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过程的体育院校体育课程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探析

2015-12-04 16:19刘立华
体育科研 2015年6期
关键词:设置有效性专业

刘立华,李 龙

体育课程有效性是一种合力,是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中诸多有机部分有效性构成的合力。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体育人才目标是衡量体育课程有效性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体育课程有效性是实现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体育人才目标的有力保障之一。没有体育课程的有效性就不可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合格体育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是衡量体育课程有效性的重要依据。基于此,依据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笔者将体育课程有效性释义为:体育课程有效性是指围绕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体育人才为核心设计的体育课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效用。就教学过程而言,体育课程设置有效性是体育课程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体育课程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评价则是保障体育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基于此,本研究以体育院校体育课程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对象,立足教学过程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方法,从体育课程设计到体育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展开对体育学院体育专科课程有效性的研究。这是本研究的核心之处,也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 当前有关体育课程有效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体育课程有效性研究不多,仅有少数学者从教师、教学方法视角关注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如,钟利从体育教师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科研素质和人文素质是影响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1];朱灿辉指出,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练习、评价6个方面进行阐述[2];许坤从中职院校角度出发,指出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对中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进行有效性教学的对策[3]。伞洪指出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有效性的特征与学生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提出改革体育课程、发挥其有效性、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4]。关于体育课程有效性的国外研究比较少见。笔者通过检索仅发现,Daryl Siedentop,Deborah Tannehill从有效教师、有意义和有效的学习计划等方面研究如何提高体育课程有效性[5]。

从上所述学者研究不难看出,当前关于体育课程有效性研究主要局限在非体育专业的体育课程有效性研究,研究成果虽然对探究体育课程有效性具有参考价值,但是研究成果多是泛泛而谈,缺乏新意。

2 当前体育院校课程类型和本研究所指

当前,体育院校体育课程按照专业划分,一般分为4种类型,一是公共必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等)和公共选修课程(跨专业的课程,以学分计算);二是专业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等);三是专业主干课程(支撑所学专业的主力课程);四是专业选修课程(围绕专业建立的相关非主力课程)。由于公共必须课程是教育部规定大学生必修学习的课程,故不在本研究涉猎范畴。本研究所探究的体育课程是指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3 课程设置:体育课程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基于社会需要设立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体育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但是现实中,体育课程设置往往演变成为一种教育领域里面的“利益蛋糕”,除了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必修课程之外,由于利益关系、教师地位等问题,针对教师设置体育课程、针对实际工作利益设置体育课程、针对部门利益设置体育课程的现象无处不在。而且,这种体育课程设置的取舍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以培养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为轴心的,而是以教师和部门利益为核心,完全把学生作为一种客体。这种主客两分的模式,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成为一种被主体改造的对象,成为一种主体可以任意支配、改造、征服的客体,而不是以社会需要和“以人为本”作为体育课程设置的量衡标杆。

3.1 体育课程设置的模式选择

众所周知,果农种植果树,一般都会在春天和冬天对果树进行剪枝,以便提高果树产量。但是,剪裁枝条是有一定规则的,不是果农随便修剪,一般依据树龄、树体、花芽量、树的品种特性等具体情况而剪枝。果农修剪果枝是依据果树的客观具体情况决定的。当然,在这中间,果农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譬如果农在选取先修剪哪些果树、在可以剪枝地方如何下剪,果农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至于哪些果树可以剪枝、哪些果树不可以剪枝,果农则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可见,果农剪枝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主客观统一原理。体育课程设置也应该符合主客观统一的原理。体育课程设置不应该是为教师个人或者部门利益而存在,应该围绕基于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而取舍。

那么,在围绕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这一核心目标上,如何设置体育课程,使体育课程真正成为培养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的重要而有效载体呢?笔者认为,在现实实践中,应该采取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体育课程设置互动模式。

