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机理与政策含义

2015-12-04 05:14高保中
关键词:差距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机理与政策含义

高 保 中

【摘要】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经成为了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很多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显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反映的是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的不断扭曲,造成消费和生产的失衡,从而破坏了经济增长稳态发展的条件。正是这种收入结构和成本结构的扭曲使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情况下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面临两难困境。在此背景下,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避免收入结构与成本结构的扭曲,需要推行结构性的“积极”宏观经济措施。

【关键词】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作用机理政策含义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与政策研究”(11&ZD050)

【收稿日期】2015-07-02

【中图分类号】F124

作者简介:(高保中,河南开封人,经济学博士,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证券研究所副教授、副院长。)

一、引 言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离开经济增长研究收入分配或者只考虑促进经济增长不考虑收入分配问题,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对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趋势,主要讨论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方向、大小和机制;二是研究收入分配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前者主要是围绕所谓库兹涅茨倒U曲线能否成立而展开,后者主要讨论了收入分配的不均等是促进了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以及更利于经济增长的分配方式应该是怎样的。许多学者也已经认识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的双向关系,而非单向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与此相伴随的是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基尼系数超出了国际警戒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经成为了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收入分配对经济运行影响的机制是什么?由此引出的政策含义和政策取向与传统的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情况下特别值得深入思考。

下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分析收入分配影响经济运行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反思;第四部分说明中国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面临两难选择的原因;第五部分阐述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

二、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经济增长

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观点可以追溯到马克思。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收入差距过大最终可能导致整个制度的瓦解。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有借助于增加资本的使用来节约劳动的强烈动机,所以资本收入份额的增加是以牺牲劳动的收入份额为代价的,这意味着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固有的趋势。马克思预见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不平等的增长将刺激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敌对状态,最终将导致暴力革命,以少数人占有资本的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将转换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

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现在的学者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扩展化,主要从信用市场不完全与教育投资、内生财政政策、社会政治经济不稳定等方面考察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增长具有负面的影响。*T. Persson, G. Tabellini. Growth, Distribution and Politics. Eur. Econ. Rev. 1992, 36: 593—602; T. Persson , G. Tabellini. Growth, Distribution and Politics.// A. Cukierman, Z. Hercowitz, L. Leiderman. Political Economy, Growth, and Business Cycl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2:3—22; T. Persson, G. Tabellini. Is Inequality Harmful for Growth?. AER, 1994,84(3):600—621;A. Alesina,D. Rodrik. Distributive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109(2):465—490; J. Benhabib,Spiegel M. Mark.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country Data.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4(34):143—173; F.Bergl, E.Perotti.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the Japanese Financial Keiretsu.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4,36 ( 2) : 259—284; R. Perotti. Growth,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Democracy: What the Data Say.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96, 1(2):149—187;V. P. Gopinath, J. P. Verboncoeur and C. K. Birdsall. Simulation of Transmitted Current in a Cylindrical Cross-field Diode. IEEE Int. Conf. on Plasma Science. Madison, WI, 1995; G. Clarke. More Evidence o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Growth.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5,47:403—427; Deininger,Klaus, Lyn Squire. New Ways of Looking at Old Issues:Inequality and Growt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57:259—287。表1总结了这些研究主要回归分析的主要结论。

这些研究多数表明,在收入差距过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统计上显著的负的相关性。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研究中也存在差别:不平等度量每降低一个标准差将使人均GDP年增长率增加0.32%—2.5%。

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较小的收入差距一般有利于经济增长,但随着收入差距程度的提高,将会阻碍经济增长。杨俊、张宗益、李晓羽(2005)选取1995—2000年和1998—2003年两个样本区间,使用省际的截面数据和时序数据的研究表明,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收入差距与后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杨俊、张宗益、李晓羽:《收入分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1995~2003)》,载《经济科学》 2005年第5期。王少平、欧阳志刚(2006)使用泰尔指数刻画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过程,研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与实际经济增长在长期存在着非线性关系,1978—1991年,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为正,1999年后,长期效应为负,而且负效应逐年增加。*王少平、欧阳志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载《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梁亚明、臧海明(2009)的研究发现,较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梁亚明、臧海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再探讨——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载《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年第6期。

三、收入分配影响经济运行的机理及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反思

将资本存量引入到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中,可以构建存量—流量均衡的结构性有效需求模型。*模型结构和主要内容参见高保中:《结构性有效需求不足:日本长期萧条的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载《日本学刊》2005年第3期。根据该模型,经济稳定状态增长的条件为经济增长率不变、资本—产出比率不变、工资对折旧的比率和消费对投资的比率以及投资对资本存量价值的比率都是不变的,从而收入在工资与利润之间分配的比率也是不变的。按照这种收入结构,工人工资所形成的收入与资本存量、工资等成本决定的产品价格刚好适应,萨伊定律所需要的条件得到保证。上述稳定状态均衡的条件正是卡尔多的程式化事实所表明的,即由统计资料所显示的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增长的特征。

