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菲菲
(莆田擢英中学 福建莆田 351100)
合作性学习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和明确的分工的学习,它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这种学习有明显的互助性。这种教学方式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经过多年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并被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它的提出来源于美国,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因为能很好的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氛围,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所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世界各国对于合作学习的称谓和实践的具体形式上是各不相同,如前苏联国家称之为“合作的教育学”,欧美国家称之为“合作授课”“合作学习”等,在我国通常称之为“合作教学”,虽然称谓不同,但是却拥有很多共同的教学理念[1]。
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有着传统教学没有的优势,对于学生的作用也是巨大的,通过合作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长期前面发展。但是,目前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论并不是很完善,研究者一般更偏好应用型研究,较多地把合作学习视为手段,以探讨它的有效性,期望能够由此更好的指导实践。这就忽视了提高教师看待教育问题的敏感度,合作学习是具体的、情景化的,而研究者只把运用方法交给教师,并不能满足具体课堂的要求。这就需要研究者不断的对合作学习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以便对以后的合作学习提供较好的指导作用。
体育教学大多都是户外进行的,多以身体运动为主,这是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别的。合作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如在足球教学过程中,传球,接球和射门以及守门等,只有学生之间配合得当,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体育课堂教学是通过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中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但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目前还有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是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的模式,往往忽视合作学习,在这样模式下的体育课堂效率非常的低,而合作性学习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它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让学生在与小组同学的探讨合作中勇于思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例如,在篮球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分小组的讨论传球的方法,并且选择适合自己的传球方法。然后老师再根据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对于学生的方法给予指导,但没必要过分的追求动作的完美性更不应该规定必须使用某一种传球动作。这些方法都是学生在合作中讨论出来的,有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学生对方法、结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经常把课堂当成对学习成绩竞争的场所,这样的结果就使得所谓的优等生和差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如在学习单杠单足蹬地翻身上时,有些同学的协调性不好,或者上肢力量不够,所以不能单独的完成学习动作,而通过合作性学习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小组内的成员可以扶着那个同学的肩和腿帮助他完成动作。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间相互鼓励,增强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合作是要给每一位学生分配具体的任务并相互联系依靠,使整个小组都离不开任何一位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小组内的重要性和与其他小组学生的关联性,想要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小组内就必须相互合作。这样学生就不会个体行动也不会产生懒惰情绪,而是会将个人融入到这个小组中,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便取自己的小组取得优异的成绩。经过长期的培养,就会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当对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时,小组内的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知识面宽度都有所差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启发,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出现一些新的值得讨论的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肯定比传统的教授性教学效果要好很多[3]。比如在接力教学中,让同学们分组讨论递棒、接棒的姿势,可以使学生们思考哪种方式更为迅速以及为什么更加迅速,这些思考就把学生的思维扩展到了物理等方面上。
在每个班级中都会存在歧视现象,其中包括长相的美与丑,家庭的贫穷和富裕,最为重要的是学习成绩的好坏,从而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尤为重要。而通过合作性学习,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性别、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分在一个组内,这样大家都是这个小组内的成员,就不存在谁更优秀、谁更聪明的问题,从而可以协调同学关系,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
随着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乏能够交流的同龄人,家庭的环境使得学生比较独立,学生与同龄人的交流一般只局限于和学校的好朋友之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能力也越发重要。而通过合作性学习,在相关探讨相互讨论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学生间的交往,对于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于改革中学教育起到了较大的帮助作用,但不可否认,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仍是令人担忧,合作性学习策略的实施也差强人意,具体的现状表现如下。
学生缺乏合作观念。学生竞争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成绩和课堂表现而缺乏合作观念。合作性学习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但是这只是针对部分学习优异的学生来说,而对于那些学习有些困难的学生而言,他们就仅仅是观众,很少会参与到学习中去。比如在篮球投篮练习中,每组只有两三个学生掌握篮球的使用权在不断地练习,一些胆小害羞的同学畏缩不敢练习而成为配角[4]。从表面看来这样的学习很热闹,氛围很好,实际上只有少数同学得到锻炼,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参与进去。
