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思想与老子无为思想之耦合性研究

2015-12-04 12:54夏承海
武术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武者老子武术

夏承海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宜兴 214200)

老子的无为思想实为一种悖论式的表达,为、为无为、无不为在一定的层面上都需要尊重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规律涵射了“道”的层面和“人”的层面。就“道”而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3]老子在这些话中强调了天地万物的生息繁衍乃是自然而为,并非其它外物的作用。就“人”而言,“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4]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有海纳百川和厚德载物之雅量,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好处,行事为人在思想上不存在理论逻辑障碍,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识。黑格尔也曾论述过:哲学范畴里的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尊重事物的客观法则。马丁·布伯在研究老子无为思想后指出:“真正的成功不是干涉,不是发泄力量,而是自守。”[5]

1 少年期武术思想之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6]为学和为道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为学是作为能动的个体有意识的为,而为道则是在为学的过程中逐渐体悟出来,这种道与事物发展的规律相符合。老子认为:为学是知与行的高度统一,为学者应持有一种积极的面世态度,从旁观过渡到亲身实践,以达到“术”与“道”的平衡。武术思想历来注重少年期的武术之为,许多武术大家一生辉煌的成就与其少年期的武术之为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诸如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誉的孙禄堂,自幼游遍各地,上少林、访武当、足迹踏遍南北十一省,行程数万里学习武术;民族英雄霍元甲儿时就偷偷习武,并学到了家传的霍家拳,每日勤学苦练,终于破茧成蝶,成为津门第一;杜心五自幼习武,得到自然门创始人徐矮师之真传,杜心五向徐矮师习艺八载,精通自然门功夫之奥秘,武艺大进,终于习成自然门的绝顶功夫,此后独步武林,遂成—代宗师;近代著名的武术家王子平,每天二更独自在满天星斗的村外树林中练功,黎明之时,衣襟沾满了汗水与露水,勤勉学武从无间断,终于将少林、太极、洪拳等武功精炼集于一身,王子平凭借精湛的武艺,成为清末著名的功夫之王;当代著名武术家、新中国武术运动的奠基人和传播者蔡龙云先生,本人在2012有幸与蔡先生见面,亲自聆听了蔡先生在小时候为学习武术所付出的种种努力,“那时年纪小,体力有限,一旦支持不住摔下来,父亲的藤条会毫不留情地落到我身上,我手上、背上全是一条条的紫痕,天热时我不好意思把袖子捋起来,那时候我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床练到七点去上学,下学回家放下书包接着练,一直练到吃晚饭,吃完饭歇一会儿,再从晚七点一直练到十点睡觉”这些朴实的话语正是蔡先生当年刻苦学习武术的真实写照。蔡龙云9岁的时候已相当精熟迎面三脚、八步连环、罗汉十八手、少林疯魔棍等这些难度较大的功夫。

诚然,这些武术大家辉煌的背后同样交织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汗水和泪水,少年的辛勤努力奠定了他们一生的荣誉,纵观他们传奇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我们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特别是少年武术之为的思想。首先,少年武术之为应具备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其次,少年武术之为在武术名家的指导下可有突飞猛进的效果;再次,少年武术之为应遍访名师,打破门户之偏见,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最后,少年武术之为应边学边悟,“术”、“道”共进。

2 中年期武术思想之为无为

人至中年,随着阅历的增多和对待新事物理解能力的提升,思想也越来越具有深度性和全面性。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对形而下的人而言“四十而不惑”,具有绝对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坚定的人生信条。由“为”到达“为无为”实为“明修栈道”,而由“为学”到达“为道”正是“暗度陈仓”,在这样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个体要消除感性增加理性。老子认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旨在圣人所行皆是“顺道”而为,对自身的为存在无意识性,在今天看来,就是品德高尚的人所为是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和谐。[7]中年期的武术思想之为无为突出体现了“尚武爱国”和“仁义礼信勇”的精神,俱以民族大义为重。中年时期的霍元甲正处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动荡年代,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向帝国主义屈服,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国人在侵略者的眼中被为“东亚病夫”,霍元甲为振兴民族精神,开办武馆授拳,奔走呼吁救国,击败了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和俄国大力士卡罗卡,挫败了列强羞辱中国人的企图。[8]杜心五中年时期在宋教仁的影响之下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救国运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杜心五不仅武学修为很高,而且富有气节,国民党迁都到重庆,蒋介石基于杜心五的声望委以其要职,然而杜心五不为所动,坚持爱国救亡活动,帮助共产党开展地下工作。[9]王子平壮年多次与外国大力士对决,无一失手,击垮了洋人嚣张气焰的同时也提升了武术在世界的影响力,1960年王子平担任新中国武术代表团团长和武术教练,跟随周总理遍访东南亚各国,所到之处无不为其的精湛武艺所叹服,加深了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的良好印象,促进了武术的国际化传播。[10]“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武术家唐豪在好友顾留馨的帮助下在上海组织成立了“上海国术界抗日救国会”,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发动国术界的人士来抗日救国,当时王子平等一些武术名家都加入到了这一组织里来,为抗日救国奔走宣传,直接体现了唐豪的以武救国思想,唐豪在《国术统一月刊》上号召我国武术的发展应偏重实用性。[11]“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靠武装”是秋瑾尚武爱国思想的表达,秋瑾一生热爱武术,有“巾帼英雄”的美誉,秋瑾在《普告同胞檄稿》中讲到:“欧风美雨,澎湃逼人,满贼汉奸,网罗交至,我同胞处于四面楚歌声里,犹不自知,此某等为大义之故,不得不恺切劝谕者也。”秋瑾为当时国人不注重强身健体且吸食鸦片的现状而感到叹息,她在诗歌中写道:“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表达了秋瑾希望自己像男儿一样报效祖国。[12]

