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侗族妇女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5-12-04 19:33谭小春王莉敏王华燕
体育教育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黔东南侗族苗族

谭小春,王 锦,王莉敏,王华燕

(凯里学院体育学院,贵州凯里556000)

黔东南苗侗族妇女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谭小春,王 锦,王莉敏,王华燕

(凯里学院体育学院,贵州凯里556000)

为探讨少数民族妇女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黔东南地区苗侗族妇女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法研究发现:黔东南苗侗族妇女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妇女参与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起到了教育、凝聚、调适等社会作用,对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黔东南;苗侗族妇女;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传承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州,聚居着33个民族,有全国三分之一的苗族和近一半的侗族。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大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宗教祭祀、节庆习俗、娱乐休闲紧密相联,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妇女作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体之一,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为了研究少数民族妇女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作用,本文在田野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分析苗侗族妇女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优势地位和价值作用,以更好地促进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1 黔东南苗侗族妇女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黔东南苗侗族妇女大多生活在信息比较闭塞偏远的村寨里,她们文化程度较低,思想比较保守,对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认可度较高,无论是在生产劳动、休闲娱乐还是在祭祀庆典上,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举足轻重的角色作用,她们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

1.1 参与生产劳动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妇女们积极参与各种民俗体育活动,或是提高技艺,或是交流情感,或是缔结姻缘,或是自娱自乐。侗族勾林是清水江流域天柱县北部侗族地区一种独特的传统体育舞蹈项目,集武术、舞蹈为一体。“勾”即钩刀,呈“勾状”,多为男性用;“林”为镰刀,呈“月牙”形,多为女性用,勾林是侗族人们用于疏通山路、排除荆棘、上山打柴和守家护寨的工具。男女青年利用上山砍材、割草的机会,双方会歌比赛,勾林相会,交流感情,勾林成为了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红娘”[1]。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勾林舞的娱乐健身性逐渐取代了功利性,己经演变为侗族妇女喜闻乐见的一项趣味活动。苗族的武术起源于人们对抗毒虫猛兽和险恶自然环境的需要,因此练习武术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在著名的武术之乡镇远县和凯里市,不仅男的练、少的练,连妇女们个个都怀有一身勾、搬、冲的真本领。每逢农闲时节,打谷场上或庭院里常聚集着一群人,翻杆子,练石锁,使枪绲、舞刀剑,各种武艺样样齐全[2]。2014年“中国·凯里苗族武术演武大会”上代表天柱队的高龄选手李娩香参加了拳术、棍术的比赛,两项都荣获一等奖。她1958年曾在镇远(当时的黔东南州府)训练,代表黔东南州到贵阳参加贵州省武术比赛,赛后又被选拔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受到贺龙元帅的接见[3]。可见民族妇女因生产生活需要参与的民俗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技艺、交流情感、缔结姻缘,更是为了自娱自乐和提升自我,对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2 参与节庆习俗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黔东南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一年中节日集会有200多个。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等等。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里离不开妇女们辛勤的汗水,更离不开妇女们积极的参与:她们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喉、亮丽的服饰,成为节日里一道美丽的风景,没有她们的参与,节日是没有活力、不完整的。