但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这种稳态条件会被打破。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存量价值对收入流量的比率将提高,这将使企业成本构成中工资成本对非工资成本或折旧与利息的比例下降,或可变成本对不变成本的比例下降。与此相对应,在收入结构中,经济高涨中工资收入对非工资收入的比例会下降。这样,随着经济扩张,一方面是工资收入的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是产品成本上升。到了一定的阶段,必然形成工人的工资买不起企业按现行成本生产和定价的产品,从而导致产品积压。

当消费支出下降时,通过投资增加并不能从根本上弥补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投资的增加虽然可以在短期增加需求,但投资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将会使下一期的收入结构和成本结构之间的矛盾更为严重。当企业的产品积压而不得不降低价格时,企业将根据马歇尔的短期成本函数行事而力图使其减少亏损,即解雇工人,失业的增加也会使工资率下降,但这又会进一步减少需求。因此,降低工资并不能减少而只会增加失业。当然,如果企业提高工资和增加就业将会改善有效需求,但这只是逻辑上的推论,因为这将增加企业的亏损,企业或资本家是不可能这样去做的。当消费品市场萎缩和企业严重亏损时,投资将大幅度下降,即使利息率能够下降,由于产品大量积压,企业也不会找到任何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的扭曲最终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长方向的扭转。

表1 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

在经济危机来临时,消费、投资、利润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部分企业的破产和合并。破产和合并的资本存量价值按照清算价格计算,会大大低于原来的账面价值。接管这些资产的企业的固定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资本存量价值的收缩并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原来的资本存量被新企业接受后,生产就可以恢复,失业的工人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和原来不同的是,通过资本存量价值的收缩恢复了它与收入流量和投资流量的均衡比例关系,从而使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也调整到均衡的比率,按照现在成本制定的价格刚好可以被工资购买,经济又恢复到稳定增长状态。

经济危机中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自我恢复均衡的内部机制。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干涉会破坏这种自我调节机制。随着存量和流量比例失衡与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扭曲加剧,结构性有效需求不足将引起产量和失业的增加。对此,凯恩斯主义者的诊断是需求不足,为了应付这种状况,他们开出的药方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配合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但是,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后果是使企业的资本存量价值被保持了下来。由于固定成本占了产品价格的很大部分,工资增加的余地就比较小了,所以,总需求虽然增加了,但经济变量之间的比例失调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随着总需求的增加,增加的投资部分会使下一期的资本存量价值继续提高,这进一步加剧了流量和存量之间的比例问题,而且会使固定成本继续上升。随着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进一步扭曲,产量不但不会再增加,反而会进一步下降,就业形势更加恶化,并同时导致更高的价格水平,产生“滞胀”。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后果是萧条的严重化和长期化。

四、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两难选择与政策取向

从经济周期的一般过程看,经济衰退首先表现在资本品部门需求不足,由此所导致的投资下降和工资下降传导到消费品部门,通过企业的破产使基本消费品部门的需求复苏,然后资本品部门的投资增长引发下一轮的经济高涨。但目前中国的情况是,自2008年以来资本品部门并没有萎缩反而扩大了,资产值持续上升,这种资本品部门的扩张原因除政府的财政支持外,房地产业的极度扩张对于拉动资本品部门的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业和高档消费品部门快速发展,正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结果。这些部门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大了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目前盈利最高的行业是房地产业和高档消费品部门,基础工业部门的需求和盈利状况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房地产业的发展。与此相对照,基本消费品部门则由于需求严重不足而持续萎缩和出现企业亏损,需求主要靠出口拉动。

这种由收入分配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恶性循环带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一旦启动投资,由需求决定的投资流向必然是房地产业和高档消费品部门,商业银行的贷款流向也必然是具有资产抵押的房地产业。而房地产业的发展所能带动的只是基础工业部门中与房地产发展有关的行业,如钢材和建筑材料。由于这些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能够增加的就业很少,从而难以拉动基本消费品部门的需求。而土地价格和资本品价格的上升则会导致物价全面上涨,这种由资产值上升而导致的“通货膨胀”是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形式,会加剧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和使有效需求不足更为严重。如前所述,导致当前中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资产值过高和收入分配中工资的比重下降,而在目前的市场导向下,增加投资会扩大这种不合理的比例关系。这就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来调整投资的方向,其基本方向是通过增加就业来带动基本消费品部门的需求,把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转移到基本消费品部门。