“自下而上”是指体育院校各个专业教学单位先根据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体育课程,然后将课程设置具体方案和内容上传到学校教务部门。“自上而下”是指体育院校教务部门将各专业上传的体育课程设置方案和内容汇集起来,由教学委员会对各专业的体育课程设置方案和内容进行陈述与答辩,依此对课程内容与课程组合是否符合学科专业标准、是否遵循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培养准则、学生对各门课程应该修习的程度等方面进行审阅和评判,然后再将教学委员会的意见反馈给各专业。经过这样“几上几下”的互动以后,将各专业设置的体育课程固定下来,而且体育课程设置固定后,应维持其相对稳定性,不要轻易去变动它,至少要经过一轮人才培养周期的实践,从而利于人才的培养。

3.2 体育课程设置的人员选择

从上述互动模式选择的阐述可以看出,教学委员会在体育课程设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本质上,这种体育课程设置互动模式中存在的教学委员会是一个专业权威的体育课程设计的顶层。因此,选择教学委员会人员应该在专业能力和人品上有高规格的严格要求。

首先,在专业能力上,教学委员会成员必须是真才实学、可信度高,并且得到广大教师认可的教授或者专家。所谓真才实学,就是这些教授或者专家至少具备3个方面的知识储备和能力:一是具备把握体育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体系的能力。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系是维系体育学科不断发展的基础,“万变不离其宗”,不同时代的体育学科发展都需要一方面继承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系,一方面又以此为起点,结合当前的实践,不断地创新和丰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系。只有这些教授或者专家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审阅和评判体育课程体系是否包含了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系。二是要具备深度理解和把握当前社会实践对体育人才需求的洞察力。这一洞察力来源于对当前社会发展现实的深度认识和把握。只有具备这一洞察力,这些教授或者专家才能及时地为培养时代和社会以及体育学科需求的体育人才把脉和指明方向,才能顶层设计或者引领体育课程体系设置围绕培养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展开,才能评判出各基层教学单位设置的体育课程体系对培养体育人才是否合理。三是这些教授或者专家学者还必须具备把握体育学科发展的前瞻力。所谓体育学科发展的前瞻力,就是在整体把握体育学科基本体系的基础上,基于时代发展的现实实践,预判体育学科发展趋势的能力。只有具备了体育学科发展的前瞻力,才能把握时代和社会对体育学科的要求,准确地预判体育学科发展方向,才能评价体育课程设置是否符合体育学科的发展现实。

其次,在人品上,教学委员会成员必须具备正直的人格。彼得·德鲁克认为,对管理者而言,“正直是试金石”,“一个人可能所知不多、成就不大、缺乏判断或能力不强,但是如果让他来担任管理职务却不一定会造成太大损失。但是,如果他缺乏正直的性格,那么无论他多么有知识、有才华、有成就,也都会造成重大损失。”[6]如果教学委员会成员不具备正直的人格,引发的后果将是既会破坏教学委员会正直的组织精神,又会伤害各专业的体育课程设置人员和破坏体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从而对体育人才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换句话说,只有教学委员会具备了正直的组织性格,才能真正实现其功能——围绕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审视、评判体育课程设置。

可见,在体育课程设置的互动模式中,构建教学委员会是课程设置重中之重的工作。教学委员会主要职责就是对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及相关教学活动负责,其目的是维护体育课程有效性,为提高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那么,如何构建教学委员会呢?笔者认为,教学委员会组成要改变过去那种直接任命或者各专业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是当然成员的做法,而应该按照对教学委员会成员专业能力和人品的基本要求,采取学校领导提名和各专业民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推荐教学委员会成员名单,然后由学校教代会民主差额选举产生教学委员会,最好能由涵盖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的专家5~7人组成,每届任期4年。

4 “教”与“学”:体育课程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体育课程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无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必然无体育课程有效性。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教”的有效性和学生“学”的有效性的综合效用。

4.1 教师体育课程教学开展的有效性

就教师而言,教师“教”的有效性决定于教师是否是有效的教师。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师至少应该具备3种能力,分别是:教师对体育课程大纲的再造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科学化艺术化的能力。

