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恒炳 (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东一小学,315336)
对“技术、体能、运用”视角下单元教学计划构建的认识—以八年级《鱼跃前滚翻》一课为例
钟恒炳 (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东一小学,315336)
“技术、体能、运用”视解下单元教学计划的构建,要求以技术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体育运动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已有的运动技能相组合,通过“组合”练习来提高体能和巩固所学技能;引导学生用掌握的运动技术结合体能水平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本课教师设计的《鱼跃前滚翻》教学单元以技术教学为载体,重在发展学生的体能,最后教给学生运用的方法。
整个单元安排为五个课时:第一课时:1.复习前滚翻、远撑前滚翻;2.学习鱼跃前滚翻;3.推小车、立卧撑;第二课时:1.复习鱼跃前滚翻;2.兔跳接鱼跃前滚翻等组合练习;3.俯卧撑、仰卧起坐;第三课时:1.复习连续鱼跃前滚翻;2.助跑摸高后接鱼跃前滚翻、鱼跃前滚翻后接挺身跳等组合练习;3.平板支撑、仰卧举腿;第四课时:1.立卧撑接鱼跃前滚翻;2.鱼跃前滚翻后接挺身跳、燕式平衡等组合练习;3.俯卧撑、蹲跳起、收腹跳、跨步跳;第五课时:1.创设情景,用鱼跃前滚翻越过障碍物;2.前滚翻—鱼跃前滚翻—挺身跳练习等组合练习;3.两头起、全蹲跳、蛙跳(注:执教教师每课时设计的教学内容为主副教材搭配,即一个教学内容为鱼跃前滚翻或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另一教材为体能、素质练习,如推小车、立卧撑等,安排的五个课时以10个课次进行)。
从本内容的单元教学计划看,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是从“教学生技术”的维度出发,让学生掌握完整的鱼跃前滚翻技术动作;第二至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从“发展学生的体能”的维度出发,巩固鱼跃前滚翻动作,发展鱼跃前滚翻所需的各种体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五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是从“运用”的维度出发,对鱼跃前滚翻的技术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体育活动中如何运用鱼跃前滚翻技术。
“技术、体能、运用”视角下构建的单元教学计划与以往“技术教学”为主线构建的单元教学计划相比,最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前者以“技术教学为载体,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能,发掘教材的运用作用”来构建教学单元,在此指导思想指导下构建的教学单元,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组合”设计来构建系统的教学单元,形成以“单元”为呈现主体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对教材进行“组合”设计可以分为:1.对教材进行“叠加式”组合即一个动作做完后重复做前一个动作,如在课上设计的前滚翻后再做一个前滚翻动作等。2.对教材进行“结合式”组合即在学做一个动作的前或后做一个与提高本动作技术水平的练习,如在鱼跃前滚翻练习之前和后做一个兔跳和鸭子步走练习;在“鱼跃”练习前做一个收腹抱膝跳练习,来提高学生“鱼跃”时的蹬摆水平和下肢力量等等。3.对教材进行“拓展式”组合即把一个或几个动作与教材动作进行结合拓展。如在课中设计了原地收腹抱膝跳后接跳过小垫子再接着做鱼跃前滚翻的练习,把“跳”和“跃”的动作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材的“运用”性。4.对教材进行“融合式”组合即完成教材的教学与游戏相融合。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动作的最后,设计了一项“鱼跃”时远撑分值比多的游戏,通过游戏与技术教学的融合巩固技术动作,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5.对教材进行“并行式”组合即选择一项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体能提高和促进教材掌握的动作进行组合。如执教教师选择了俯卧撑练习作为本课的第二教材进行组合。通过发展学生的上肢等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能,促进学生“鱼跃前滚翻动作”的掌握。
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课堂基本要求,对“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下构建单元的课堂教学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研究的另一成果—“明确界定常态体育课的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在课的开始部分进行队列操练能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在课的准备部分或基本部分的第二教材安排4~5分钟的体能练习发展学生的体能;在主教材的教学中以“技术教学”为载体,用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环形复习方法促进学生技术的掌握,通过有效的“组合”技术传授或练习来有效落实“技术、体能、运用”单元构建,用精讲多练的方式提高课的练习密度,注意考虑课堂教学的安全性;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持续3分钟以上的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身体活动、游戏、放松操等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思想。
根据以上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本课分析如下:课的开始部分进行队形操练和趣味性的反口令队列操练来规范、落实课堂教学常规;课的准备部分设计配乐垫上操和原地向上跳的练习,促进了学生体能的发展;课的基本部分以技术教学“鱼跃前滚翻”为载体,通过仿生—兔跳、鸭走、连续翻、向上跳接“鱼跃”,比比谁的得分多等设计;反复的安全提示和有效的练习、复习手段等有效实施了“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下建构单元,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要求和思想;课的最后在配乐拉伸的放松动作练习中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