吃新是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盛行于广大侗乡,从江侗族吃新节多在七月上旬或中旬举行,节日前一天由妇女们集体到河边将竹筒、水桶及粽巴叶、干蕨菜洗净,回家以糯米、高粱和盐巴拌匀,腌入坛中备用,并用刚从井里担来的“新水”泡糯米,酿制甜酒。接下来是祭祖祈祷丰收和对歌、踩鼓、跳芦笙、斗牛、赛马、斗雀、跳芦笙、游方等文体活动,妇女们除不能直接参与斗牛外,其他活动都可以参加。芦笙节历来是苗族地区最普遍的节日,其中又以凯里市郊的舟溪乡和黄平县的谷陇大寨两地的芦笙节最为盛大。届时苗家姑娘身穿银衣,头戴银冠、银角翩翩起舞,场面异常壮观,是整个芦笙会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4]。盛行于黔东南台江县的苗族姊妹节,是青年女子们的一个隆重节日,是“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届时全村在德高望重的女首领主持下,以青年女子为中心,邀约情人们相聚同吃姊妹饭、跳踩鼓舞、游方对歌、互赠信物、订立婚约。在节日来临前夕,苗家姑娘们都会上山去采摘多种树叶,将糯米饭染成五颜六色、香软可口的五彩饭。下田捉鱼捞虾是姊妹饭活动之一,一个寨子的姑娘与另一个寨子的小伙子借捉鱼捞虾之际谈情说爱。吃罢姐妹饭,姑娘们身着节日盛装参加文体活动,如游方唱山歌、跳踩鼓舞、鸣锣击鼓、划船等。尤以踩鼓舞为主,苗族历来有传女不传男、母传女承的习俗,利用肩部的抖动,手臂的甩摆,身体的律动和旋转体现女性身体和服饰的美[5]。爬坡节是雷山县一带苗族青年的节日,每年清明节后,苗族青年男女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去爬山踏青、寻伴交友、游方谈情,观看斗鸟斗鸡斗牛、赛歌赛跑赛马等。

从黔东南苗侗族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苗侗族妇女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参与者,承担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参与的主要是一些娱乐性强、运动量不大、以集体性舞蹈为主的传统体育活动,给节日增添了无数的欢声和笑语。

1.3 参与宗教祭祀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黔东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多与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有关。如苗族族民们在祭神时要跳芦笙舞;侗族在祭拜女性祖先“萨玛节”时,要跳多耶舞等。在祭祀活动中,通过人体的肢体运动达到娱悦自然、安慰祖先亡灵、驱鬼降魔的目的,因而许多宗教祭祀中的民族舞蹈与体育活动密不可分,它既是一种舞蹈表演又是一种增强体质的体育活动。在宗教祭祀活动中妇女既是受崇拜者又是祝福祈祥者[6],因此少数民族妇女与宗教祭祀的传统体育活动紧密相连。

侗族萨玛节流传于黔东南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萨玛节保留着浓郁的母系氏族社会遗风。祭坛一般由村里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妇管理,而祭萨仪式通常只有中老年妇女和年长的男性才可以参加。节日期间,所有侗族女性都放假,参加祭祀和游乐活动,多数侗族男性心甘情愿地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所以当地人说,萨玛节也是侗族的妇女节。祭萨玛的规模十分庞大,女性身着盛装,祭萨玛时,先由管萨老妇人烧好茶水,给萨玛敬香献茶,然后身着盛装的女人排着队祭祀。她们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根常青树树枝插于发髻上,然后以村寨为单位跟随手持半开雨伞的老妇人踩路。游行队伍沿着田间,绕寨一周从江边的古道走向鼓楼广场,几十路客寨的萨玛队会到固定的耶坪(广场)上集合。耶坪上全部由妇女组成的各寨萨玛队等主寨队一到,便手拉手围成圆圈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玛的“耶歌”,其意为与萨同乐,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称为“多耶”。晚上女人们把一张张方桌连接起来,在村街摆起长长的宴席,欢宴村民和亲戚,宴毕,大家就在萨玛祠前面的鼓楼坪上唱琵琶歌和多耶歌,跳踩塘舞,尽情欢娱,并祈求家庭幸福,村寨丰收、安宁[7]。

另外在许多祭祀活动中妇女主要参与祭祀前的准备工作和仪式后的娱乐活动[8]。祭尤节是苗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盛行于黔东南丹寨县长青乡的腊尧、扬颂。节日的头一天,妇女们要蒸糯米饭打把把,祭祀完毕后参与唱歌、跳芦笙、板凳舞等民俗活动。反排苗族木鼓舞是黔东南台江县苗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以敲击木鼓起舞的祭祀性舞蹈。每逢丑年,十二年一次的祭鼓节到来,反排木鼓舞便要大跳一次,与宰牛祭祀和盛大的节庆活动相融合。在《苗防备览.风俗考》中记有:“剖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而击之,择男女善歌者…左右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举手顿足,徐疾应节,名曰跳舞藏。”反排木鼓舞舞蹈风格热烈豪迈,动作粗犷豪放,洒脱优美,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蕴含大量体育动作,是一项适合全身运动的体育活动。如今木鼓舞已演变为人们用于健身的民族性体育舞蹈。

