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瞳
长期以来,我们祖先在长江广袤而连绵的两岸休养生息、艰难创业,把长江流域变成了肥美富庶的鱼米之乡。从宜宾开始,金沙江称为“长江”。沿着长江,走进宜宾,我们是否可以窥探出从“僰道”、“戎州”、“叙州”到宜宾的前世今生的秘密?
奔腾澎湃的金沙江挟雷霆之势,穿过青藏高原,川滇边界的崇山峡谷,几经迂回跌宕直奔川南宜宾,温婉娴淑的岷江清澈蜿蜒,淌过富庶丰饶的成都平原,一路款款来到宜宾。
世界上所有的人类文明发源地都离不开河流,奔腾呼啸了几千万年的长江与古老的黄河一起,共同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共同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长期以来,我们祖先在长江广袤而连绵的两岸休养生息、艰难创业,把长江流域变成了肥美富庶的鱼米之乡。在长江流域,凡是两江汇合的地方总有比较繁华的城市,宜宾就是这万里长江上的一座城。
从宜宾开始,金沙江称为“长江”。关于长江的叫法,在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自古以来,人们对长江有许多叫法。起初,就叫江,后来叫大江。如今的规范叫法是这样的:从源头到楚玛尔河口,叫沱沱河;从楚玛尔河口到玉树的巴塘河口,叫通天河;从巴塘河口到四川的宜宾,叫金沙江;从宜宾直到入海口,叫长江。”
宜宾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有据可查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时,宜宾市境设置了第一个县级行政机构僰道县。作为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宜宾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
沿着万里长江,走进宜宾,我们是否可以窥探出从“僰道”、“戎州”、“叙州”到宜宾的前世今生的秘密?
“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从西周到明朝万历元年长达2500余年的时间里,“僰人”生存、繁衍在中国西南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
金沙江和岷江在宜宾城区的合江门汇流成长江,滚滚长江流出宜宾,继续向东流淌。在宜宾以东有一条河名叫南广河,它是长江的一条支流,如果说长江是人体的主动脉的话,那么,这南广河就是一根小小的毛细血管。涓涓的南广河没有金沙江、岷江那样磅礴的气势,却曾孕育出一个神秘的民族。
南广河的上游是四川省的珙县,在县城以南50多公里有一个名叫麻塘坝的地方,这儿的山并不高,但是悬崖峭壁处处可见。仔细看,在这悬崖峭壁上竟然还悬挂着许多的棺材。这些棺材一般距离地表 10~50米,最高者达100米。有的在峭壁上凿孔2~3个,楔入木桩以支托棺木;有的在岩壁上凿横穴或竖穴,以盛放棺木;还有的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棺木头大尾小,多为整木,用子母扣和榫头固定。
我国古代的南方民族中,百越、干越、僚人、僰人(都掌人)都有悬棺葬的习俗。据《珙县志》载,“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僰人”是先秦时期就在中国西南居住的一个古老民族,又称“山都掌”、“都掌蛮”。从西周到明朝万历元年长达2500余年的时间里,他们生存、繁衍在中国西南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他们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建立了战功,被封为“僰侯”,在今天宜宾一带建立了“僰侯国”。
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僰人被明朝十四万大军剿杀殆尽,消失于历史,但那些高挂的僰人悬棺似乎一直在向人们诉说着他们曾经的兴盛与悲哀。
“僰人悬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境内,珙县、兴文、筠连等县境内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珙县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这个明代以前的古代崖葬墓群,早在1956年就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僰人悬棺”被称为世界之最、巴蜀一绝。
在麻塘坝有一条螃蟹溪从坝中穿流而过,溪岸东西对峙着21座连绵起伏的山崖,悬棺就分布于绝壁上,现存223具,以木桩悬棺为主。在曹营乡海棠村邓家河北岸,山峦重叠,上筑有不少古堡、山寨,悬棺即位于与之对峙的苏麻湾岩壁,现存悬棺42具,其中7具置于天然洞穴和岩墩上。在两处悬棺群的周围还有密如蜂眼的桩孔遗迹和红色彩绘岩画200多幅。岩画内容丰富,有骑射、舞蹈、杂技和各种动物、武器、几何图形等,形象古朴生动。这些岩画或许是部族徽记,或许是为了安慰亡者,在今天看来似乎都反映了行悬棺者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
站在雄峙险峻的山崖下,仰望着峭壁上那残存的棺桩、数不清的桩孔以及具具棺木、幅幅岩画,僰人把自己的历史赋予高岩,突然沉于历史的长河,消逝在故纸堆中,只把这奇特的葬制和众多悲壮感人的民间传说遗留下来,让人们去沉思,去遐想。
僰人这个民族是再也找不到了,可是长江仍然继续向东流,流过第一座县级已建成的长江大桥——江安长江大桥。长江之滨,就在僰人几乎消亡的明朝万历年间,一座精美建筑群在这里建起,并完好保存至今,这就是夕佳山古民居。
据传夕佳山民居初为明末锡姓人家所建,故称“锡家山”。清乾隆时,锡家搬迁,民居卖与黄篆庵。经黄氏后代逐年整修、扩建,到清末形成规模宏大的庄园式住宅。1988年建立民俗博物馆时,改“锡家山”为“夕佳山”。
民居经历了400年来不断的修缮和扩建,保留了宋、明以来民间建筑的风格。整个夕佳山民居古建筑群坐南朝北,布局讲究主次,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四合院落虽相互串联,但等级分明。大门内前厅、后厅、花园,依次位于中轴线上,其东侧为仆人生活区,有作坊、厨房、粮仓、马房、居室等;西侧为主人生活区,有戏台、琴房、书舍、居室等,并辟有“怡园”,内设荷池、假山、小桥,种植名贵花木。其建筑装饰也与东侧迥异,窗棂、板壁上雕刻楼台亭阁、山水人物、花卉瑞草等图案,寓意深厚,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檐前吊柱、雀替、饰惠灯笼和各种纹饰,戏台额壁、石栏杆上雕刻各种戏剧故事。
