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凡
探索作文教学新路径 构建作文教学新课堂
——从全国首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看中学作文教学
◎程一凡
作文是中学语文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多年来,作文难教,作文难学,作文成就感不大,是很多语文教师头疼的事。在教学中,不少语文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进行了实践,有一定成效,但不够理想。怎样让作文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不少同仁进行了新的探索。2015年4月15日至17日,新作文杂志社和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在苏州举办的全国作文研讨会进行了新的尝试。
这次研讨会聚焦在作文上,主题鲜明,提出了“新思想、新探索、新课堂”的“三新”理念,以前沿思想为引领,以探索为路径,以课堂为抓手,通过专家新视野(专家主题报告)、对话新课堂(新生代名师展示课及主题发言)、聚焦新探索(实验区课堂亮相及经验分享)、名家新思想(名家示范课及主题报告)几个专题,实实在在进行了一次作文探索之旅,为中学作文教学开辟了一种新思路、新视觉、新方向,给我们语文教育者带来了新的思考。
“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的四大能力,“写”是极其重要的能力。作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写”的能力的任务。反观现实的作文教学,令人担忧,从某种程度上说,作文教学已走向畸形发展之路。在应考的现实下,应试作文大行其道,模式化、公式化、概念化成为了一种趋势。虽有改革之士力图扭转这种局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被应试的滚滚涛声所掩盖。不少教师虽有不愿,但势单力薄,被应试作文的滚滚洪流推着前行。教师的拳脚施展不开,学生的思想逐渐僵化,灵性枯萎,个性被压抑。在此不健康的作文教学路上,我们应该清醒,回头看看我们所走的作文之路是不是对了。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顾之川先生,就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我们作文教学的问题所在。在“三新”作文研讨会“专家新视野”板块里,他以《创新与守正:作文教学的主旋律》为题,剖析了目前作文教学功利化、程式化、模式化的弊端,强调了单一的技巧训练大行其道的不良影响,并列举了15种应试作文模式,真正让人警醒,并就当前作文改革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在新的“八股文”盛行的今天,顾老师的观点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让身在其中、陷入其中的语文人猛醒。我们需要语文人整体的清醒、整体的反思、整体的改革。我们在呼唤考试改革的同时,不能等待,应该行动起来,用语文人共同的力量,革除作文的弊端,扭转应试作文泛滥的局面。在明确国家课标作文目标的前提下,敞开我们的心胸,接纳五彩缤纷的作文,宽容个性化的作文,容许作文思维的多元。让学生作文更能贴近自己,贴近年龄,贴近生活,贴近成长,让学生真正能敞开心胸表达真情实感。在自由作文与规范作文的双翼训练中,让我们的作文课堂鲜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翔起来。只有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达成共识,努力践行,我们的作文才能真正向健康之路出发。
中学作文教学怎样定位,可能是很多语文教师曾经或现在思考的问题。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定位,不同的语文教师也有不同的认识。由于定位的多样性或模糊性,使不少语文教师游走在作文教学的边缘,为作文教学带来了难度。
中学作文教学究竟怎样定位,黄厚江老师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在《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和基本策略》报告中认为,中学作文侧重于指令性写作,培养的是公民性写作,从教学目标上看,让大多数学生能写平平常常的好文章,即切题、得体、言之有物。这些主张,比较贴近学生,贴近我们作文教学的实际。目标太大,要求太高,教师不好把握,教学任务往往会落空。中学作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不能好高骛远,而应踏踏实实地立足现实,从公民性写作落脚,以课标要求为基础,构建我们的作文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基本文体的作文能力。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年级层次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分解的教学目标,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写好课标规定的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这个大前提下,允许作文优秀的学生个性发展,更鼓励有写作天赋的学生特长发展,进行特别的指导。但是,更多的学生不是去当作家,不是去创作。因此,立足于学生写作基点,构建不同文体的基本的写作知识,培养他们写作的基本素养,提升他们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是我们应该完成的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作文难以走出瓶颈,不是我们没有思考和探索,语文教师一直行走在作文路上,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正因此,值得进一步思考。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方式,听听作家的声音,看看作家的写作实践,或许会给中学作文教学带来新鲜空气。虽然作家的文学创作不同于中学作文,但他们的素材来源、写作实践、创作过程,会给我们带来启迪。这次研讨会上,山西作协副主席葛水平,站在她创作的角度,用轻松愉悦的故事娓娓道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冲动以及创作实践,强调了她的作品就是来源于生活,来自于生活的感动和感悟,来自于对生活的思考。这一经历告诉了我们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道理,强调了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说明生活的体验就是作文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就是在积累素材,在生活的积累过程中触动心灵,在触动的过程中就可能有作文的冲动。学生每天都在接触生活,只是没有意识到生活之于作文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教师的一个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明白接触生活、思考生活对于作文的重要意义,要强化这种意识,有这样的意识才会让作文变得不再难。