1.4 参与休闲娱乐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黔东南的丹寨等地区的苗族男女青年,在春节期间都要进行传统的打手毽娱乐活动,苗语叫"麻古”,其目的是为青年男女求偶提供方便。心灵手巧的苗家姑娘把手毽视为传情之物,编扎手毽如同编织美丽的爱情。毽以铜板为中心,美丽的苗家姑娘用五颜六色的布包裹做成球状,在其上端插上八、九片色彩艳丽的山鸡尾羽,再用彩色毛线绑扎,每一道工序都浸透着姑娘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玩毽有专门的毽场,各村寨毽场的东道主由未婚姑娘把持,是本寨姑娘接待外村小伙子玩毽娱乐、谈情说爱的场所,本寨的小伙子不准入内,只准外寨的小伙子进场打毽。毽场上,姑娘和小伙们相对成行,姑娘择自己相中的小伙抛出手毽,若小伙有意则打回给姑娘,一来一回纵情打玩。配合默契的姑娘小伙们一边玩毽一边对唱情歌,许多素不相识的姑娘小伙子通过打手毽而互相结识结缘。这种风俗习惯有利于苗家世代实行远缘结亲,一直深受苗家人的重视和称赞。苗族板凳舞,是苗族妇女酒后即兴的一种舞蹈,盛行于凯里市及周边地区,此舞与酒相存,无酒无舞。由于动作粗犷、激越,表情热情奔放,吸引远乡近邻亲朋好友或酒或舞,使人们的情感得到释放,亲情更加融洽,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2 黔东南苗侗族妇女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苗侗族妇女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地位,使其真正具有了教育、传承、凝聚、调节、审美、调适及经济等社会作用,对构建和谐黔东南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教育作用

人类最原始、最初的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妇女的角色地位决定了她们更多的是以家庭为主,因此在子女的教育中母亲的角色作用至关重要,正所谓“母授子承,代代相传”,母亲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言行举止。苗侗族妇女由于在民族服饰制作、民俗风情的手工艺品制作、传统饮食的制作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能力和表现,因此她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无形中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孩子,并通过孩子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如被誉为“苗族歌后”的阿幼朵从小就在妈妈的歌声中长大,又如苗族的女孩一般从6、7岁开始或从母亲那里或从女性长辈那里学习挑花、刺绣、编织,随着年龄的增大,便学习纺纱织布、制作服装。可见民族妇女在传承本民族文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2.2 凝聚作用

在一些大型祭祀庆典活动中,妇女通过自己操作、传承民俗文化来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如侗族萨玛节,盛大的祭典由德高望重的老妇举行,带领本族所有女性参加祭祀和游乐活动,以祈祷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妇女们通过节日祝祭活动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对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家庭幸福的祈祷,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不断地强化巩固着血缘亲情和族群意识,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2.3 调适作用

由于黔东南苗侗族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内容与一系列婚俗活动如生殖崇拜、护种、优先交配权、母权制、为婚恋提供自由交往场所等密不可分,所以苗侗族妇女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了重要的调适作用。如苗族的打手毽,特别是舞蹈如勾林舞、芦笙舞等娱乐性、集体性比较强的活动,为青年男女提供了彼此表达爱恋、自由社交及最终获得爱情的平台。这些妇女不可或缺的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让大量的外族成员聚集在一起,大大增加了人们选择称心如意伴侣的机率。不仅如此,而且对族群人员严格要求,使他们的择偶在不损害族群生活及社会秩序的前提下进行,对社会群体生活中的两性关系及社会稳定,都起到了重要的调适作用。

