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高萍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因此,显然应有这样一种教育,为父母的用其训练,不是因为它有用或必需,而是因为它是自由的和高贵的”[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时间缩短,闲暇时间日益增多。闲暇生活状况已经成为影响整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下,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模式向大众化模式转变,育人方向也从学术型人才向全面发展型人才转变。当代大学生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闲暇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培养正确积极的闲暇观念,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大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思路、途径等有所区别,生源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引导高职学生科学规划闲暇生活,利用闲暇时间丰富知识、提升技能、完善自我,非常有必要开展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闲暇教育研究。
(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我们加强闲暇教育。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使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摆脱贫困,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高职院校要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注重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就业和拓展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空间维度上,闲暇教育辐射到课内与课外生活中,在时间维度上,闲暇教育贯彻于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过程中,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闲暇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念,认识到闲暇活动与人格完善的关系,认识到闲暇活动与个人社会化之间的关系等,促使学生自觉把消遣与提高、玩乐与创造结合起来,掌握适合自己终身受用的闲暇技能,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完满的自我价值。
(二)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需要我们加强闲暇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普遍实行素质教育和学分制管理的情形下,大学生可支配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充裕的闲暇时间一方面为大学生获得舒适的人生体验,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健康、不安全及不和谐的隐患,高校的一些不良事件很多都是发生在闲暇时间中。高职学生具有时代感强、参与意识强、主体意识强、个性特征强,但责任意识弱、辨别能力弱、集体观念弱、承受能力弱等特点,鉴于高职院校生源特点及其成长特性,非常有必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闲暇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东莞市现有高职院校3所,在校生近2.2万人。课题组以东莞C、D两所高职院校2013-2014级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范围涵盖学院的10个系,涉及管理、机械、电子、外语、艺术设计等20多个专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10份,回收问卷494份,有效问卷454份,有效率为91.9%。在有效问卷中,文科专业占53.08%,理工科专业占49.92%;大一学生占59.69%,大二学生占39.87%,大三学生占0.44%。此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的方式进行,同时还与一些学生进行了访谈,讨论个别有关问题。经过调研,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主要情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闲暇时间充裕,但基本没安排
如果从时间的意义上来界定闲暇,可根据人的生活用途将时间划分为生存时间(用于吃饭、睡觉等维持身体机能运转)、维生时间(用于工作、维持基本生活)、闲暇时间。
在调查中,57.05%的学生表示每天的闲暇时间有3-5小时,57.49%的学生认为可供自己支配的闲暇时间“适中”。但是,在这些闲暇时间里,有40.52%表示完全没安排和基本没安排,32.82%的学生选择“随心所欲”。如下表所示:
在被问到“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基本处于盲目状态”时,70.27%选择比较同意和同意,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对自我闲暇生活状态的一种内隐的指认。
(二)闲暇行为多元,但上网为最多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可见,闲暇时间内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生命质量。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尤其是在D学院,学校非常重视文体活动,并投入大量资金予以支持。所以在闲暇时间里,大学生可选择的活动项目很多。但根据调查,24%的学生选择上网,而且并未从事学习提高方面的活动,如下图所示:
(三)重视社团活动,但所用时间不多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才能、提升综合素质的平台。根据调查,99%以上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有明确的目的,51.76%的学生希望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来“提升自身素质”,24.23%的学生想“积聚人脉关系”,还分别有12.11%和11.23%的学生是为了展示自我能力和打发空闲时间。据统计,学生走上社会后,参加社团活动的意愿还是非常强烈的,56.17%的学生选择“如果有兴趣就会参加”,24.45%的学生选择“肯定会参加”。
虽然广大学生无论在校园内还是走上社会,都非常重视社团活动,但投入时间却非常少,这也表现出一定的矛盾状态。据调查,33.26%的学生表示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仅占闲暇时间的5%以下,有六成的学生仅用20%以下的闲暇时间参与社团活动。如上图所示。
(四)希望提升自我,但缺少系统指导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闲暇生活将占据很大的比重,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大都能认识到闲暇生活的作用。根据调查,45.59%的学生表示闲暇生活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要”,39.21%学生选择“比较重要”。而且,他们也对闲暇生活有一定的价值期待。在回答“在闲暇时间里,你希望自己的闲暇生活是什么样的?”,363名同学表示希望在闲暇时间里,可以提升自我,度过有收获的、充实而有意义的闲暇生活。只有12名同学对闲暇时间的规划处于迷茫、无所谓的状态。可见,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以积极上进的心态对待闲暇生活的,希望通过充实有意义的闲暇生活达到提升自我素质的目的。如下图所示:
大学生活是学生正式走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学校的教育指导不仅对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与职业生涯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极大影响。