教师对体育课程大纲的再造能力是指教师对体育课程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通过阅读理解,结合教学对象和自己专业阅历等教学条件,重新排列和组合这些教学内容,使之成为一个有机育人体系的能力。教师再造的这个有机体系一方面具有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的功能,一方面具有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提高体育课程大纲再造能力,必须对所教授的体育课程做到“懂、透、化”。所谓“懂”,就是教师要对所教体育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体系有个清晰、明确的图景,要清楚、明白所教体育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技术的内蕴。所谓“透”,就是对所教体育课程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相关课程的关系理解透彻、线索清楚,把教材由厚变薄。知道所教体育课程的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体育课程的现在,知道体育课程的未来发展,才能更好地解读现在。换句话说,知道所教体育课程的过去,才能知道课程现存的价值,知道课程发展的未来,才能解读和破解课程存在的成就和不足。所谓“化”,就是将所教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化无为有,将教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地传习和论证所教体育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课堂管理能力是指体育教师为了有效地完成课程教学内容所建立的有效课堂教学秩序的能力。建立一套课堂有效管理系统是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最直接体现。一套有效的课堂管理系统是其成为一位有效体育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证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制度保障。一套良好的课堂管理系统至少应该包括课堂常规和专业教学规则两个部分,课堂常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二者相辅相成。课堂常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都遵守了课堂常规,只是说可以进行课堂教学了,但是并不能一定会保障课堂教学顺利和有效。这就需要课堂的专业教学规则,这个规则应该是高于课堂常规。

笔者在这近15年散打课程教学实践中,第一节课总是花费一定时间和学生制订、讲解课堂管理系统。课堂常规通常是一带而过,因为对大学生而言,从小学就开始课堂常规教育,大学课堂常规相比于中学有变化,但是不太大,因此稍加温习和改进即可。大量时间是讲解专业课堂规则,譬如,制订“合作共赢,共同提高”的规则,告诉学生们,要明白和理解在散打攻防对抗中,击打到对手或者被对手击打到都是正常而必须的专业教学有机成分(武谚:要学打人,先学挨打),是散打修炼的重要部分,同学间不能产生矛盾,等等。制订和讲解课堂管理系统就是要让每个学生明白规则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个规则,遵守了对自己有什么益处,否则就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笔者经过近15年实践,学生反馈指出,这套课堂管理系统是必要的,让他们受益匪浅。

除了具有对课程大纲的再造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之外,教师还应该具备将体育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科学化、艺术化的能力。教学实践中常讲要做到“无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后求变化,从必然走向自由。”[7]美国学者W·詹姆斯也认为,“教学则是一门艺术。而科学本身绝不会直接产生艺术,只有居于科学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创造性头脑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在教学中将科学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8]。爱因斯坦指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7]要想成为一个有效的体育教师,教师就必须张开想象力的翅膀,运用创造性思维,艺术化地选取和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譬如讲授传统武术的一些门派戒律时,将观摩电影和影评的方式引入进来,事先布置学生观看电影《一代宗师》(王家卫拍摄),教师则根据讲课内容需要,将电影剪辑成不同片段,做成多媒体,然后在课堂上根据上课内容需要,再适时地播放相关片段(教师这一做法,既有利于学生温习相关片段,又有利于防止事前学生没有看《一代宗师》、不熟悉电影内容)。较之于那些常规手段,这样采取观看电影结合影评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武术内容的理解,取得出奇的良好教学效果。

4.2 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是一体两面的工作。一体是体育,两面分别是教师和学生。前面部分阐释了教师“教”的有效性问题。为了进一步说明体育课程有效性问题,我们有需要进一步解读学生“学”的有效性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共同建立一个有效的教学生态系统,对提高体育课程有效性具有重要价值。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生态位”的问题,处在不同生态位的生物既互相关联,又互相独立。在体育教学生态系统中同样也存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地位,这就是体育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如果说“如何教”是教师的事情,那么“如何学”就应该是学生的事情,他们在体育教学这个生态系统中成为既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生态位”。就学生角度而言,在体育教学生态系统中,学生只有做好两方面的事情,才能坚守自己的教学系统 “生态位”,从而强化自己对体育课程有效性作用。