中年期武术思想之为无为散发着无限的正能量,可谓是给当代正处于中年期的武者提供了一盏明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中年期武术思想之为无为的研究让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处于中年期的武者应把个人的发展和祖国的发展相系,以振兴民族精神为己任,为祖国的和平繁荣发展添砖加瓦;(2)处于中年期的武者是发扬和传播武术的中坚力量,必须要以扎实的武术基本功和过硬的武术本领充实自己;(3)处于中年期的武者在“为学”的过程中应同时注重“为道”的建立,努力使自己成为武艺高超、武德高尚之武者;(4)处于中年期的当代武者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掌握学科前沿,用新知识和新技术促进武术的健康科学发展,使武术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3 老年期武术思想之无为

文献记载:“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13]对老子文本中的“无为”可理解为“不妄为”,正如我们所知:对于某一件事,不做任何反应并不是不能够解决问题,可能不作为才是解决问题的上策,又如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14]无为需要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化生万物后让万物自行生长而不持有,这种智慧需要人生的阅历,需要对自然万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老年期武术思想之无为与老子之无为思想相得益彰,两者都追求生命的安顿与归真,武术作为一种“术”,其中也不乏武术家们对武术理论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诚如孙禄堂将拳与道作为武学思想的总纲,提出了“不勉而中、从容中道”和“空而不空,感而遂通”,将儒释道以及易经和丹经作为武学理论,提出了“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和“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孙禄堂将武术之道和人生之道联系在一起,以人生“无为”之智慧运用到拳术的思想之中,创新出了一条系统的、有机的武术练习体系,更加注重开发人的良知和良能。[15]蔡龙云对武术的发展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武术的发展当务之急是研究武术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谈发展,蔡龙云的观点也正好符合老子无为思想中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蔡龙云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阐述了当代武术发展的趋势,他首次提出“武术跨学科研究”,武术的发展只依赖技术支撑远远不够,更应加强学术的研究,将武术与文、史、哲、理、工、文进行综合研究,允许学者发表不同观点,形成“百家争鸣”之势,让武术的科研社会化。[16]邱丕相博导认为武术追求的就是“自然”和“无为”,如太极拳讲求“无拘无束,让动作自然地流动,毫无牵扯勉强”,纵观武者的一生只不过是让武术运动趋向最佳的一个过渡而已,邱丕相在文章中提到:“心神宁静,恬淡虚无,让动作毫无牵扯勉强的自然地流动,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无为的状态,体悟到圆、通的无碍妙境”,这种境界就是老子无为思想文本中的“道法自然”。[17]

对老年期武术思想之无为的研究让我们看到武者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武术家在老年期将个体之“术”与“道”融为一体,迸发出无限的“可能性”,此亦“无不为”。老年武者历经一生的磨练和感悟,具有对武术独到的理解力和洞察力,他们将自己一生智慧的结晶以文本的形式流传于世,让后世习武之人少走弯路,当然,还有很多老年武者仍在为武术以及社会的发展做贡献。老年武者担负着整理武术思想精华的使命,他们“亲力亲为”最有发言权,而他们高尚的武德更是为少年武者和中年武者树立了榜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正是一代代武术老者的“无为”,才让武术在今天以致未来的发展“固若金汤”。

4 结论

老子之无为思想的辩证性具有强大的逻辑张力,为、为无为、无不为之间存有内在的一致性,在“为学”和“为道”之间也存在有意识性和无意识性的差别。少年期武术之为、中年期武术之为无为、老年期武术之无为同老子的无为思想存在“强烈的合模要求”和“内在理路”。[18]少年时期的武术思想之为,突出表现为“习武健身尚武自强”的思想;中年时期的武术思想之为无为,突出表现为“尚武爱国”和推崇“仁义礼信勇”的思想;老年时期的武术思想之无不为,突出表现为“反求诸己”的思想。

[1]《老子》第42章

[2]《老子》第2章

[3]《老子》第23章

[4]《老子》第8章

[5]刘 杰.马丁·布伯论“东方精神”的价值[J].文史哲,2000(3):9.

[6]《道德经》第48章

[7]江 澜.论老子文本中的为无为思想[J].湖北社会科学,2013(8):97-98.

[8]杨 枭.电影《霍元甲》中尚武精神的回归[J].电影文学,2013(19):68-69.

[9]杜新宝.杜心五其人及对后世武学的影响窥探[J].兰台世界,2013(30):127-128.

[10]陈鑫林.“功夫之王”王子平对武术的贡献[J].兰台世界,2013(22):119-120.

[11]李 洋,马金戈.唐豪武术思想研究[J].体育学刊,2012(11):123-124.

[12]郭学松.秋瑾尚武思想研究[J].体育学刊,2013(7):60-62.

[13]《道德经》第64章

[14]《道德经》第2章

[15]万会珍.孙禄堂武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13-16.

[16]张路平,赵光圣.蔡龙云武术思想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5):121-123.

[17]乔凤杰.由松而静,道法自然——漫说邱丕相教授的《悠悠太极养性情》[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8.

[18]杨祥全.中国武术思想史研究[D].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294.

猜你喜欢
武者老子武术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系下的武者悲哀
新时代武者冯义民
飞檐走壁
智者老子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