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海洋产业关联和海洋产业结构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述,阐明了相关研究的启示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海洋产业关联;海洋产业结构;综述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海洋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并且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国内学者主要就海洋经济理论和海洋产业结构理论成果进行了综述,极少涉及国外研究成果(乔翔,2007;张金珍、张敏新,2010)。
本文针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海洋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评述。
1 海洋产业关联研究
国外关于海洋产业关联的研究不多,更侧重于研究某一具体海洋产业发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Briggs等(1982)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了海洋渔业的发展。Jin等(2003)构建了海岸带经济的投入产出模型,并用1981年至1991年的渔业相关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他们还与Managi等(2005)借助墨西哥湾的相关数据,测度出技术进步对石油开采的影响系数。Herrera(2004)研究了海洋生态旅游与国际贸易、商业捕鱼、商业捕鲸等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Kwaka(2005)借助投入产出分析法探讨了海洋产业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韩国海洋产业存在着前向、后向产业关联以及对生产的拉动效应。
从国内相关研究看,学者们多从产业层面研究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以及海洋产业之间的关联。王海英、栾维新(2002)从生态系统联系、空间依赖性、技术依赖性、开发的强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间的相关性分析。综合运用了灰色关联、结构分析、相关分析、贡献率分析等多种方法,宋薇(2002)对海陆产业子系统间的密切联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于谨凯、曹艳乔(2007)在投入产出分析原理基础上,结合海洋产业关联的特点,建立了海洋产业关联的一般模型、陆域产业与海洋产业关联、海洋三次产业关联的模型。
关于海洋产业之间的关联,国内学者多用统计计量方法测度海洋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叶持跃(1999)建立灰色关联度动态分析模型,并用其对各主要产业间关系展开动态关联分析。许长新等(2002)借助产业关联参数分析海洋产业的关联性, 并就江苏海洋产业关联性展开了实证分析。姜国建等(2006)描述了海洋生物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张燕(2009)构建了海洋产业综合实力、海洋产业结构转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3个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评价沿海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协调度, 研究表明海洋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三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吴明忠(2009)借助海洋经济推动力系数以及海洋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指标, 研究了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韩立民等(2010)以海洋服务业增加值和海洋服务业内部三个行业作为参考序列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中国海洋服务业经济内部的优势产业依次为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张丹(2011)利用灰色模型比较了辽宁省各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之间的关联度,研究表明各海洋产业中对辽宁省海洋总值贡献率最为突出的是海洋渔业和海洋船舶工业。总体上看,海洋产业关联的相关研究较多关注海洋产业间关联模型的构建和关联程度的定量测度,对海洋产业间相互关联和融合的机制分析较少。
2 海洋产业结构研究
2.1 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关于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学者们比较认同海洋产业的演变和发展基本遵循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为主导, 再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动态演变规律(张静等,2006;陈可文,2008)。关于区域海洋经济结构,曹忠祥(2006)揭示了其一般的演进规律:以海洋运输、海洋水产、海盐等传统产业为支柱的起步阶段;逐步转变为以海洋石油、海上矿业、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船舶等海洋第二产业为发展重点的高速发展阶段;以海洋运输、海洋信息、技术服务、滨海及海岛旅游等海洋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高级化阶段, 即海洋经济的“服务化”阶段。
2.2 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则及政策建议
国内学者比较认同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以及综合效益等原则,认为海洋产业结构趋于协调是海洋产业未来优化升级的方向, 应该在协调化的基础上凭借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和加速海洋产业升级(徐质斌等,2003;陈可文,2003;李宜良,2009)。关于海洋产业优化升级应采取的措施,国外学者对此的研究较少。Smith和Lalwani(1999)分析了英国海洋知识产业——海洋培训、研究及教育业的发展及其管理对提升传统海洋产业的影响。Doloreux和Melanc-on(2009)分析了海洋科技行业中创新支持机构的运作协调机制以及其技术及标准化服务在加拿大魁北克沿海地区的商业化及应用。国内学者则比较认同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并加快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和成长、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组建大型海洋产业集团、加强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等政策(陈可文,2003;李宜良等,2009)。此外,关于海洋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海洋服务业的作用,黄蔚艳(2009)从系统功能角度,提出构建由基础性服务系统和管理性服务系统构成的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吕惠明(2011)认为对区域海洋服务业进行定位,选择适当的主导服务业,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原有基础上稳步摸索,综合考虑各项因素。
