赵佶还倚重这个老年痴呆症患者,直到自己退位。

任何一位领导人,轻信失察,用人不当的事,难免发生。看错了人,看走了眼,被假象蒙蔽,做错误决策,把处理品当优等货,把三类苗当好庄稼,把伪君子当正派人,这都是可能的。但通常可一可二不可三,宋徽宗甚至于四,一错再错,错上加错,实在是不可救药得很。

一个好皇帝,碰上一个不好的宰相,国家也许不会出问题;一个不好的皇帝,碰上一个好宰相,国家也许同样不会出问题。但一个不好的皇帝,碰上了一个不好的宰相,那这个国家就必出问题不可。北宋之亡,固然亡在不好的皇帝赵佶手里,也是亡在这个不好的宰相手里。

北方的金兵,铺天盖地而来,赵佶逊位了。太上皇让赵佶的儿子赵桓,也就是钦宗,登基接位。弹劾蔡京的奏章,如雪片飞来。其中又以孙觌的上疏,最为深刻全面。他认为,从古书的记载来看,巨奸老恶的,没有比蔡京更为厉害的了,正是他的胡作非为,导致宋朝国力日下,步步走向灭亡。

这份参奏的对象,与其说是蔡京,毋宁说是赵佶。

中国的老百姓不需要一个会画画、会写诗、会弹琴的皇帝,而是需要一个不给老百姓制造灾难的统治者,所以,民间文学对这位亡国之君,口碑从来不佳。但百姓最害怕的,是这个皇帝重用一群虎狼来管理国家,鱼肉百姓,那就比天灾还要恐怖,因为天灾的周期短,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也就过去了,而人祸的周期,有时是一辈子,必须等到那个灾难制造者去见上帝时才告终止,这可就太痛苦了。

这其中最狼狈为奸的,最为虎作伥的,最推波助澜的,最兴风作浪的,就是徽宗一直倚为膀臂的股肱之臣蔡京。宋人著的《大宋宣和遗事》虽为民间文本,但把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说得一清二楚:

这位官家,才俊过人,口赓诗韵,目数群羊,善画墨君竹,能挥薛稷书,能三教之书,晓九流之法。朝欢暮乐,依稀似剑阁孟蜀王;论爱色贪杯,仿佛如金陵陈后主。遇花朝月夜,宣童贯、蔡京;值好景良辰,命高俅、杨戬。向九里十三步皇城,无日不歌欢作乐。盖宝篆诸宫,起寿山艮岳,异花奇兽,怪石珍禽,充满其间;画栋雕梁,高楼邃阁,不可胜记。役民夫百千万,自汴梁直至苏杭,尾尾相含,人民劳苦,相枕而亡。加以岁岁灾蝗,年年饥馑,黄金一斤,易粟一斗;或削树皮而食者,或易子而飧者。宋江三十六人,哄州劫县;方腊一十三寇,放火杀人。天子全无忧问,与臣蔡京、童贯、杨戬、高俅、朱勔、王黼、梁师成、李彦等,取乐追欢,朝纲不理。

民间谚语说,鲇鱼找鲇鱼,嘎鱼找嘎鱼。这透出老百姓看透世相的睿智,一下子就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最起码的真理,形象地烘托出来了。孔夫子对于小人的许多经典见解,如《论语》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而小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等等,直至今天,也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从古至今,凡正派人,光明磊落,“君子不党”,公道率真,方正坦荡。而小人在一起,必然要拉帮结派,“群居”“不义”,寡廉鲜耻,无恶不作,必然要抱圈子、拜把子、拉关系、搞宗派。《水浒传》开头,高俅为巴结权贵,表演球技,那“气球一似鳔胶粘在身上”,在场人物一见倾心,马上引为知己。凡坏人得志之时,也必是好人遭殃之日,金圣叹批书至此,掷笔一叹:“小苏学士,小王太尉,小舅端王。嗟乎!既已群小相聚矣。”小人想不发达也不行了,林冲想不被充军发配也不可能了。

世道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独木不成林,也许做不了大乱;两个小人,双木则成林,就有可能犯奸作乱。而蔡京,加上童贯,加上高俅,再加上一群无耻宵小,“群小相聚”,那岂不天下大乱乎?

