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刚
曹操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曹操的赢,除了他本身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之外,还在于他的胸襟和气度,郭嘉的“十胜论”,从对比袁绍的角度,有全面的讨论。可是,曹操有时候又会特别敏感,比如,杀孔融,借刀杀祢衡,似乎心胸很狭窄。
曹操到底在意什么,不在意什么?
曹操的度量,首先表现为容人。兖州之变,曹操被陈宫、张邈出卖,吕布占领了曹操的老巢。有几件事让曹操难堪,却可以看出曹操的气度。
曹操担任兖州刺史时,辟东平人毕谌为别驾(幕僚之一),张邈劫持了毕谌的老母、妻子等家人,曹操说,你可以到张邈那边去。毕谌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绝无二心,曹操感动得流泪。可是,毕谌刚出门,转身就跑到张邈那边去了。等到曹操击破吕布,毕谌被活捉,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可是,曹操却说:“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曹操说孝子出忠臣,不仅不杀,还任命毕谌为兖州下属的鲁国相。
魏种的情况与此类似。魏种是曹操举荐为孝廉的。按照东汉的国情,曹操是他的恩公啊。兖州之叛,曹操自信地说:“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后来听说魏种也逃到了叛军那边,曹操觉得很没有面子,生气地说:“(魏)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待攻下吕布,捉拿了魏种,曹操怜惜他是一个人才,“释其缚而用之”a。
臧霸曾经是陶谦手下的大将。曹操战吕布,臧霸是其帮凶。及吕布破,臧霸逃匿,被曹操擒获。曹操赦免了臧霸,并任命他为琅琊相,“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把防守青徐方面的军务,委之于臧霸。
兖州之变,徐翕、毛晖作为曹操的部将,也背叛了曹操。兖州搞定之后,二人逃亡到臧霸手下。曹操让人传话给臧,送翕、晖二人的人头来。臧霸很侠义地回复说:“我臧霸之所以能自立于世,就是绝不做这种不义之事!虽然我受主公全生之恩,不当违命。但是,一个追求王霸之业的君主,应能晓之以义!”曹操赞叹臧霸有古人的侠义之风,乃任命徐翕、毛晖为郡太守。官渡之战中,曹、袁相距于官渡,臧霸在东面,“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袁绍,不以东方为念”a。臧霸真是投桃报李。
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作檄文,“数操罪恶,连及家世,极其丑诋”。辱骂到曹操的祖宗三代:祖父曹腾,妖孽横行;父亲曹嵩,乞匄携养,花钱买官;曹操本人,窃盗鼎司,弄权作威。战后,陈琳被擒,曹操质问陈琳:你当初为袁本初(袁绍字本初)写檄文,骂我本人就好了,“何乃上及父祖邪”?陈琳叩头谢罪,曹操不仅没有加罪,还让他与著名文士阮瑀共同加入了自己的文书写作班子。对于袁绍辖区青、冀、幽、并四州名士,曹操采取郭嘉的建议,也尽量招纳到自己的幕府任职。b
我们列举了这些例子,是说曹操如何仁厚。曹操无疑有很凶狠残暴的一面,战争杀人,盈野盈城,在军阀混战时期,是家常便饭。曹操的过人之处是,他很看重人才。他的宽厚,总是对那些有真才实干的人而来的。同时,曹操还有权谲的一面,他善于笼络人才。官渡之战后,曹操在袁绍军营获得许下官民给袁绍的效忠信,付之一炬,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c这样的举动,虽然是效法刘秀,但对曹操来说,也属顺理成章。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多次下令搜求人才,建安二十二年(217)更下令:“负汙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a那么,什么时候曹操会表现得特别狭隘,恶意杀人呢?大约有两类情况:
一类是不愿意继续效力的谋士。官渡之战后,曹操曾想收留沮授,但是,沮授虑及家人财产都在河北,不敢背叛袁绍。吕布被杀,曹操也想赦免陈宫,大约由于一再背叛曹操,陈宫无脸吃回头草,只求速死。但是,陈宫死后,曹操终身养护着陈宫的老母和妻子。
另外一类被杀的,就是看不起曹操的名士,这触及到了曹操青少年时代的隐痛。