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当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问题或者让学生分组练习某个动作时,教师既不在旁边监督又指导学生的学习交流,在这种情形下,很多学生会借此聊天打闹,或是只是小组内的体育骨干发表意见,别的学生只是听着,这样的教学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性学习。
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一切听从教师的指挥,课堂教学内容沿用固定的模式:开始是热身,如跑步、做广播体操,然后是某种练习,通常是教师讲解、示范,接下来就让学生练习、纠正错误,然后就解散让学生自由活动,最后是全体结合、下课。这种刻板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完全的是被动学习,极大的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另一方面,即使有的学校开始把合作性学习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但教师对于合作性学习一般采取分组的形式,事前并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运动能力和性格特点等,而通常是根据队伍中的一排或者一列进行分组,队伍的排列仅仅是按照高矮次序而来的。但是合作性学习要求的是小组成员间友好相处、默契的配合,这就要求学生之间要相互的了解信任,但是这种分组模式完全忽视了这一点,无法对小组内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整合,不利于合作性学习的开展。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体育老师的教学观念较为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把自己当成教学的主体,认为只要通过讲解让学生简单的掌握教师教授的技能,学习任务就算是达到了。
有的教师虽然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性学习的方法,但是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合作性学习中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教师把自己作为评判小组成绩的仲裁者。在中学体育课堂合作性学习中,当小组练习完毕或者讨论完毕后,通常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般习惯用唯一的标准来评定小组的成绩以及学生表现的好坏,这都是基于教师的主管判读,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教师把自己作为合作性学习的旁观者。在中学体育课堂合作性学习中,教师一般会给小组分配任务,让小组自由讨论或者练习时,教师就像是解脱了,只是在一旁观看而不去指导监督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这种角色定位使自己失去了在合作性学习中作为指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虽然新课改对中学体育课堂的合作性学习提出了新要求。但是学校方面只是简单的要求教师把合作性学习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但是却忽视了对教师的培训,使很多教师缺乏理念上的学习,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作性学习教育而缺乏科学性。还有的学校虽然对教师进行培训了,但培训内容大多停留在对课程标准和课堂纲要的解读上,缺乏合作性学习在实际课堂结合的例子,所以只是进行理论上的学习,教师很难把理论和实际教学相结合,还是不利于合作性学习的开展。
中学体育课堂的合作性学习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所以教师要加深对合作性学习的理解,当然,这种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理论上的理解,也不是对国外合作性学习简单的移植,而是要在真正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应用[5]。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完全的运用到所有的体育教学中去,体育教学不可控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天气,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思维要灵活,要根据教学内容,天气等实际状况对合作性学习进行合理的选择与应用。
教师在进行合作性学习教学中,应该首先明确自己的角色。(1)教师是合作性学习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学习中,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培养。任何的课堂教学学习都离不开教师。对于合作性学习而言,教师首先就是策划者和组织者,在中学体育课堂合作性教学中,教师应先明确教学目标,并对合作性学习进行精心的设计,可以事先让学生进行思考或者搜集资料,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2)教师是合作性学习的执行者和协调者。教师在把合作性学习运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式练习等。例如,在进行足球射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人数把学生分为6人左右一组的合作小组,并设立组长、裁判、监督员、统计员等职位,并且这些职位都要有明确的责任,学生可以在;练习过程中分别担任这几个职位并适当的进行轮换。可以先由一位学生进行射门练习,一名学生捡球,一名学生记录,组长在旁边指导,这样练习6~8次后,学生在进行角色互换。在所有的小组以及小组成员都练习完时,教师要根据各小组练习的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对表现优异的小组进行奖励。(3)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监督者。比如在上面讲到的足球射门的合作性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监督者的责任,要认真监督每个小组,以及各个小组每位成员的情况,在发现学生对小组任务不明确时,教师要耐心的进行讲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明白小组任务以及操作程序等等,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当发现小组成员的动作有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的给予改正,并教授学生完成练习的技巧等。当然,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肯定不止提到的这几点,而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加强监督,在发现问题时能及时的给予解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性学习的作用。
教学设计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教学过程的灵魂更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6]。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性学习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强调合作学习的因素。在对合作性学习活动进行设计时,要进行全面的考虑,比如:小组合作性学习的时机选择、小组的分配、活动的步骤、教师的参与度等等,并且要注意在活动中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更要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环环相扣。
