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哲学智慧如何影响思维决策(下)

2015-12-04 19:49朱康有
月读 2015年12期
关键词:形式事物思维

朱康有

思维是人类反映、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作为一种思维结构模式、定势,它能够形成思维惯性,影响人们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由于哲学的方法论性质,它与思维方式便有了更为紧密的关系。哲学思维方式,是人类自身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逻辑论证和理论概括方法。上期,本刊介绍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和阴阳相生的辩证思维方式,本期接着介绍另外两种。

知行合一的实践思维方式

已故中国哲学史会长张岱年先生曾说:“中国哲学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学说与生活实践,融成一片。中国哲人研究宇宙人生的大问题,常从生活实践出发,以反省自己的身心实践为入手处,最后又归于实践,将理论在实践上加以验证。”①这种思维集中展现为重视知行的研究,强调知行合一。

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大都直接置身于实践活动之中,不光有耕读传家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实践,还包括修身齐家的道德实践、施政治国的社会实践等等。第一,肯定实践对于知识或经验获取的意义。大量的知识与技能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才取得的。第二,学习理论知识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理论借助实践,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三,实践可以用来判断或检验理论、思想或者言论。韩非认为,考察一个人的才能需要从其基层实践经历来验证,“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此外,古代中国的实践观还特别表现在对言行一致关系的理解上,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将实践与言论的统一上升到道德的高度。

知行合一的实践思维形式主要有观察、直觉、归纳和实验等

形态。

古代中国主要的知识门类和思维形态,首先是在观察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观“象”,即把握某种“象”,有可能认识到事物及其本质。《周易·系辞上》总结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即能够把握事物深刻的原因与规律。观察要依靠感觉器官,通过感官与事物发生接触,因此感知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以观察为背景,对客观对象性质的分类及测算、演算能力发展起来了,使得思维有了定性、定量之分。

以观察实践经验为基础,又发展或衍生出直觉和归纳两种重要思维形式。直觉或者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对目前事实及现象加以判断和掌握;或者能够超越原有经验,具有发明、创造等深刻的洞察力。古代希腊人发明公理体系,就是一个直觉运用的经典例子;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活动同样包含着大量直觉思维的运用。归纳是一种更加自觉的思维形式。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技术活动中也包括着大量归纳形式的应用。直觉和归纳都是经验通向理论与逻辑的桥梁。

早期各种各样的实验,应当也是古代中国十分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先人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科技成就,包括我们引以为豪的指南针、造纸术以及火药等。

因为有了对实践与观察的高度重视,中国人终于将经验思维的功能与作用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于各种经验类型的知识活动中。爱因斯坦曾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人们不必对中国圣贤没能做出这些进步感到惊讶。这些发现竟然被(西方)做出来了才是令人惊讶的。”①那么,中国科学的发展究竟是以什么作为基础的呢?应当说,反复的实践和观察在科学发现与创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种方法保证了古代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整个人类科学技术活动的领先地位。当然,我们也不能无视古代中国的知识系统由于理论缺乏而造成的致命后果。当西方人在近代恢复使用了实验的方法,开始以“两条腿”疾驰猛进的时候,古代中国思维的弊端便彻底地暴露了出来。

古代中国人有一种十分牢固的观念,即历史经验的可靠性,其中包含了一个习以为常且根深蒂固的见解:大凡现实问题都可以在历史经验中找到答案。这样一种历史观和思维方式在传统中国学术思想的基本格式——经学中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由泥古而造成的保守、退化,进一步表现为民族进取机能的衰竭。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积弱无力,正是与进取机能的衰竭密切相关。这表明,重视实践经验完全有可能走向其出发点的反面。

中国的知识形态普遍与功利或现实需要密切相关。应用型知识在全部知识体系或构造中占据绝对的支配地位。只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才是有意义或有价值的理论。由于知识的应用化趋势和理论的实际性目的,必然会导致思维在这里更倾向于对具体或个别事物的关注。古代中国人总的来说,没有濡养出一种对于纯知识的兴趣,没有像古希腊人那样发明出一整套科学的定义和公理,更没有建立起以这些定义、公理为基础的几何学、天文学、力学、光学。科技活动事实上更偏重于技术,唯实用目的限制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技术占据了更广泛的空间,使得科学理论的“躯体”随之发生萎缩。与古代希腊人相比,中国人的知识体系似乎显得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科技活动没有像希腊那样被高度地理论化,知识体系没有可以贯穿始终的“线索”。古代中国人把握到了科学技术的外在动力,但他们却没有寻找到科学技术的内在驱力,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早年时期为自己日后发展所预设的一个巨大障碍。