2.3 海洋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关于影响海洋产业结构的因素,学者们较多利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周洪军等(2005)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影响海洋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找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海洋产业的相关对策。周罡(2006)通过研究发现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海洋环境资源的制约是影响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马洪芹(2007)分析得出金融抑制是影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主要因素,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才是适应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发展模式。姜军(2007)提出产业结构的不同是导致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通过构建熵、产业变动率、海岸线的经济集中度和比较劳动生产率四个指标,把我国沿海的11个省市划分为四类。张耀光等(2010)通过锡尔熵指数、变差系数等定量方法,分析了海岸带利用的结构和海洋经济区域间的差异,研究表明资源条件、区位状况、环境影响、开发历史、发展战略是辽宁省区域海洋经济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
2.4 海洋产业结构的评价指标及预测
关于海洋产业评价的指标及模型,董永虹(2002)以宁波地区为例,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建立了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王永生(2004)提出了我国海洋产业评价的一系列指标,并进行了测算分析。刘洋等(2005)利用长时间序列的数据拟合建立模型,为优化海洋三大产业结构提供了数学模型支持。
关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整体评价,郭越(2004)分析了全国产业与我国海洋产业的异同,以及海洋三次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各部门、各海洋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吴凯等(2006)构建了模拟模型,估算出2005-2020年间我国海洋三次产业的比重和海洋产业的年增长率。赵昕等(2006)通过标准结构方法,测度并评价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状况,结果表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基本处于合理水平。关于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及预测,学者们认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经过了海洋产业恢复发展期、曲折前行期和大发展三个时期(姜旭朝等,2009),并对我国未来的海洋产业结构演变阶段进行了预测(刘明,2010),提出各个阶段海洋产业的发展重点与区域发展模式(张耀光,1995;王海英,1998),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王海英,2002)。
关于省市海洋产业结构的评价,韩增林等(2007)从静态、动态及结构效益等角度对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认为辽宁海洋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调整速度较慢,增长稳定性较全国平均水平偏低, 海洋产业仍处于初级不稳定发展阶段。黄瑞芬等(2008)通过第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霍夫曼系数等指标,分析并比较了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结构,给出了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翟仁祥等(2010)构建了产业结构熵指数、产业结构变动幅度K值等指标,分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和海洋产业部门结构两个层次,定量测度出江苏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方向及效率。学者们还具体分析了辽宁省、环渤海地区、湛江市的海洋产业结构(纪建悦等,2007;王丹等,2010;吴海燕等,2011)。
3 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现有国内外研究分别运用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海洋产业的关联程度、结构演变的规律、特征及影响因素等。但深入分析海洋三次产业各自内部结构变动趋势或具体行业间关联机制和作用的成果较少。此外,目前海洋经济发展已进入“服务化”阶段,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海洋产业关联和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海洋服务业的作用,但对其作用的认识和研究并不深入。究竟海洋第三产业如何融入到海洋第一产业和海洋第二产业中,融入的模式与路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海洋第三产业促进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优化升级的微观机制和影响如何?如何建立产业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并评价其产生的绩效?对于上述问题的深入探讨,将为研究海洋产业关联和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乔翔.我国海洋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J].改革与战略,2007(11):15-19.
[2]张金珍,张敏新.海洋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727-19728,19732.
[3]Herrera, G.E. and P. Hoagland. Commercial Whaling, Tourism, and Boycotts: An Economic Perspective[J]. Marine Policy, 2006, 30(3):261-269.
[4]Jin,D.,Hoagland,P.,Dalton,T. M. Linking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Models for a Marine Ecosystem[J].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6( 3) : 367-385.
[5]Kwaka, S.J., Yoob,S.H., and Chang, J.I. The Role of the Maritime Industry in the Korean National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Marine Policy,2005,29.
[6]Jin,D.,Powell,H. L. K.,Thunberg,E.,Solow,A. R., Talley,W. K. A Model of Fishing Vessel Accident Probability[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02,33 ( 4) : 497-510.
[7]王海英,栾维新.海陆相关分析及其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启示[J].海洋经济,2002(6):28-32.
[8]叶持跃.象山县域海洋经济发展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8):25-29.
[9]许长新,陈浩.海洋产业的关联性研究[J].海洋经济,2002(5):31-34.
[10]姜国建,文艳.世界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 2006(4):45-49.
[11]张燕.海洋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2]吴明忠,晏维龙,黄萍.江苏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1996-2005[J].江苏社会科学,2009(4):222-227.
[13]张丹.基于灰色模型的辽宁省海洋经济关联度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8):705-708.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批准号:13ZK0416)。
作者简介:
马风华(1978-)女,山东青岛人,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服务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