调查中,47.35%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态度是达到“比较重视”以上程度,为此85.91%的学生表示学校投入建设的图书馆、体育设施等文体、休闲场所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但是在软件建设上还有待加强。50.44%的学生表示“闲暇活动选择范围有限”,49.12%的学生认为“闲暇活动场所不够”,46.48%的学生表示“缺乏闲暇活动的指导教师,学校引导教育不足”。如下图所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闲暇教育体现主体教育、公民教育、生命教育“三位一体”,就属于这种终身教育范畴,将融入到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才能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之中。开展闲暇教育,服务学生终身成长,应当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一)加强宣传指导,重视闲暇教育价值。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属性,更具有承担育人功能的教育属性。在强调就业导向的同时,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把育人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既要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其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在书中写到,“就生活理想说,劳心与劳力应该具备于一身,劳力的人绝对不劳心,固然变成机械;动心的人绝对不劳力,也难免文弱干枯”。[2]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而闲暇是“一个持续一生的成长过程”,将伴随人的一生,所以开展闲暇教育是学生个体人格完善、展现主体性的必要需求。学院要将闲暇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制订专门的教育目标、计划、内容、方式及评价指标。在学院层面的统筹领导下,各系部才能结合实际对闲暇教育予以配合,加强对闲暇生活的宣传和指导,促使学生重视闲暇生活,自觉科学安排闲暇时间,学习从事闲暇活动的技能和社会能力,积极培养自信和自主性,提高自我决断能力,获得美好的生活体验,防止出现在闲暇时间产生孤独自卑、无所适从的情况。
(二)整合各方资源,开展闲暇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应积极改善校内文体场所设施,营造更为广阔的活动和娱乐时间,提供必要的平台,以此带动闲暇文化的全面、蓬勃发展。通过引入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生产文化进课堂,开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抢占学生的闲暇时间,填补大学生闲暇时间的无聊和空虚,促进大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在策划闲暇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别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学到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闲暇生活。尤其是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以来,很多高职院校中有一批中职生源,根据他们基础课和文化课较弱的情况,要有针对性培养中职生源良好的学习习惯、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让他们感受大学文化的良好熏陶,能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定位更为明确,对提高职业能力的认识更为清晰,对完善职业素养的愿望更为迫切,并愿意为自我职业成长付出努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闲暇课程体系。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应利用厚生之需要;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合,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3]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分数是唯一的“指挥棒”,很多入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可能长期被视为“差生”,学习基础薄弱,自卑感较强,辨别能力较弱,自我认识不清,抗压承受能力不强,对前途感到迷茫。
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们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可从闲暇知识类、闲暇能力类、闲暇价值类等三大课程模块出发,构建闲暇教育课程体系。利用讲座、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活动等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闲暇意识和闲暇价值观、丰富闲暇活知识,提高闲暇活动能力,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顺利成长成才,真正培养出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一体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强化队伍建设,增强闲暇教育效果。
美国闲暇教育研究者J.曼蒂对职业教育与闲暇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阐述,“是伙伴还是对手?回答是:当职业教育与闲暇教育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闲暇、工作、家庭以及其他社会工作都是组成个人成长和获取满足的全部生活计划的一部分时,它们就成了伙伴。但当职业教育的目标完全确定在职业上,而不利于闲暇、家庭和其他生活方面时,那么,它们就成了对手。”所以,在美国,开展闲暇教育是很多公立学校的责任,专业教师也把闲暇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
在我国,目前专门从事闲暇教育的教师比较缺乏,闲暇教育特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需培养专业的教师。高职院校可以学习美国的经验,一方面,把握常规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适当时机,引入闲暇教育理念,在学生心中种下重视闲暇教育的种子,发挥思想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坚持外引内培并举,打造一支闲暇教育教师队伍,途径包括:外聘闲暇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传播闲暇教育理念,讲授闲暇知识领域的相关知识;有计划选派具备一定文艺功底、愿意从事闲暇教育的教师参加专业培训;鼓励学生工作一线教师,如辅导员、班主任、社团指导教师等,结合校园文化实际,开展闲暇教育研究,探讨闲暇教育的新策略和新方法。
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知情意、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人格,满足人的本性成长、自我发展的需要,满足人的通达自由、不断创造的需要,满足人的追求完美、幸福生活的需要。这既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更应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闲暇教育坚持人本主义和终身教育思想,以现实生活为土壤,以学生为主体,以满足个人意愿为前提,遵从自主、自愿、自觉的原则,强调根据个体的兴趣、需要等来组织开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性、创造性和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平等性、合作性,是一种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的教育。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重要过渡期,开展闲暇教育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有效提升今后的生活质量,为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生活幸福打下良好基础。
[1][4](美)J.曼蒂.叶京,译.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四卷),谈修养[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3]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