2.4 审美作用

苗侗族节日庆典里大多有歌舞表演,妇女们穿着精美绝伦的盛装,戴着闪闪发光的银饰,以婀娜的身姿,伴着优美的节奏翩翩起舞,赏心悦目,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如姊妹节,姑娘们在父母的精心打扮下,头戴银钗、银角、银帽,颈戴银锁、银项链、银项圈,身披银片、银铃、银泡,还戴有银耳环、银手镯手圈等,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艺,表现自己美丽的容貌和身姿。踩鼓舞是利用肩部的抖动、手臂的甩摆、身体的律动和旋转以体现女性身体和服饰的美。踩鼓舞时姑娘们左右“钟摆式”的特点最突出,大大增强了系于女性髓骨上的百褶裙的美感。这不仅向世人表达着苗族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向人们展示着苗族妇女的精巧技艺。

2.5 调节作用

黔东南享有“歌舞海洋”的美誉,尤以苗侗族能歌善舞著称。苗侗民族舞蹈多姿多彩,融体育、舞蹈、音乐、艺术和服饰文化于一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有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苗族木鼓舞,动作刚劲有力、豪放潇洒。庄重的踩鼓舞,纯朴活泼的芦笙舞等,因其独特的魅力、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较强的观赏性吸引着各路旅游爱好者的纷至沓来。人们不由自主合着音乐舞动着,不良情绪得到了宣泄,愉快的情感油然而生,又引发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见少数民族妇女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音乐、舞蹈等元素,对他们的社会生活、心理和精神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

2.6 经济作用

黔东南苗侗节日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的节日庆典和娱乐活动正成为黔东南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如苗族姊妹节,其古老悠久的服饰艺术,独特地域色彩的民族歌舞以及剿悍勇猛、惊心动魄的斗牛活动等,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台江观光旅游,使该节日成为台江乃至整个贵州现代村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尤其妇女参与度较高的反排木鼓舞表演,已多次参加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种表演与比赛活动。如今反排木鼓舞正作为台江县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大大促进了该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对打造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因为有了妇女的组织和参与,或主角或配角,使得苗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和焕发生机。研究黔东南苗侗族妇女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为了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妇女在其中的价值作用;是为了以新的视角和实例引发社会各界对妇女的尊重和重视,以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促进妇女自强自立;更是利用苗侗族妇女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来改变贵州各民族对妇女的偏见和歧视,真正促进和落实男女平等国策,携手共建和谐贵州。

[1]徐烨,刘礼国.清水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活态传承探讨[J].体育科技,2012(2):29.

[2]龙佩林.2014年中国·凯里苗族武术演武大会”扫描[EB/ OL].[2015-01-01]http://jdmxxh.jsu.edu.cn/article/ show/460.aspx.2014,7.

[3]胡玖英.少数民族妇女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8):73.

[4]陈娜.黔东南台江苗族踩鼓舞源流及形态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1):91-93.

[5]薛洁林,盛明.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在节庆民俗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J].青海民族研究,2009(4):88-91.

[6]方桢.云南少数民族妇女体育及其文化特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5):82-85.

[7]周伟良.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7-228

[8]彭雪芳.人类学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台江苗族姊妹节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3):38.

[9]周丽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机制的构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4):36-39.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Women of Miao and Dong Ethnic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ern Part of Guizhou Province in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eritage

TAN Xiaochun,WANG Jin,WANG Limin,WANG Huayan
(Sport Dept.,Kaili College,Kaili 556000,China)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women of Miao and Dong ethnic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ern part of Guizhou province.The research findings with the field investrgation method show that the women of Miao and Dong ethnic communitie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heritage and they have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education,integration,adaptation,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economy.

southeastern part of Guizhou province;women of Miao and Dong ethnic communities;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ports culture heritage

G80-05

:A

:1672-268X(2015)04-0045-04

2015-05-09)

2014年度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ZC296),2014年度凯里学院校级社会科学类重点项目(S1402),2014年度凯里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专项课题研究项目(ZX1405)。

猜你喜欢
黔东南侗族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遇见黔东南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诗书画苑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