占地110亩的夕佳山民居被高耸入云的百年老楠木、樟树环抱,园内白鹭飞舞,鸟语花香。在民居西面有一处园中园小景,园中有一株200多年的古黄桷兰、一株参天古榕树与一株高约10米的古棕树相加相抱,树根相连。在庄园四周有近百亩300年前种植的楠木林中,近万只白鹭常年栖息其间。不管时间如何流逝,主人如何变迁,民居的生命力却不曾终止。
在距离夕佳山不远的长宁县,有一处面积120平方公里的竹海。27条峻岭、500多座峰峦间,400余种竹子枝叠根连,葱绿俊秀,浩瀚壮观,形成一幅“云山竹海,天上人间”的水墨画卷。
李安一部《卧虎藏龙》让蜀南竹海被世界所认识,2008中国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副“百龟拜寿”的梦幻画卷让蜀南竹海在世界闻名。从此以后,那里便藏着许多人的“功夫梦”和“仙侠梦”。
竹海南缘仙寓洞东侧一千米的悬岩峭壁中,有一个长1500米、高20米、宽10米左右的古老洞穴,叫做天宝寨。洞的顶部均系岩石构成,大部分是天然山洞,部分是人工凿成的。洞上绝壁凌空,洞下削壁千纫,陡不可攀。内有独具匠心的13道坚固的石寨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有人说,这里是邵道人修仙的地方;也有传说是古代“蛮军”屯兵的山寨;又有传说是1862年清代咸丰年间地方官府为防御石达开太平军入川而建。
天宝寨到底为何修建,我们不得而知。站在洞口眺望,望着崇山峻岭中竹波荡漾,在大自然和时间的长河中,似乎这答案又不再重要。
说起宜宾,少不了要提五粮液。从高速出口进入宜宾的那一刻,呼吸到的第一口空气竟然酒香弥漫。后来又在飞机上听到空姐说:“我们即将降落五粮液机场。”酒都名不虚传。
有人说五粮液撑起了宜宾一半的GDP。正如茅台酒之于茅台镇,普洱茶之于普洱市,五粮液在宜宾的经济版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五粮液十里酒城,是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的一颗明珠。迈入厂区,阵阵酒香混合着花香迎面而来,将人带进一个关于酒的神奇世界。走进五粮液酒文化博览馆,一瓶瓶颇有年代的“五粮液”展示出品牌的变迁,每一滴酒里面都蕴含了关于五粮液和宜宾的历史。
宜宾的酿酒史源远流长。宜宾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聚居此地的各族人民依托世代承传的习俗和经验,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酿制出了各具特色的历史美酒,有史可考的,诸如先秦时期僚人酿制的清酒、秦汉时期僰人酿制的蒟酱酒、三国时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红果酿制的果酒等,都是当时宜宾地区少数民族的杰作。
到了宋代,宜宾姚氏家族私坊酿制,采用大豆、大米、高粱、糯米、荞子五种粮食酿造的“姚子雪曲”成为五粮液的雏形。1368年,宜宾人陈氏继承了姚氏产业,总结出陈氏秘方,时称“杂粮酒”,后由晚清举人杨惠泉将这五种粮食发酵酿制而成的酒改名为“五粮液”。随着时代的发展,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五粮液因其“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落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在中国浓香型酒中独树一帜,从而享誉全球。
五粮液是宜宾的一张名片,也只有宜宾的水土和历史才能沉淀出如此独特的美酒。
似乎所有长江流域的城市都善于酿酒,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独特美酒,属于宜宾的独特美酒就是五粮液。
在长江零公里下游19公里的南岸之滨,有一个宁静的古镇,至今已有1460年建置史,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古街古巷两旁的房屋系木构古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几千年来,长江水从这个小镇边流过,滚滚东去,经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在上海市崇明岛注入东海。1939年,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迁往李庄。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梁思永、劳干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云集李庄,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先后迁回原处。李庄这个千年古镇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
抗战时期,上海的国立同济大学等机构已搬迁五次,仍被日机轰炸威胁,需第六次搬迁到川南一带。当时有些地方已接纳了疏散的人口,拥挤不堪。很多地方自顾不暇,还顾虑外来人口要增加供应的负担,引起物价上涨,影响自己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李庄毅然决然发出电文,热情相邀:“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这16字,掷地有声。一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人迁入这三千人口的江边小镇。
李庄当时敞开胸怀,接纳和支持了文化人,也提升了自己,因此成为全国的文化重镇。当时,国内外邮件纷至沓来,信封上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可准确送到。当时,李庄人完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研究生的学业,都可以足不出庄,这成了李庄教育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李庄接纳的学者,在艰难清苦的生活条件下,抖擞精神,坚持为保卫和发展中华文脉而战,是写出了很多重要的学术著作。李庄月亮田是梁思成当年的故居,门上挂有一副对联:“国难不废研求,六载清苦成巨制;室陋也蕴才情,百年佳话系大师”。当时,李庄无电无公路,缺医少药,林徽因重病在身,贫病交加,典卖衣物,吃尽当光。在陋室油灯下,梁思成夫妇共同奋力完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稿)等一批重要著作,成为日后这一领域中的学术经典。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李庄。
如今的李庄又恢复了平静,一如千年来的模样。偶尔有游客到访,或许会突然忆起那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