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误区及对策研究
宋爱菊
(徐州市铜山区棠张中学 江苏徐州 221113)
摘 要:担负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使命的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内容。随着体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也在推陈出新,形成了新的教育局面,同时也出现理论认识不到位、方法目的不明确的教学误区,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和改正。
关键词:体育教学 改革 误区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8(c)-0247-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4.247
1.1重快乐,轻健康
素质教育思想发展的同时,体育教学也要将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提升教学的发展空间,为教学改革和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支持。我国体育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应合理延续这一教育思想,推动体育教学的完善发展,适应社会的要求。这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思想上产生了错觉,认为体育教学要坚持健康第一,就应淡化或放弃原有体育课的“三基”教学,出现了教学思想指导性的偏离。
1.2重形式,轻实质
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重点是教学形式的创新,学生创新思维的创新。要创新,就需要有摒弃旧有模式,开拓崭新途径之意。因此,不少体育教师着重于“新”字上,从教学的形式上、教学的方法上和手段上进行挖掘和更新。在现实可行的条件下,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的价值和目的是为了是学生的实际问题能得到解决,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因此,应重视教学中的实际内容,挖掘运动本质中具有生命力的意义,不能求新求异而忽视了体育教育的实质和真实。
1.3重指导,轻能力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的颁布实施,使终身体育的观念不断得到普及,怎样从体育教学中开始这些内容的普及和教育,使学生能够自觉接受这些思想,将体育运动贯穿到学习和生活之中,就需要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和提携,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环境下创造性地锻炼自己,实现主动运动的目的。当前的体育教学中,一些老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意识,也没有挖掘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潜在条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指令的教学模式。呈现出“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因此,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倦情绪,教学效果发挥的也不理想。这种重教轻能的教学误区,是达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教学目的的。
2.1目标明确,提高认识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心理、身体、社会适应能力等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较为关注。在教学中,老师应融合多领域、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如生理保健、心理健康、营养安全、体育卫生等,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体育习惯和健康意识,使学生能够将健康的锻炼身体理念融入到生活习惯之中,真正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应是学校体育,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坚持锻炼和自主练习的习惯和兴趣要养成,并形成对运动和体育的终身意识。
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提取、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教师都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运动情趣,主动、自觉地进行锻炼,促进良好的体育意识的形成。进一步实现体育和健康教学价值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的是学生的兴趣,对这老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应开展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活动,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情感体验的需要,实现体育和健康课程教育的课程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课程设计到课程评价,都要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提高为中心,使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发挥,同时还要以学生作为主体,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每个学生的差异和喜好的不同时刻关注,使教学活动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体育和健康课堂应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和活动技能中的差异,依据差异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方法,改变教学模式,使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实现教学目标,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不断自我完善。
2.2树立主体,优化过程
教师应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提高观念认识,转化思想,明确教育目标,优化体育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改进教学内容,实施优化管理,在遵循体育教学的大纲标准要求下,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和教学内容。教师应调整教学内容,合理搭配运动项目,编排各种不同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如体育游戏活动、竞赛活动等,克服单一的技术教学和僵化运动,由技能掌握到应用转换,使学生对学习感觉新鲜,调动起他们参与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使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设想一下,怎样才能激起学生连续两周的长跑训练的兴趣呢?针对此问题,要结合启发式教学和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体育教学活动。
2000多年前,中国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思结合,启发诱导”的教育理念;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表示,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要使体育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就应改变以往的注入式状态,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多方引入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展现其主动性和参与热情,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彻底改变过去被动、僵化的教学现象。
2.3实事求是,尝试改革
体育教学应切合学校基础条件、教育环境,从实际出发,开创自己的教学尝试。我国的教育改革还正处于发展阶段,各项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正在不断完善,同时,相对的我国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城乡之间、内地和沿海一带以及经济发展和落后区域之间在教学环境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应因地制宜,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和教育背景,开展各项体育项目和活动。当前,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我国经济的发展,体育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设备投入、体育人才培养上面都有了一定的改善。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教师师资力量也得到了提升,许多学校都开始组织教师迈出国门,学习其他国家体育教育的闪光点,由此改进我们的教育理念,结合我国的教育
2.4善于总结,提高自我
我们在破除积陋,改革创新的时候,应不要忘记对我国教育体制优良传统的传扬和继承。应合理保留和分析总结传统教学中的可取之处,在妥善地保留基础上进行开拓和创新。教育本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社会传承,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体育课的课堂教学应打破传统,还要传承旧制,在旧制基础上进行创新。打破传统教学中僵化不灵活的教学模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同时继承传统教学的优良形式,探索创新新型的教学改革,力争实现优质教学。教学改革不是对以往工作的全面否定,也不是抛弃所有的创新,那样会将教学改革逼上死路。例如体育课堂上我们要求学生一排站立,整队向右看齐,如果改变这种方式,变成学生部分站位或是站成弧形,围绕教师散点站位,看起来似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质上是无法实现教学目的,完成课程目标的,学生不练习队列和整队,如何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呢?不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如何完成相互的协调配合呢?传统的教学形式应有选择地进行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邢树强.新时期学校运动会的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1(6):63-64.
[2]吕新颖,段子才,王丽,等.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66-70,73.
[3]张兰英.论体育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7(4):99-100.
[4]杨建运,吴龙.校运动会向体育节转轨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