分享一下作家的文学创作经验,反思我们作文教学行走的路径,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探索,拓展了我们作文教学的视野。
作文教学需要在探索中行进,在实践中优化。在这次研讨会上,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写出人物的特点》一课,教学设计是用好现场资源,以老师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进行描写。这种根植于课堂生成、现炒现卖的教学设计,显得新颖。来自深圳的向浩,以《如何写好喻体》为题,为大家献上了一课。该课的设计聚焦目标,采用层次推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从单一的比喻句到多个比喻的层次转换,达成的喻体生动形象,并体现丰富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把握比喻的写法。这样比单一的说法和例子的分析更加有效,凸显了探索的价值。该课在设计中的另一视觉,就是学生在进行描写时(包括学生对老师外貌的描写),老师亲自下水,针对学生的眼睛采用喻体的方式进行层次推进的描写,写作的现场感强。这种现场教学的设计,教师要有胆量,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当然能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这种尝试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
作文难写是不少学生的共同感受,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材料,缺少作文素材。事实上,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材料,都在接触新的事物,只是主动的意识不够,对生活的关注不够,老师在教学中对此的强化也不够。注入生活的活水是作文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地,是学生思考的支撑点。在这次“三新”研讨会上,湖北荆州的刘丽娟老师,在她的《洞烛幽微,感悟生活》作文课上,让学生观察生活动态的画面写作。先让学生独自观察,看看观察到了什么,在初次观察的基础上,老师提醒注意画面的细节,并提醒学生注意画面背后的东西,然后让学生再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任选角度写一个场景,反映生活。刘老师这节课虽然还存在一些遗憾,但借助于这一写作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白,学会在观察中抓好细节、写好细节,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手段,也让学生体会到作文有内容可写的快乐感。这是作文新课堂的一种探索,也是作文教学的进一步拓展。
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堵则“流”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积累材料,可以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可以提升思考的层次。
生活广阔无垠、丰富无比,犹如一座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因这样,更需要学生去关注它,思考它。《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既强调了观察的角度,又强调了观察的目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关注生活,生活就会成为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不断。
作文是思维活动强度大的一项活动,因此,作文课堂中注重学生的生成,及时激活学生的思维很重要。研讨会上,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写出人物的特点》就给我们演绎了生动的一课。黄老师首先让学生观察并写出自己的相貌,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对话,初步概括出自己的特点,在学生说出“幽默”“渊博”“平和”“童心”“可爱”等五个词语后,又要求学生写一段话,通过描写,写出老师的个性特点。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黄老师不断对学生进行追问,并在追问中纠偏,不断地优化文段,在生成中激活思维,在激活后再修改,在不断修改中使描写更加准确、细致、到位。这个教学过程,虽没有预设,全是根据生成情况步步推进,但是学生的观察得到训练,捕捉细节的能力得到提升,运用语言准确描写的能力得到夯实,学生作文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苏州市工业园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刘铁梅执教的《材料的多层立意》一课,让学生针对提供的两则材料,扣住“这也是幸福”这一题目,从不同角度去立意。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立意角度,教师边听边通过屏幕打出来,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这是在生成中推进学生的思维。为了更能把握立意角度,教师又引导学生从独立个体(情感层次、感悟层次)和人物关系(能力层次、品质层次、感悟层次)上去思考,这样使多层立意变成了可能,思考的路径更加明确。在此基础上,刘老师又让学生对前面提出的立意点根据“独立个体”“人物关系”角度进行分类,使学生的立意角度更加清晰。这种在生成中推进,不断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材料的把握,立意的确定,角度的多样,都有一定的实效。
作文教学,不限于教师的讲解,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及时地激活思维,不断在生成中推进,是作文效益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