真理与伦理相统一的德性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认识的真理成果,同样也是运用理性思维形式(作为工具或手段)来进行思维、得到结论的。只不过它所体现的逻辑理性,不限于概念、判断、推理这些主要形式,还有概念与语词、类比与类推、分析与综合等复杂形式。

概念与语词。这是思维的“细胞”。中国概念系统不具有纯抽象的性质,它不是脱离现实或具体的事物与对象而存在的;其主流或侧重点也不是对本质属性的考察,不强调定义,而是对基本属性的把握。它注重对事物性质的区别以及对事物种类的划分上,注重内涵丰富性的分割,关心事物的具体内容。因此,概念与定义系统相对来说,就只能是处于一种比较原始和自发的状态,在概念本质的规定方面,自然也就难于避免笼统和含混的特征。概念要借助于语词来表达。在中国的语词系统中,“意”始终处于中心的地位,而词仅仅是一种用于表意的工具。通过比喻与寓言等形式,语词实现了抽象与形象、言说与意会的结合。尤其重要的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发现了语言不可能完全呈示客观实在与主观思想,即语言无法充分把握具体的物、抽象的道,无法充分表达人的内心体验,因此,语言对于思想的表达与接收又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类比与类推。在对事物相似性思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类比、类推形式。成熟形态的类比出现在春秋之后。《孙子兵法》在阐述其军事与作战理论时,就使用了大量的类比形式,用自然事物的特征来比较作战的规则、势能、类型等。类比思维决不仅仅是作比方之用,它已有比较明显的比较性质,并且已具有推理的色彩,进入到了逻辑阶段。它主要是在经验基础上对两类不同事物的共性或相似性加以比较和推演,是一种作横向运动的思维形式:从个别走向个别,从具体走向具体。类比思维不仅是想象力的源泉,也是创造力的源泉。古代中国之所以长期在科学技术方面保持一种发明创造的传统,并且其成就也举世无双,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是和类比思维分不开的。然而,必须要看到的是,类比思维具有比较强烈的主观色彩,如果缺少严格或严肃的科学精神与客观准则的制约,它很容易陷入随心所欲、主观无据的泥沼。进一步地,古代中国人又逐渐认识到,在知识的扩展中,“类”可能具有更宽泛的意义:也即“类”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两种事物之比较,而是可以涵盖更多的事物,可以具有推演的特征或功能。于是,一种新的形式便出现了,相对于类比形式而言,我们可以将其称作类推(或推类),它的推理性质已超出比较的范围而进一步增强了。

分析与综合。分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逻辑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思维把事物或对象分解为具体和细微的部分而加以考察的方法。中国思维中并不缺乏分析的内容,其主要是以识别、分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特别关注对某一事物或对象作形态或种类上的细密区分、分类。比如,《孙子兵法》有关作战地形的细密论述就是这一分析类型的典型例证:其中的《地形》篇分析了六种情况,主要是从地形和战役角度考虑的;《九地》篇分析了九种情况,主要是从地理和战略角度考虑的。也正是由于有了如此具体的分析,作战便具有科学的针对性。此外,古代中国思维还特别注意对事物作异质的区分。这一类型的主要特点似并不在划分的细密上,而通常被用于对影响某一事物的因素,进行全面、周密、详尽的考察。在分析思维发展的基础上,综合思维(整体思维)也产生了。根据前面所讲的古代中国的整体思维发展形态,综合思维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两个方面或二元结构的综合,第二种是多个方面或多元结构的综合。

正是有了一些不同于西方的逻辑理性工具,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真理成果。但是,中国哲学从不离开善而求真,在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中,真、善、美的核心是“善”,对真理的衡量与对美的判断,都服从于人生的价值目标,以是否合乎道德为准绳。“善”与“不善”是一切社会行为和科学活动的准绳。我们之所以这样说,乃是因为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发展过程中,迈向崇高的“善”的征途,比一切其他要求显得更为紧迫。理性的力量,如果不以“善”去制约,无疑等于人手中持了一把利刃:既对准了外在,也似“飞去来器”一样,瞄准了自我。应对全球化时代,需要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在比较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使人类的道德智慧与自然科技智慧相统一,使科学的真与道德的善以及艺术的美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形式事物思维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单独中的洞见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例谈机械能守恒定律几种形式的应用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