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亚军,丁建国
(江苏大学体育部,江苏 镇江 212013)
论素质教育语境下的大学体育创新教育
于亚军,丁建国
(江苏大学体育部,江苏 镇江 212013)
在大学体育实践中深化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界关注热议的话题之一。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评价反馈等方面对渗透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创新意识进行论述,提出应构建以创造思维为载体、体育教学和创造性实践活动为两翼的大学体育新格局,为深化大学体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大学体育;体育课程
2005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振聋发聩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共鸣,同时也是对教育提出的艰难命题,其中既有对教育自身的担忧,又有对教育结果的期盼,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1]。社会对于人才的高要求倒逼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直面疑问,唯有创新才是解题之道。“体育创新是指创新主体在特定的体育运动领域中,对创新客体在现有的运动理论与技术实践基础上所进行的发展或改造且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的创造性活动”[2]。大学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大学体育教育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模式固定,导致诸如“爱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怪相、“体育课程只是学生用来换取学分的工具”的传说[3]、“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困惑。素质教育要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大学体育教育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创新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评价,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大课程,做到“生活的体育与体育生活”协调发展,同时将学生的体育锻炼计划植入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培养学生“终生体育”习惯,构建人生大体育。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当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性能力必须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走出困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江苏大学体育课程紧紧围绕“12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为抓手。构建体育课堂、课外活动、业余训练、群体竞赛、体质测试一体化的俱乐部制课程新模式。将学校所有体育活动纳入到体育俱乐部范畴进行运作与管理,使得学校体育的每一部分不再单调、孤立。实践证明:这一全新模式下的学校体育目标明确,课内外协调发展,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
2.1 课程格局创新在高等教育阶段,将目前普遍实行的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设置调整为一、三年级开设,更有利于大体育观的形成。1)课堂教学一年,自我锻炼一年,将课堂学习与自我锻炼相结合。通过锻炼了解自身不足,激发求知欲望,有目的地投入到自己选择体育项目的学练中去,这样的学习目的性强、效果好,能解决体育学习、锻炼过程中的实际问题;2)有意识地延长体育学习时间,有利于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行为学认为:将一个习惯变成一种行为,除了不停的重复外,还需要重复的时间加以巩固,用时间历练,促习惯养成;3)江苏大学年度体质测试调研报告表明:大学一年级新生和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是整个本科阶段身体素质最差期,二、三年级阶段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好。究其原因,大一是高中应试教育导致身体素质差的惯性期,通过高校一年级体育课程教育与自我锻炼,身体素质有明显改善与提高,用二年级一整年的时间加以练习巩固(期间用年度体质测试作为监督机制),利用大三年级的体育课程教育作为加强期的督促,有望在大四年级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这种隔年的课程设置有利于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和锻炼效果的保持。
2.2 俱乐部制的体育教学创新首先,大学体育创新教育教学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强化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篮球教学中除了教授基本技术以外,结合NBA、CBA以及校内比赛案例,加强规则的解读;结合教学比赛对学生对比赛的组织、编排、裁判、技术统计等能力的培养;倡导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其次,大学体育创新教育在教学设计上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主线。课堂教学加强体育知识学习、自我锻炼方法引导,掌握多种健身方法,激发锻炼兴趣,将学生从各种“现代诱惑”中拉回操场,用发展的眼光定位体育锻炼的价值,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对于肥胖学生群体,加强健身方法教学,科学健身、减肥,提高生活质量。
2.3 俱乐部制的课外活动创新构建课内外一体化除了必要的课堂教学外,学生的自我锻炼必不可少。体育课外活动组织措施不得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加强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将其纳入到体育课程体系中来,做好课外活动的组织、开展与辅导工作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补充,实施教师定点、定时参与辅导学生的课外自我锻炼,帮助后进,科学指导,师生互动,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我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是体育行为表现的日常体现,是评价学生体育学练不可或缺的指标。
2.4 俱乐部制的竞赛创新江苏大学多年来一直是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群体活动丰富多彩,学校以每年召开的秋季田径运动会为龙头,拉开学校全年体育竞赛的大幕,比赛项目多样、新颖,做到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竞技与趣味相结合,且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其中以体质测试项目比赛和阳光体育运动之冬季长跑最具特色。同时,学校体育课程是省级体育精品课程。以体育课程设置的科目为依据确定月赛的项目,层层级级加强宣传教育引导,要求学院(单项俱乐部)组织队伍参赛,广大学生参与、观摩、学习,奖励先进,激励后进。学校并将参与人数多、影响大的赛事做强、做精。在保护好校内赛事品牌的基础上,力求每年开拓并创立新的校内赛事品牌,弘扬特色赛事品牌,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体育精品赛事。
3.1 利用科技成果,注重教师自身创新素质的养成教师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把握学科动态,做好知识更新与储备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教师只有熟悉创造力结构才能更大程度地参与和开展人才创新教育活动”[4],“用高素质的教师推动教育创新,让有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的教师引导并开展启发式教育,站在科技前沿用最新科技成果激励学生探索,用教师的不断学习进取教育学生如何学习是教育之责、学校之责、教师之责”[5]。当下的“微课”、“摩课”、“翻转课堂”等教改模式促进了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网络、视频音像资料,结合经典赛事时间节点,进行视、听、脑力等感官联合学习;开通微博、微信、飞信、QQ交流平台,信息共享,及时沟通、交流心得、体会。利用无处不在的信息科学技术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又一举措。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努力形成现在教育理念,要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拥有相应的专业能力;炼就必要的专业智慧去引领学生、感染学生,以创造思维训练课为载体,以体育学科创造教学和创造性实践活动为两翼的全方位、主体化的教学模式,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科学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是创新教育理念内涵的升华,更是教师开拓进取、创新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3.2 设置情境课堂,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和逻辑性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情境设置是指蕴含有创新观念、创新过程和创新成果的环境及相应的教学氛围”[6]。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建某种特定教学情境,各种教学要素相互影响,形成互动参与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形成良性学习的心理环境,变被动的知识技能灌输为内在的学习冲动和求知欲,这种主动参与式学习会摩擦产生思想火花,提出问题是一种必然。这种产生于情理之中的提出问题是高于学习者学习本身行为的升华,是学习思维的整合与创新。问题的提出有概念的辨析、判断的推敲、推理的辩思同时也包含了思维流淌的顺畅与断思。这样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使师生畅游知识海洋,是发现新的领域、新的彼岸的跃进跳板,是教者之职,学者之幸。