许攸是名士,青年时代就与曹操交往。许攸献计奇袭乌巢,后来在征服冀州的过程中,也有引导之功。但是,这个人狂妄自大,多次以小名呼曹操为阿瞒。在冀州首府邺城东门,说此家非我,不得入此门。结果被人举报。
孔融(153—208)更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孔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其实,陶、边二人,都是绣花枕头,并非智谋之士。b 孔融最推重的是名士祢衡(173—198),而祢衡也是最看不上曹操的。
实际上,祢衡谁都看不上,刚到许下,就对曹操新组建的班子口出狂言,说陈群(大名士陈寔之孙)、司马朗(司马懿之兄)不过是屠夫者流,荀彧只配给人哭丧,赵融只配监厨请客。他看得上的只有“大儿孔文举(孔融),小儿杨德祖(杨修)。余子碌碌,莫足数也”c。即使是孔融和杨修,也不过是他两个儿子的水平。祢衡其时不过二十多岁,拿到现在也就大学毕业不久的年纪,竟然如此狂妄。可是,孔融却郑重地向曹操推荐了祢衡。
曹操久闻其名,也想见见。但是,祢衡哪里看得起曹操。“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称病不往,口出狂言,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曹操心中恼恨,就以祢衡擅长击鼓为名,命他为鼓史,宴请宾客之时,让鼓史们为大家鼓曲助兴。鼓史们都换上了专门的制服,只有祢衡没有换装就上场了,他演奏的是《渔阳》鼓曲,姿势奇特,鼓曲悲壮。下吏责问他为何不换衣服,祢衡于是当场一件一件脱光衣服,赤身裸体地站立着,然后不紧不慢地换上鼓史之服,接着击鼓。现场表演裸体换衣,脸不变色心不跳,一点都不难为情。曹操解嘲地说,没想到被这小子羞辱了一番。
孔融于是两边弥合,这边数落祢衡的不是,传达曹操的善意,祢衡答应去拜见曹操赔礼;那边又去见曹操,说祢衡身患狂疾,如今幡然醒悟,特意前来谢罪。曹操一听很高兴,只要名士看得上他,他就高兴。“操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晏。”命令门卫说,有客人来立马通报,可是等到很晚,祢衡才姗姗来迟。“衡乃着布单衣、疏巾,手持三尺梲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吏白:外有狂生,坐于营门,言语悖逆,请收案罪。”祢衡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手持三尺大杖,坐在曹操营帐门口,以杖戳地,破口大骂曹操。曹操很生气呀,却没有杀他,立马派人把祢衡送到荆州刘表那里去。时在建安三年(198)。按道理说,祢衡是来首都找工作的,而曹操迎驾有功,刚刚把汉献帝接来不久。祢衡如此恶语相向,态度恶劣,曹操没有杀他,已经是很不错了。
孔融就栽在祢衡的事情上。官渡之战后、赤壁之战前,孔融也对曹操屡加冒犯。曹操为节约粮食禁酒,孔融不仅上书反对,而且带头违抗;甚至还提出帝都之周边千里不得封建诸侯,这样曹操就得搬出邺都了,这让曹操很不爽。于是有个叫郗虑的官员,出来说孔融的
坏话了。
郗虑,字鸿预,与孔融是一对老冤家。有一次,与孔融同侍汉献帝侧。汉献帝问,鸿预有什么长处呢?孔融说,他这个人哪,只认死理,不通权变。郗虑马上反唇相讥,说孔文举当年在北海,“政散民流”,他的权变之术安在?两人当着皇帝的面就吵起来了。还是曹操为他们做了和解。a现在郗虑不但暗中告发孔融之罪,说孔融在北海时,说自己是孔圣人的后代,亡国于宋,当皇帝的何必是卯金刀(繁体字“刘”字),还使人上书,告发孔融不孝之罪,这罪就涉及到祢衡:“前与白衣祢衡跌荡于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孔融与祢衡互相吹捧,说一个是仲尼不死,一个是颜回复生!他们胡言乱语,说什么父与子有何亲,不过是情欲的作用罢了;母与子有何恩,母腹无非是存储婴儿的罐子而已。至此,孔融就难免一死了。
平心而论,孔融文采一流,身为建安七子之一。但是,论文学成就,诗文水平,孔融绝对在曹操之下。打仗就更不用说了。身为北海相,孔融先败于黄巾,后败于袁谭。单身逃离时,妻子儿女全都不顾。孔融在朝廷做官,凭什么看不上曹操呢?就是因为他是名士!孔融从小就因为掩护过党锢之祸中逃难的名士张俭而知名。其实,这些名士,都是虚有其表而已。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袁绍、刘表之流,都是曹操的手下败将;至于孔融、边让、祢衡,就更等而下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