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娜 孙亮亮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达州 635000)
独特的风土人情孕育了特有的民间龙舞文化资源,基于当前文化旅游热的兴起,结合安仁乡、石桥镇民间浓郁的龙舞文化资源,如何开发民间龙舞文化资源,并赋予其以文化旅游的标签,最终,促进其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将试图在扫描当地民间龙舞文化资源基础上,分析其旅游文化卖点,并尝试提出民间龙舞文化旅游创意开发方向。
安仁板凳龙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安仁乡社会文化的发展史。板凳龙的历史与安仁乡居民迁徙至当地的时间是同步的,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当前我们所目睹的安仁板凳龙是指产生于安仁、流传于安仁乡周边(如檀木、麻柳、东兴、大滩等地)二十余乡镇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板凳龙融体育、文化、教育、艺术等为一体,成为代表安仁乡民间传统文化招牌的文化项目,而安仁乡板凳龙与当地的安仁话、安仁柚一起被称之为“安仁三绝”,同时安仁板凳龙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民间龙舞文化资源的“活化石”。
安仁板凳龙的起源,据考证与安仁乡居民的迁徙有诸多的联系,安仁乡居民绝大部分都是“湖广填川”时期的外地居民迁入,而湖广地区较多的群众都喜好舞龙,他们将龙舞文化带入四川地区是可能的。同时,流传于安仁乡的板凳龙起源神话也符合安仁乡居民的历史文化个性。流传于当地的安仁板凳龙起源神话与“雨”有很大的关联,相传安仁乡居民在迁徙至四川地区后遇到了大旱,生畜伤亡、民不聊生,淳朴而不服输的安仁人认为是龙王故意为之,人们将板凳做成龙的形状,同时进行追打,后来发生了奇怪的事情,突然间天降大雨,解决了当地的干旱。这虽是一个神话传说,但也从一方面反映了安仁人不服输的精神,他们遇到困难不是去乞求,而是能面对困难迎刃而上。
石桥镇是火龙的起源地,当地历史文化悠久,《达县志》载,石桥镇起源于汉代,唐代设为县。明末清初张献忠大军入川使石桥镇惨遭蹂躏,“湖广填川”后石桥镇开始进入另一个发展期。当地由于有诸多的河流,而河流上架有诸多石拱桥而得名石桥,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现今石桥镇文化底蕴的浓郁,而石桥火龙即是当地浓郁文化的典范。当今所说的石桥火龙被认为是以石桥镇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一项民间龙舞文化艺术,烧火龙的场面在当地地方历史典籍中亦有描述:方圆百里,络绎不绝,前往观之。可以想象其流光四溢、火光迸发的精彩场面。
石桥火龙的起源神话传说是石桥人民精神文化层面的展现。“龙”被当地乃至国人认为是吉祥的象征,而庄稼人对“龙”更是有敬畏之心,像安仁板凳龙一样,当地群众都认为龙与雨有很大的相关。干涸的石桥镇连年庄稼欠收,民不聊生,人畜生存都受到了干旱的威胁,于是人们为求得生存而求雨,一道士云游至此看到这一场面后,安排当地群众摆下祭坛,进行做法求雨。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天上流光四溢、闪电交加,如同是一条火龙在蜿蜒飞翔,霎时天降倾盆大雨,缓解了当地的旱情,自此以后人们每遇到干旱年景便模仿“流光四溢”的场景烧制火龙,求得风调雨顺。
龙舞工艺文化制作是展现民间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民间龙舞文化资源的重要旅游卖点之一。以安仁板凳龙为例,其制作分五种,可以以红绸缎做成泡花置于板凳上做成简易板凳龙,也可以以三节凳子配上竹篾、裱纸和绘制图案做成复杂的板凳龙,板凳龙的工艺制作可以成为旅游观摩的热点,展现当地手工艺的精湛,同时可以将这些工艺文化制作品按一定比例缩小,做成纪念品,以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以石桥火龙为例,可以展现古朴的制作工艺,火龙的制作过程中展现当地龙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基于旅游经济带动考虑,可将火龙工艺制作结合礼花鞭炮制作,将火龙制作成礼花鞭炮的形式,使参观旅游者参与到其中来,这不仅形成了一个互动体验的局面,同时也是拉动经济的重要思路。