3.3 开展综合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复合性和缜密性综合实践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从实践出发,分析问题就是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找出问题产生的主要过程,分析问题最基本的条件是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使问题充分显露,再通过比较分析,按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解决问题的轻、重、缓、急,抓住问题的主要,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指向性、细致性和精密性。这种通过实践观察、本体体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主体参与方式而形成概念,正确推理,作出结论,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评定,是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定性与考量。客观、科学地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更能完善、规范教育教学活动。合理运用创新评价方法、评价过程和评价体系,合理利用评价结果于大学体育教育创新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4.1 打破评价传统束缚,创建新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打破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提倡“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方法,将学生的活动出勤率、课堂参与程度、学习过程等方面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打破传统的重技术、轻技能评价,更多关注学生的学练行为和学习提高的幅度;提倡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第三方评价相结合,保证评价的客观性;提倡评价的全面性,重视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人的全面发展。
4.2 突破评价的工具性作用,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评价本身就是多功能的综合体,于大学体育创新教育而言,除了要求参与评价者利用其自身的工具性作用外,还应该关注评价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体育学习除了学习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知识以外,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作用值得重视,对于学习过程的心得、体会滞后作用在学习中的反馈作用不容忽视,非智力因素作用有利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影响个体进入社会后是否能将“体育融入生活,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即“终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4.3 改变评价方式,体现人文关怀评价除了体现对体育学习、技术评定等甄别的功能外,更要体现评价应有的人文关怀情节,正确认识评价在教书育人、文化传承、教学学术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人的社会化以后的快乐生活、健康体魄、活泼性格的社会价值。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大学生是大学教育的神圣使命。在素质教育的语境下,大学体育落实创新教育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指向。在教学、课外活动及竞赛中引入“俱乐部范式”,创新课程设置;以教师能力发展、教学情境设置为切入,着力提升学生综合实践的意识和能力;通过“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和追踪式反馈创新评价机制,不仅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而且构建以创造思维为载体,以体育教学和创造性实践活动为两翼的大学体育课程更是对创新教育的有力注解。
[1] 百度百科.钱学森之问[EB/OL].http://baike.baidu.com.
[2] 陈小蓉.体育创新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5.
[3] 吴洁,王欣.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缺失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7):78-81.
[4] 李如喜,周同波.认真研究创造力结构 积极开展创新教育[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0(3):1-2.
[5] 王凯,周晓.面向21世纪对中国高校创新体育方向及发展对策的探讨[A].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0.
[6] 王满秀.体育教育中创新教育问题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2(4):77-78.
On University Sports Innovation Education under Background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YU Ya-jun, DING Jian-guo
(Sports Depart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Jiangsu China)
Deepen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sports is an important way of implementing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lso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academic sector. Adopting method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combining with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reform, this thesis discusses penetrating innovation spirit, cultivati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couraging innovation awareness in aspects of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feedback, proposes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y sports new pattern with creative thinking as carrier, sports teaching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as two wing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intensify university sports reform.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novation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university sport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G807.0
:A
:1004 - 7662(2015)05- 0045- 03
2015-04-11
江苏大学教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15JGYB022)。
于亚军,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