首先,学生应严格遵守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系统。课堂教学管理系统既是教师实施体育课堂教学任务的保障,又是学生有效完成体育课程学习的有效路径,尤其是专业课堂教学规则成为体育专业学习的有效良方。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管理系统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言和行的准则,要明白这个准则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及如何实践这个准则。这是保证学习有效性的充分条件,因而学生应该严格遵守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系统。

其次,学生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捆绑在体育技术教学之中展开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将学生培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多向度的人”。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就意味着学生要用动脑筋学,用心去“悟”体育教学的内容和价值,将课程知识转化为自己一种日用而不知的常识并指导自己的人生。同时,独立学习要求学生要具有这样一种佛学境界来学习体育课程,才能成为自觉的学习者,而不是自为的学习者。“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据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其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9]如果我们学生能够在教师主导下,将体育课程学习学到了“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那么势必会提高体育课程有效性。

5 教学评价:体育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能够促进体育课程有效性,反之,则会弱化体育课程的有效性。但是,评价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具有多样性特点,而不是单一的。从评价主体来看,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第三方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综合评价;从评价时间来看,体育课堂教学评价又可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不管按照何种方式进行分类,评价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教学主题明确。教学主题是课堂教学开展的主轴,也是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一堂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主题,并且要贯彻体育课堂教学的始终。

第二,就术科课堂而言,课堂时间分配合理。课堂时间分配判断主要聚焦于学生课堂等待时间(活动之间没有活动和运动的时间)、过渡时间 (即课堂活动转化时间)、管理时间(维持课堂秩序时间)、学生活动时间(学生技术活动练习时间)和获取信息时间(学生听教师讲解、示范或者集体分析技术时间)[5]。

第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针对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开展有效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中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针对性主要是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相匹配,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四,学生良好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学生是教学主体,学生良好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杆,同时,因为学生身在教学之中,必然对课堂教学感触最深,他们的反馈意见对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必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最快、最可靠的评价方法是直接观察学生的体育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必要时还可以通过问卷或者谈话来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

第五,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系统。主要是通过课堂上教师“教”和学生的“学”是否各得其所。也就是说,良好的教学生态系统应该是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起到了主体作用。

6 结语

就其育人功能而言,人文社科类专业具有共同性。一方面传授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前人的智慧和辛劳积攒了许多生活的知识和技术”[10],后人通过传授和发扬光大这些知识和技术,不断地推动历史向前延伸;一方面开发人的智慧,启迪人的心灵,使人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可以说,不论人文社科类诸如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也好,还是体育学也罢,都是育人的一种手段。

体育是一种身体文化,它是从人的身体这个角度来育人。在教育中,我们不应该把体育仅仅作为一种健身的技能。毫无疑问,体育具有健身的技能,但是健身技能绝不是体育的主体价值功能,体育的主体价值功能应该是育人。体育教师应该 “跳出体育,看体育”,聚焦体育的主体价值,突破当前的平面化体育教学模式,实现体育教学向立体化教学模式转型。

体育课程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载体。它的有效性取决于体育课程设置有效性、教师 “教”的有效性和学生“学”的有效性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因此,在培养体育人才过程中,我们应该以影响体育课程有效的因素为抓手,实现体育教学的立体化发展,进而提高和保证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1] 钟利.试论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与体育课程的有效性教学[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1):93-96.

[2] 朱灿辉.对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3):99-100.

[3] 许坤.中职院校体育课程有效性教学方法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11):110.

[4] 伞洪.发挥体育课程有效性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15,(6):58-60.

[5] Daryl Siedentop,Deborah Tannehill(1991).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 in Physical Education[M].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2:341.

[6] [美]彼得·德鲁克.管理:实务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88-89.

[7]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76,181.

[8] 转引自熊华生.论教育是一门艺术[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2.

[9] 孙正聿.属人的世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74.

[1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

猜你喜欢
设置有效性专业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部分专业介绍
栏目设置一览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