宋徽宗做皇帝,在政治上一塌糊涂,在经济上一塌糊涂,在抵抗外侮上尤其一塌糊涂,在私生活的荒淫无耻上最为一塌糊涂。而所有这些一塌糊涂,无不与蔡京这个位列中枢的决策人物有关。这位混账帝王,对蔡京四起四落,信,疑;复信,复疑;到最后深信不疑,终于金兵渡河,国破家亡,他和他的儿子,成为俘虏,被押北上,关在黑龙江依兰——也就是那时的五国城,死在冰天雪地之中。我想他在地窖里死到临头那刻,大概也不会想到是蔡京以及那些“群小相聚”的人等,导致他这样悲惨的结局,更别提有什么觉悟和清醒认识了。

北宋完啦!

一个政权内部,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局部到整体,逐渐腐败起来,那么就只有等着丧钟敲响的那一刻。北宋未亡于辽,因为那时的宋王朝还没有全部烂掉,而到了岳飞所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徽、钦二帝被俘之时,如此不堪一击,如此兵败汴梁城下,说到根底上,是这个政权的肌体已千疮百孔、病入膏肓,即使没有金兵入侵,不存在外患,内部的农民起义也已是不可阻挡之势。

对统治者而言,腐败堕落之可怕,不在于吏治松弛,法纪懈怠,而是一旦成为社会风气,无法遏制,就像加速度下降的物体,最后会完全失控,直到这个政权毁灭。同样,贪污渎职之可怕,并不在于官员道德沦丧、纲纪不张,而是国家经济命脉上那血流不止的创口,会要了这个政权的命。北宋王朝的覆灭,就覆灭在窃居要位的官员,无一不是贪污腐败分子,无一不是只谋私利的小人。试想,大宋江山这块蛋糕落到这群小人手里,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当这些捞取名位、盗窃国家、疯狂搜括、贪得无厌的“官”,这些作威作福、道德败坏、胡作非为、祸国殃民的“僚”,这些狐假虎威、上蹿下跳、欺压百姓、中饱私囊的“吏”,这些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寻衅找碴、敲诈勒索的“役”,在风光得意时,有后台支撑时,老百姓也许无可奈何,只能看着这些人跳。可是,凡作恶,必自毙;凡害人,必害己;凡跳得高,必跌得重;凡逃过初一,必逃不脱十五,这种生活的辩证法,虽然有时并不百分之百地兑现,但大体上八九不离十,是会有一份天地间的公平存在的。

北宋完了的同时,蔡京终于走到头了,老百姓等到了他垮台失败的这一天。

据《宋史》:“钦宗即位,徙(蔡京)韶、儋二州,行至潭州死,年八十。”“虽谴死道路,天下犹以不正典刑为恨。”

人民群众虽然没看到他被明正典刑,深以为憾,但要给他一点颜色看看,以泄心头之恨,以报家国之仇,以吐多年之积怨,也以此灭一灭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威风,却是全国上下、异口同声的想法。既然不能动他一指头,既然不能打他一巴掌,大家忽然悟到,有一条收拾他的绝妙主意,却是人人可以不用费力,不用张罗即能做到的,那就是在其充军发配的一路之上,不卖给他一粒粮、一滴油、一根菜,更甭说,一块烙饼、一个馒头、一个包子了。没有发通知,没有贴布告,更没有下命令、发文件,街乡市井、城镇村社、驿站旅店、庄户人家,所有的中国人表现出少有的齐心,让他活生生地饿死。

饥肠饿肚的蔡京,回想当年那山珍海味、那珍肴奇馐,现在却连一口家常便饭也吃不着了。那时候,他爱吃的一种腌制食品“黄雀酢”,堆满了三大间厅堂,他转世投胎一千次,也吃不完,现在想闻闻那扑鼻的香味,却也不可能了。那时候,他想吃一个包子,得若干人为之忙前忙后,现在即使那个缕葱丝的妇女碰上他,也绝不肯将缕下的废物——一堆烂葱皮,给这个饿得两眼翻白的前太师的。(编者按:据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六记载: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蔡太师指的就是蔡京,他家做个包子都要有专门负责切葱丝的,可想而知,自然也有专门负责剥蒜的、切姜的,其生活奢侈腐败可见

一般。)

中国人对于贪官污吏的憎恨之心、惩罚之意,是绝对一致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坚定坚决,也是从不动摇的。因此,再也没有比这种饿死蔡京的办法,更让人民大众开心了。

(选自《中国人的教训》,北京大学出版社,有删节。作者为中国著名作家,文史学家,曾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

猜你喜欢
赵佶蔡京小人
两者须得兼
《瑞鹤图》传说
《瑞鹤图》传说
指印小人来了
实话
木勺小人
赐你一张琴
和高俅蹴鞠
与小人为伍
天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