积极互赖是中学体育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因素,指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与小组成员是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要保证积极互赖的原则就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制定合理的目标,并且保证目标的相互依赖。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必须要保证目标是明确的,比如,在篮球投篮教学中,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投篮10次。还要保证目标是小组成员共有的,例如要求每个小组必须合作完成一个武术创编等。因为总体目标是一样的,承担的责任也是一样的,并且小组成员之间没有竞争,只有每位成员都努力,才能使自己的小组获得优异的成绩,这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2)任务合理分配,保证任务相互依赖。小组成员的任务要有特异性和依赖性,必须要保证各成员的任务是相互联系并且相互依赖的,每一位成员的任务都必不可少[7]。这样能够增强每一位学生的重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不可替代,这样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与小组成员的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3)以小组为单位作为奖励依据。当教师对小组进行评估时,要保证每位成员的表现都会影响到小组的奖励情况。比如在仰卧起坐教学中,要求每位同学一分钟至少做25个,无论其他成员表现的多么优异,只要有一位成员没有达到要求,那么整个小组的成绩就会降低。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小组内的成员可以相互帮助,而不会忽视某一个成员。
合作性学习的方法不是固定的,教师要全面的了解教材内容,根据教材来合理的安排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国现在对于合作学习采取的方法一般是分组模式,但是体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所以分组模式也应该根据体育教学的内容而改变。(1)配对模式。所谓的配对模式指的是把学生两个一组进行划分,相互讨论学习,然后再把讨论的结果或结论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比如在仰卧起坐教学中,就需要这种模式来进行分组。(2)调查模式。这种模式需要一些准备工作,需要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学习能力等,然后根据这些资料搭配分组,然后教师把学习的内容给学生做介绍,每个小组根据学习内容划分为几个小的部分并分配给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然后再把结果总结出来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8]。比如在篮球教学中,小组内的成员可以分别就前锋、中锋、后卫等进行分配,并分析每个不同位置的特点或应掌握的技巧等,然后再把这些结果整合在一起与全班同学分享。当然,分组模式还有很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组,对合作性学习有重要意义[9]。
因为合作性学习的理论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合作方式也没有很多。但这个方式的合理运用能够很好的促进合作性学习的开展。普遍的合作方式有以下几点:(1)问题式合作方式[10]。所谓的问题式合作方式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提问解答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又可分为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或者抢答等形式。这种合作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学科式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就是把几门学科联系在一起进行合作学习[11]。比如在拔河教学中,可以先让物理老师对学生讲授关于力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把力的知识充分运用到体育教学拔河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大了学科间的关联度[12]。(3)表演式合作学习。顾名思义,表演式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比如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教授一些常见的武术动作,然后划分小组让每个小组必须合作完成一个武术创编,并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表演。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3]。
体育课堂的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最适合开展合作性学习的一门学科。当然,并不是说体育教学的所有内容都适合开展合作性学习,没有任何一种学习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这就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来选择合作性学习还是个体学习或者是两者结合运用,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1]邵伟德,徐金尧.从被动学习到学会学习、合作学习——学习体育学课程教改方案构建[J].体育学刊,2011,2(4):23-24.
[2]倪磊,梁宋满.浅议中学体育教学如何进行创新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2,55(10):28-29.
[3]侯海燕,戚子华.对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评价的研究[J].体育师友,2010,13(5):31-32.
[4]孙趁美.农村中学体育学习中常见问题探析[J].科技信息,2010,36(6):39-40.
[5]章斗桥.合作性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的运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4):21-22.
[6]谢子远,徐祺娟,王新刚.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效果分析与改进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3,55(6):15-16.
[7]张路遥.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2.
[8]朱孝军.合作学习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9]程培杰,李岩.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对当前我国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5(4):11-12.
[10]陈健,陆美云.浅析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0(36):145-146.
[11]俞国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8,11(12):152-153.
[12]高正林.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2(8):56-57.
[13]钟礼,张小祥.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成功(教育),2008,14(8):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