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
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青岛天价虾事件还未结束,云南泸沽湖景区的豪奢石斛便成功“抢戏”。据悉,云南的豪奢石斛标价达到3千元一把,且存在强制交易。对此泸沽湖景区管理局表示,将会先无条件退款查实后再严肃处理。(10月9日中国新闻网)
平心而论,青岛大虾的风波还未平息,云南的豪奢石斛又出来“兴风作浪”,这一连串的闹剧着实令人恼怒。一来,这说明景区宰客已是普遍存在,旅游市场并非如官方宣传那样规范和公平,消费者的权益实在难以保障。二来,旅游景区的主管部门总是“被动执法”,尽管事后补救十分及时,但事前预防情况却乏善可陈,更无法达到“斩草除根”的效果。凡此种种,不仅令游客不满,更让公众大失所望。
当然,由此我们可以指责有关部门管理措施不得力,方法不对路。但笔者认为,这些都是表象原因。大虾还未落幕,石斛便已登场的根源其实是“向钱看向厚赚”的畸形理念使然。作为市场主体的商家,不满足于现有利润。凭借着景区所赋予的独有优势,光天化日下践踏契约精神。利用游客人生地不熟和“舍财求平安”的心理,不择手段疯狂逐利。以云南的豪奢石斛为例,网络上最贵才3元一克,而泸沽湖景区的报价竟然高出几十倍,这岂不是“向钱看向厚赚”的真实写照吗?更何况,商家不顾消费者意愿,硬是将石斛捣碎成粉,标价3000强买强卖,这难道不是掉进钱眼里爬不出来?虽然景区商铺的稀缺性助推了商品售价,但毫不顾及诚信的“抢钱营销”,却沾满了金钱的铜臭,污浊了景区环境和市场秩序。
事实上,我们在批评商贩唯利是图的同时,还应当看到更深层次的隐忧,那就是管理部门或多或少也存在着“向钱看向厚赚”的影子。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城市的景区管理机构,历来都是“肥缺”。不仅决定着景区建设等大事,也管理着数以千计的摊位和店铺。也正因此,商贩如众星捧月般“供奉”他们。由此推想,其中权力寻租的机会很多。即使不存在明目张胆的贪腐行为,但平时的吃拿卡要想必是无法避免的。或许是基于此,所以无论是青岛的天价虾还是云南的豪奢石斛,纵然民意强烈,但景区管理部门也只是对涉事商户罚款了事。试问,这到底是在给商户改过自新的机会,还是因为“拿了人家的手软”?更值得深思的是,这样“蜻蜓点水”的处罚,是否在向外界传递“宰客行为成本低,商家速来”的信号?如果不进行退市、禁商等处罚,那景区管理部门又怎么证明自己并非涉事商户的保护伞?
总之,豪奢石斛之所以能抢了天价虾的戏,“向钱看向厚赚”的畸形理念固然不可忽略,但景区管理部门为了一己私利,就将职责抛诸脑后,通过“明罚暗保”的方式,助长宰客行为的嚣张气焰,却是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