按照对收入结构的影响,经济政策可以分为规模性经济政策和结构性经济政策。前者是指在需求增加和国民收入总量增加的同时,资产值也随之提高,导致收入结构和成本结构失衡,产生阻碍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因素,如出口退税、家电下乡补贴、政府各种农业或科技补贴、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增长,等等。而后者更侧重于劳动者收入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能够保证收入结构和成本结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协调,如使劳动力从传统低效率行业向现代高效率行业转移、降低农民“进城”的障碍和成本、有效率的教育推广计划、影响生产模式和相对价格的对商品市场的调控、对技术状态和技术进步性质进行调整、累进税制、公共投资向低收入者的重新配置,等等。不同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本质上的差别,“规模性经济政策”在一定阶段可以阻挡收入水平—经济增长率曲线向下弯曲形成倒“U”字型,但它有可能造成流量与存量失衡,从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而“结构性经济政策”使曲线向右转动,表现为经济增长稳定状态向更高增长率转换并进一步维持下来。“结构性经济政策”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保障,更应该成为政策制定时的首选。

五、经济“新常态”下结构性“积极”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避免收入结构与成本的扭曲,中国需要推行结构性的“积极”宏观经济措施。

(一)城市化与总需求的平衡扩张

把总需求的平衡扩张与城市化联系起来,使城市化的发展成为增加投资的主渠道,通过城市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投资来拉动基本消费品部门的需求,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两难选择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积极”宏观经济政策。这种城市化过程所能带动的投资是巨大的。通过土地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住宅和与之配套的商业、服务业设施可以吸收大量投资,同时,这种城市化的投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即可以大量增加就业和提高工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在城市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保证其“劳动密集型”性质,把投资更多地用于雇用农村劳动力和吸纳城市下岗职工,不断改善收入结构。

当然,城市的土地开发会引起地价上升,这是阻碍就业增加的不利因素。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政府需要牢牢控制土地的增值收益,把土地的增值收益用于土地的滚动开发。

(二)基于收入分配改善的产业结构调整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要大力发展基本消费品工业和与之配套的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这是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点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基本消费品生产技术,在短期内使所有的人能够享受到现代技术所带来的高生活水平,这种技术扩散和产品的复制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换句话说,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阶层想要的那些产品是完全可以由他们自己生产出来,所遇到的问题只是有效需求问题,资源约束是次要的。因此,问题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有效需求来增加就业和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方面,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市场竞争,比如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都可以有效地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政府的有些政策扶植反而会削弱竞争。另一方面,高科技产业应当与基本消费品工业高度融合,使高科技产品更快地转化为“劳动密集型”的基本消费品,防止出现由于目前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而造成的“断层”,即高科技产品在没有广泛扩散和规模生产的情况下就为适应高收入阶层的需求而不断地升级换代。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仍将成为中国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尤其是由收入分配差别造成的对劳动服务业的巨大需求,会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劳动服务业。只有提高劳动服务业的工资率,才能使这个行业成为真正的相互服务的行业,而不只是为高收入阶层服务的行业。另外,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会成为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村人口的很大部分。因此,政府通过制定城市的“最低工资法”,使劳动服务业的工资率在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条件下不至压得过低,而且应当采取必要的财政补贴为外来人口提供低廉的住房以及教育、医疗条件。

(三)农产品与非农产品相对价格调整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价格过低。在工农业价格和成本的条件下,只要农产品价格不上升,农业投资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是非常困难的。要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走出这个有效需求的怪圈。

这种状况导致了农村与城市的分离和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过低严重限制了需求,同时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也阻碍了城市工人工资的提高。由于有效需求所产生的农产品价格与成本的关系,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改变这种状况的重要途径是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步伐,形成统一的劳动市场,使农产品的价格提高,并使农业部门的投资获得统一的利润率,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要不失时机地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目前,以家庭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农业的投资和生产率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家一户很难把经营的重心放在粮食生产上,而且没有能力进行投资。因此,必须加速农村的土地集中经营,使农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成为新的投资领域。这对于农村的货币化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农业的规模经营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金融,增加商业银行对农业的贷款。

土地的转让和集中涉及目前农村的土地政策。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制定灵活的政策。目前由于农产品的价格过低而使土地价格太低,这使农民在土地出让时处于很不利的地位。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土地的价格会逐渐上升。因此,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比较好的方法是短期租赁或类似于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为股份进行出让的方式,而不要制定长期的土地转让合同。(本文受“新型城镇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资助。)

【责任编辑:于尚艳】

猜你喜欢
差距分配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政策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