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5-12-04 11:23蔡德亮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经常性体育运动意识

蔡德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同终身体育锻炼之间的衔接存在着问题。许多大学生离开了校园之后就丢失了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因而,分析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习惯以及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掌握大学生的体育认知、兴趣爱好以及经常性体育行为特征,对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落实高校体育改革以及满足大学生体育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大学生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的意义

所谓经常性体育运动,一般认为运动频率每周3次以上,每一次运动的时间超过20min,并且运动强度在同自身的身体状况适应的中等强度之上,持续运动时间达10个月以上的称之为经常性体育运动。知识经济时代给社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才有完善的人格与身心素质。而体育运动在高校中的人文价值则体现了出来。具体来讲,大学生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提升沟通交往能力

沟通交往是社会活动中人的一项重要的技能,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以及信息交流的过程。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能够增加大学生之间接触以及交往的机会。大学生经常性参与体育运动,能够消除孤独感,抛却学习上的压力,同时逐步形成社会交往的意识与习惯,提升沟通交往的能力。

1.2 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合作与竞争意识建立在团队之上。而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既需要具备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同时也要保持足够的竞争意识。促进集体目标的实现。大学生的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尤其是参与一些集体性体育活动,能够全面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培养竞争意识以及进取精神。

1.3 建立责任感与诚信意识

体育运动体现出了集体性,同时也有着很强的竞技性,它需要在个人之见紧密合作的基础之上明确分工。因而能够有效锻炼责任感以及诚信意识。大学生进行经常性体育运动,能够促进集体责任感的形成,同时加强集体诚信意识的培养。而作为社会成员中的重要角色,大学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使命,在经常性体育运动中建立起责任感以及诚信度,不仅能够加强体育运动效果,同时也为学生进入社会做了良好的铺垫。

2 大学生体育行为现状

体育运动既是身体活动,同时也是社会活动以及心理活动。因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同时对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体育活动如今呈现着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体现出了当代大学生体育的多元性需求。大部分大学生有着良好的体育意识,并且对体育运动锻炼的积极意义有着正确的认识。而实际上能够坚持体育运动锻炼的大学生却不多,有着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的学生则少之又少。

具体来讲,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也存在着差异性。男生的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人数比例要远高于女生有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的比例,男生有着更高的运动强度以及更长的运动时间。而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别,大三学生通常在运动锻炼的时间上要多于大一以及大四的学生;而在运动的频率上,大二与大三的学生也要高于大一的学生;运动强度上则表现出大二学生高于大三以及大四学生。

3 影响大学生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的因素

3.1 生理因素

人与人在生理特征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影响了大学生的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人的生理结构与特征大部分取决于遗传因素,但同时也受着后天因素的影响。而就现状来看,许多大学生存在着错误的认识,一些学生认为自身身体素质非常好,用不着体育锻炼;一些学生认为身体差需要多休息。这些错误观念都对大学生的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因而高校体育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的生理特征。

3.2 心理因素

除了生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行为也受着心理机制的影响。心理因素的影响具体可以分为心理过程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水平决定着体育运动参与度以及体育价值意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则影响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内容以及项目的选取。大学生的心理因素,例如性格中的意志特征、情感特征等在经常性体育行为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

3.3 环境因素

社会体育环境发展,体育运动的普及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今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网络直播、视频等方式直接了解并掌握社会体育的开展现状。因而这些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相关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活动场地以及器材的缺乏成为了影响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的主要因素。如今随着高校扩招,招生人数的增长使得体育教学场地以及器材缺乏的现状日趋明显。此外,同学以及朋友的体育运动行为对于大学生的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的形成也有着较大影响。周围同学以及朋友的经常性体育运动往往会感染到学生,促使其加强体育锻炼并形成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

3.4 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

高校教育体制与课程设置对大学生的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高校的校园体育氛围是否浓厚,学校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以及宣传工作,学校体育运动竞赛组织的丰富性与合理性等,都影响着学生的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许多高校在进入大三之后便没有了体育课,而多数学生愿意在大三之后继续上体育课,这也体现出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问题。此外,考核评价上,一些学校的体育考核制度也存在着问题,例如项目设置,虽然学生选取自身特长或者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但评价考核中该项目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学生还需要面临着体质测试、理论课等多类考试项目。

4 培养大学生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的策略

要培养大学生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既要加强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强化对体育运动的理性认识,全面了解体育运动,同时也要在体育运动中提升娱乐性、趣味性,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以及爱好,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以及魅力。现提出几点培养大学生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的对策。

4.1 完善场地器材设施建设

场地器材不足是影响高校大学生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的重要因素。因而高校应当重视学生体育运动行为的培养,加大运动场地以及器材设施的建设力度。学校体育场馆应当提升利用率与容纳率,丰富馆内运动项目设计形式内容,使学生享受到更多的体育运动资源;体育场馆的开放应当充分结合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学校运动场馆以及器材设施的维护,加强开发与管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培养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

4.2 优化体育课程结构

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的培养,创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教学结构。在掌握当代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基础之上,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发展趋势的研究,按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体育运动行为差异性;充分结合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改变教材与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内容。例如一些高校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到体育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只有针对学生特征优化体育教学结构模式,才能够促进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提升,从而形成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

4.3 加强技能学习指导

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应当采取针对性的培养方式与途径。同时需要注重对大学生体育技能、技术以及方法上的培训,加强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培训。此外,高校体育教学应当重视以学生职业教育为先导的体育教育创新,通过体育教育为载体,将学生的职业发展作为导向,使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特征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选取合适的项目。不仅能够锻炼身心健康,提升体育运动参与兴趣,同时也能够促进形成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提升综合素质。

4.4 营造良好体育氛围

高校应当打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例如可以积极开展不同层次的体育竞赛,结合比赛来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竞争意识等,促进形成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同时,体育教学当中应当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功能,利用新媒体在大学生当中的影响力,促使学生通过更多的渠道了解到更多的体育信息,打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5 结语

总而言之,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大学生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缺乏的现状,高校应当重视对大学生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的培养,采取针对性的引导与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体育运动意识,促进学生经常性体育运动行为的形成,从而促进学生更为全面的发展。

[1]刘正国.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对其锻炼行为影响的预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1):563-567.

[2]李俊洪.浅谈大学生体育能力之培养[J].科技信息,2011(9):139-140.

[3]丁鼎.浅谈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与树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6):61.

猜你喜欢
经常性体育运动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提高经常性思想工作效益探析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呆呆和朵朵(13)
“过去常常”困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