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洪涛
(泰山学院体育学院 山东泰安 271021)
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的途径分析①
闫洪涛
(泰山学院体育学院 山东泰安 271021)
太极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高校教育将太极运动纳入体育专业的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健康水平,并为优秀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该文首先分析了推动太极运动课程化的必要性和意义,然后介绍了高校太极运动课程的现状,最后探讨了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的具体途径。
高校太极运动 课程化 途径分析
太极运动是一种身体文化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需要学生了解到太极运动的内在文化精神,并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精神。因此如何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的讨论在教育界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所组织的太极运动的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显得更为迫切。
1.1 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的必要性
首先中国是太极运动的发源地,历来都非常注重对太极运动的传承和发扬。近几年来,经过我国政府和从事太极运动人们的努力,已经成功将太极运动推向了世界的舞台,并作为一项世界性的健身运动在全球各地发展起来。值得称道的是,我国海南省三亚市于2001年3月举办了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在此次大会中,我们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太极运动爱好者的精彩表现。当然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也不可落人之后,在推动太极运动传播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对太极运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的培养基地,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更为必要。
其次太极运动不同于其他的运动项目,它的锻炼目的不仅仅在于强身健体,更多的是从太极运动和谐为美的学习中感悟人生,提高审美情绪增进道德修养。目前,高校大学生对太极运动的学习认知还没有上升到人生这一深层含义,很多学生的学习只做到形似而非神似,这样一来,太极运动的教学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此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把太极运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学习,也是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的需求。
最后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也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心的全面发展才是一个人的健康生活的最基本要求。我国在体育教育方面始终倡导“健康第一、强身育人”的方针,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也是促进高校体育制度改革的基本途径之一,把太极运动课程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摆脱形式化教学,做到真正的教育育人。
1.2 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的意义
在传统的高校太极运动教学模式下,首先学生在这一类运动的认知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仅仅把它当作平时简单的身体锻炼来看待,缺乏对太极运动的深层探究和学习,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只知其名,却难以道出学习这种运动的深层意义。可以说,太极运动作为我国优秀历史文化成果,具有“崇德尚礼、修身养性、强体娱性”等鲜明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在现阶段依旧承载着本民族的深厚文化精神。太极运动课程化能够提高大学生对这种运动的认知水平,推动学生对太极运动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太极运动技能的提升以及美德的培育,对于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具有指导意义,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太极运动爱好者,并继续发扬太极运动,并推动世界太极运动事业的进步。
大多数的高校太极运动教学都具有有形无神的弊端,教师为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套路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的大都只是学生是否会做动作了,却忽视了学生是否领会了太极运动的精神。再者,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高,在教学中缺乏详细专业的技术指导,造成了高校太极运动教学低水平化。太极运动的要点是平心静气、以柔克刚、气沉丹田、重在内壮,在太极运动的训练就是将这几点带入到其中“以意引气”,而现实教学中都忽视了这些学习要领,导致太极运动的训练缺少韵和之感。另外缺乏意念引导动作练习,太极运动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动作,自主学习并激发灵感,让意念贯穿于整套动作中,然而高校教学中,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念,导致太极运动的学习遇到很大阻碍。
3.1 设计科学的太极运动课程化模式
太极运动课程化即是将太极运动发展为一门独立的体育学科,让学生在专业而又系统的教学模式下,把握太极运动学习的重点的前提下,再进行学习。太极运动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技术、技能教学两个部分,在这两个教学内容下都包含普修和专修两类教学方式。太极理论课程专修应包括太极运动的经典要论学习、训练手段与原则、技术分析与研究等,普修课程包括太极运动的表演与竞赛、锻炼常识和发展概述等;太极技术技能课程专修包括太极运动的竞赛套路选修和传统套路选修、各种活步推手和太极散手训练,普修课程包括太极运动的基本手型、步型训练和简化套路、柔身协调功法训练等。将太极运动的课程教学统分为以上几种类型,加深学生对太极运动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太极运动的兴趣,更利于太极运动在高校学生中的深入发展。并且系统的学习太极运动的理论知识,了解训练太极运动的基本理念,更有利于学生学好这门学科,培养出更多的太极运动人才。
3.2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训练手段
(1)从松柔技术着手,培养动作的协调。
太极运动一般以柔性之美著称,一套太极运动注重的便是肢体的柔软和协调。不少初学者往往领悟不了以柔克刚的运动内涵,做出的动作不太协调更缺少太极运动应有的和谐韵味。“柔身协调缠丝功法”是太极运动的入门教学方法,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将身体的各个关节部分打通并联合起来,让每一套动作都能按照顺序从身体各个部位柔和的表现出来,协调和多方位的缠丝练习。老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将每个动作分解开,对动作要领加以指导特别是某一关节部位的练习,协同发劲、化劲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然后还要将分解后的动作再接连起来,组成一连串和谐优美的动作。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柔身协调能力,也可以使用不同节奏的音乐带入学生的情绪,提高身体韵律感找到太极运动柔和的要点。
(2)太极运动课程教学同步。
太极运动学习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与用,一般步骤都是学习新的理论,再加以吸收并运用。为提高太极运动教学效果可以采取边教套路边教推手的方法,让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将太极运动每一套动作分为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感悟不同动作的要领以及运动过程的感觉。太极运动的学习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是它更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自身体验中将每一步动作顺利的串联起来,当然如果有这样的学习体验就说明学到了太极运动的精髓。
(3)组合桩功,提升内劲。
太极运动重在韵和,韵和的体现在于“功力”的训练,站桩是功力训练中主要的途径,站桩的训练可以用来集聚身体的内劲,达到增强功力的效果。其中组合桩的训练方法更契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即有效又有趣味,然后结合一些简单的基本架势进行学习和感悟,比如在训练中将野马分鬃的招式重复不断练习,就会慢慢找到发力的关键点结合内力打出具有神韵的太极运动。
3.3 发挥高校教学条件优势
高校是专业人才、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汇聚地,其中大学生作为一群优秀的可供开发的人力资源,为太极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日后推动太极运动继续发展的主要力量。比如高校可利用电教手段,多方引进优秀的关于太极运动的教学方式,并要求学生通过观看专家教学视频或者是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改善传统的太极运动教学,以提高学生对太极运动的学习。另外,高校也具备组织太极运动学习团体的条件,建立一个太极运动兴趣社团或是研讨会,通过社团内部的学习,推动太极运动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与学习。
3.4 培训专业的教学人才
教学人才在太极运动的传播与教学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从事太极运动的教学人才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学习太极运动的效果。因此,高校在实行太极运动课程化的前提便是聘用高资质的教学人员,或者培训本校的教学人员以提高他们的教学素质,让学生在能够在正确且专业的教学指导下学习太极运动。
上述可见,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太极运动技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需要,同时也希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出和谐、积极的人生态度。另外,希望上文对太极运动课程化途径的一些探讨能够给高校体育教育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1]张永刚.精品课建设背景下太极运动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4):64-65,83.
[2]霍东.浅析高校开展太极拳教学的现状[J].武魂,2013(6):29.
[3]薛海涛,李小妮.太极柔力球运动在陕西高校的开展现状与推广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5):121-122.
[4]李应博.武汉地区大学生推广太极柔力球运动发展策略[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4):11-16.
G807.01
:A
:2095-2813(2015)05(b)-0162-02
闫洪涛(1971,11—),男,汉,山东泰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