民间龙舞文化习俗至今仍能能够保持其本真性和纯粹性,展现了当地龙舞文化的浓郁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以板凳龙文化习俗为例,元宵节前后,是舞板凳龙的日子,太阳落山后,各家的青壮年便带着版板凳龙去村里空旷的打谷场,在进行一番展演后便点燃烛火,板凳龙首位衔接,链接成一个大的板凳龙阵,巨大的板凳龙阵游走于乡村街道,期盼乡村人民阖家幸福、游走于田间地头,期盼庄稼获得丰收。石桥火龙的习俗是,首先需要选一个吉时,在有名望的族人带领下去山上选取制作竹篾的竹子,用竹篾扎制成龙形后进行龙身的糊纸和彩绘,然后进行龙点睛仪式和龙请水,请水后的龙被寓意为龙已经有了活性,在后面的几天里边进行舞龙与烧火龙的仪式,最后有一个送龙仪式。这些龙舞文化习俗展现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可以成为外地游客的文化体验项目,同时可根据具体的旅游卖点,在不改变当地龙舞文化习俗内核的情况下进行相关的改变,以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
民间龙舞文化艺术场景是龙舞文化的外在体现,龙舞文化艺术场景观赏过程是旅游者文化艺术体验购买的过程。在板凳龙文化艺术展演过程中配以舞蹈、歌曲以及其他与板凳龙相关的文化艺术形态,给观赏者提供一台带有浓郁当地文化特色的视听盛宴,这种本真性的文化艺术冲击,能够给其留下深刻的记忆。而火龙的文化艺术场景,更是一种接地气的文化艺术表现,在焰火洗礼中的龙舞更能展现当地民间文化的激情迸发,龙舞者矫健的身段、火龙蜿蜒的游动、火光四处的迸发,这绝对是对旅游者视觉的一种冲击,火龙狂舞的文化艺术场景会使旅游者久久不能忘怀。在龙舞文化艺术场景购买过程中需注意,不能丧失龙舞文化艺术的本真性,同时不能出现艺术场景展演流于形式,不能忽视观赏者的情感体验,最后演变成为仅仅为了谋取利益的手段。
在龙舞文化的核心区域需打造龙舞文化一条街,这是展现当地龙舞文化的窗口,也是体现当地龙舞文化浓郁的平台。在龙舞文化旅游一条街的打造上,首先,应注重在街道施工过程中应注重龙文化符号的标记,如路灯的规格上都应当一致,且都体现龙的形象,道路两旁的路牌、路标以及道路名字也可带有龙文化标识。道路以及道路两旁的房屋构建都应格调一致,形成一个巨大的龙文化群。其次,在龙舞文化旅游一条街两旁商品房风格可古朴化,体现出古老的特色,并蕴含龙文化元素,商品出售方面也应体现出龙舞文化品牌,同时可借鉴西南地区其他古村落的发展构建模式,打造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唯一的龙舞文化旅游一条街,并形成龙舞文化品牌创意、旅游、买卖、销售市场。
所考察的地区龙舞文化一般都是在春节及重大节日的时候进行,而如果要将龙舞文化进行旅游化开发,则必须将龙舞文化资源在旅游场景中进行时空的再现。可在当地龙舞文化的核心区域打造龙舞文化展演场,对龙舞文化定期定时进行龙舞文化展演,并可以借鉴现代化的音响影视设备和背景打造成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龙舞文化展演舞台,方便旅游者能即时观看龙舞文化展演,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局面。龙舞文化时空再现的过程是龙舞文化在空间场域的时间再现,在这一过程中需保持龙舞文化的特色,不能因为其外部时间改变而丧失其文化内核。同时龙舞文化场景时空再现过程中不应造成龙舞文化展演形式化,造成对旅游者敷衍塞责,影响龙舞文化形象传播。
基于龙舞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为了使龙舞文化能够系统化,使具备历史文化特色的龙舞能够展现在旅游者面前,可设想在当地核心地区构建龙舞文化特色博物馆。馆藏龙舞文化器具、龙舞文化展演图片及重要龙舞节日历史文字记载及图像视频记载,同时,龙舞文化结合其他当地文化形态的内容也可称为馆藏的重要内容。考虑到资金及影响,可先借鉴网上博物馆模式,先期打造一个网上龙舞文化博物馆,一方面可节约资金,另一方面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在此基础上打造实体化龙舞文化博物馆,最终形成网上与实体博物馆的同步运作。考虑到该博物馆的特殊性,可考虑充分利用多媒体先进技术,将3D技术融入其中,能够使参观者身临其境,给旅游者形成难以忘怀的印象。
对安仁板凳龙、石桥火龙等民间龙舞文化形态扫描的基础上,对龙舞文化资源旅游卖点从工艺文化制作、文化习俗体验、文化艺术场景观赏等进行整合分析,基于此,提出民间龙舞文化旅游创意开发点:龙舞文化旅游一条街打造、龙舞文化在旅游场景的时空再现、龙舞文化博物馆构建。
[1]达县文体局.达县安仁板凳龙[EB/OL].达县电子政务网,2007-11-26.
[2]达县志编纂委员会.达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36-45.
[3]孙亮亮.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石桥火龙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3,23(6):733-737.
[4]陈世松.大迁徙:“湖广填川”历史解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50-56.
[5]李先国.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变迁[J].体育与科学,2012,33(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