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武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主要体现在教育发展的主客观环境更为复杂,导致改革举措实施和创新的难度系数加大。作为教育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教育,它如何改革、改革成效怎样将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进度。当前,经过广大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已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改革的过程中引进的国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不一定适应中国的国情,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使得很多较好的改革理念根本就不能付诸于实际,改革实践举步维艰。因此,高校只有把握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和不同阶段发展的特点,转变教育观念,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的国情,逐渐地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不断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入新鲜的“血液”。
素质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落脚点不是放在应试上,而是放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上,相比以往,更加的“人性化”和“多元化”。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必须把握好这两点。高校体育教师应从思想上转变认识,不断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将教学模式由原来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元化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方式;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坚持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内容过多而杂乱无章,又要突显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达到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采取的是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为辅的教学模式,但是高等教育培养的应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的体育教学需达到的效果,不仅是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因此,只有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加深对专业技术的深入认识,最终达到改善学生体质的教学目标。单一的实践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也就不能科学的掌握保证身体健康的方法。
完善的课程体系将会使教学活动的效果事半功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应始终贯穿于高校体育教学中。专业理论课应为“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提供理论支持,户外活动课则是“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实践课。
但是感到忧心的是,很多高校体育教师的认识还很狭隘,没有意识到专业理论课所具有的战略意义,总是认为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就万事大吉,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专业理论课上与不上没什么区别,殊不知理论知识的匮乏将会导致学生失去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能力。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好户外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真正内涵。在高校,户外活动课程一般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比赛、体育宣传等。而隐形课程一般包括校风校纪、道德规范、学生守则、人文环境、活动场所、社会公德等。但是,一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户外活动课程仅实施了1-2项,而隐形课程基本上从未涉及。
当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材都是围绕体育竞技技能的相关内容编写,教学内容十年如一日,没有创新,不与时俱进,根本就很少提及当今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学培养真正需求的内容,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新思想、学科前沿新知识引进不够,不适应中国当前的国情。另外,体育专业课程教材的编排理念明显滞后于新时代体育的发展,未体现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内容单一,趣味性不高,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导致学生课后根本就找不到一套适合自己保持健康、坚持锻炼的方法体系。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确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但在我国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考核一直是以运动项目的技能课+达标(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平时表现作为考核内容。这种评价方式比较片面、相对单一,并存在很多的缺陷,达不到激励的作用,导致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端正认识、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思想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其改革的成败与否。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时,要将全面育人的原则贯穿于始终,并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为出发点,不断地完善体育教学的过程。另外,在转变高校体育教学观念和更新教学思想时,需特别注意体育教学评价观念的转变,科学的评价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既是体育教学改革一个切入点,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在教学改革中,高校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紧紧围绕着体育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不断调整体育课程的内容及框架,使其更加适应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需要。一些高校在实践摸索中,尝试试行选项课余俱乐部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即合符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入社会,他们将服务于社会,也将享受社会提供的服务,而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终生体育观念,确保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健康成长,并通过运动来调节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压力,使其受益终身。科学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是以以强身育人为目标,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构建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学科课程、户外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三位一体,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自学课程三位一体,知识、能力、品德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结构的多元课程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应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目的接轨,并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求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综合性评价。为此,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应围绕着身体健康这个核心为目标,从心理上、生理上、社会性三个方面来评估学生。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考评。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寻求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评价方法;二是制定不同级别的评价方式。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对于学生的体育测评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区分不同情况来评价。既要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要保证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三是考试的形式要多元化。可考虑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高校体育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继续发展。在这一指导下,高校应进一步拓宽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渠道,以确保其教学思想和专业知识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知识面,对自己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水平进行提高,并对自身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以切实提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就能达到目标,而是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只有端正认识,不断拓宽思路,大胆创新,把“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作为改革的主线,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设计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道路,更好的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的向前发展。
[1]佚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热点问题[N].河南日报,2014-4-30(09版).
[2]周新梁.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2014(4):105-106.
[3]郭炳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探究[J].科技资讯,2014(4):167.
[4]马金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4):105-109.
[5]杜江伟.浅析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夷学院学报,2013(10):79-82.
[6]郭林.高校体育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研 [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9)”644-645.
[7]曾石山,李立平,赵小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内江科技,2008(11):67-68.
[8]李立平,曾石山,刘志宏.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8):89-92.
[9]王守文.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5):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