作文教学的单一训练和枯燥的评讲,是引不起学生兴趣和作文教学低效的一个原因。有的教师只在作文前简单指导后就让学生作文,然后简单地批阅后进行简单的评讲;有的教师连指导都没有,随意出示一个作文题就让学生写。这种单一的作文训练模式和不痛不痒的评讲,难以激起学生作文的写作欲望,学生在应付作文的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提高。要更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写作,就应避免单一的作文教学形式,开辟丰富多样的写作空间,让学生能发挥其潜能,主动写作。
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曹书德,在他的《学生需要怎样的写作能力》报告中,介绍了他们的一些做法。其中的“个体激励,让亮点闪光”很有特点。他们的理念是让每份作品都有一席之地,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作文的存在。他们在作文教学路径的探索中,除了常规作文教学之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相机引导,开辟了新的作文之路,让学生积极参与写作。比如开展诗词展、评论展、手机评议展、科幻小说展、文言作品展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易于接受,写作训练落实了,思维宽度拓展了,思维的厚度也得到了提升,作文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种作文教学,既是一种新理念的体现,也是一种新路径的探索,同时更是作文课堂的一种拓展,较好地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结合了起来。
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思考、探索作文之路,必将丰富作文教学空间,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目前大多数作文教学只是跟随教材安排进行,或者到写作文时临时安排,作文课程简单甚至随意。开放作文的“区域课程”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作文教学的针对性,也能切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是实施作文教学的另一路径。在研讨会上,苏州市工业园区教研室的徐飞老师,在他的《中学作文教学课程化的行与思》的交流中,介绍了他们课程化的理念及践行情况。他们在作文方面进行课程化的几个路径值得我们思考。一是“从随意到自觉:作文教学内容的开发”;二是“从讲义到课堂:打磨普适性作文课”;三是“从课内到课外:‘大作文’教学的实践”;四是“从教练到陪练:教师要练好写作硬功夫”。他们结合区域特点,大胆进行作文教学内容的开发,比如《记叙文写作课时教程》《议论文写作课时教程》《高考写作课时教程》,极大地丰富了写作的内容。同时,教学中注重课外延伸,比如随笔与板报,电影作品推荐与影评。区域课程的开发,不仅是写作框架的建构和知识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操作上进行研究,让教师教有依据,学生学有方法,在体验中提升。教师和学生在这一探索中尝到了课程开发的甜头。
作文课程区域开发是作文课程的一种补位,是可以操作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如果每位教师都能有意识地根据自己区域优势进行课程的开发,并在作文教学的行为中有意识地践行,我们的作文课堂就会有另一番景象。
任何作文教学,若没有学生的亲自体验,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不可能提高的;没有学生写作体验的指导与升格,其训练的收效也是非常低的。因此,重视学生的写作体验过程,把好体验升格关,是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重要环节。黄厚江老师认为,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作用于写作过程,没有对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这点到了问题的实质。
纵观作文课堂,我们练的次数并不少,写的作文也很多,但就是学生作文能力没有多大的长进。认真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的是训练的数量,忽略的是每次练的质量,换一句话说,就是没有在学生体验过程中进行扎实的指导。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采用的是将学生作文收上来进行不痛不痒的批改,然后进行简单的评讲,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关注不够,对学生写作中可能的升格处指导不力。我们要在反思中看到作文教学低效的原因,转换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重视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看到怎样让不好的作文写得好的,把较好的作文变得更好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指导,让学生看到作文升格的变化,经历这一过程,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收获,也才会有更多的自信。黄厚江老师的作文课,其有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非常重视写作过程的体验以及在体验过程中的及时且耐心的指导,在体验指导中不断优化。他的作文课,细细琢磨,反复思考,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作文教学具有丰富性,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思考和教学路径,不同的区域也具有独特的教学个性。教师个人的思考和实践探索,也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毕竟有限。在作文教学中,加大对话的范围,拓展交流空间,分享更多人的智慧,是提升我们作文的教学智慧,进而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多层面、多范围的交流,会丰富我们的作文思想,开辟我们作文教学的新视野,拓宽探索作文教学的实施思路,优化我们作文教学的路径,为构建作文新课堂打开了更多的大门和视窗。这次“三新”作文研讨会亮点之一,就是开辟了“对话新课堂”这一个版块,即“三新”作文教学自由论坛。在每个人8分钟的交流里,七位不同地区的教师登台交流,聚焦核心点,就他们在作文教学中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探索、积累的经验进行了交流,进行了互动碰撞。观点交锋,视野开阔,做法独特,精彩不断,让教师有了多层面、多角度、多范围的收获。更有价值的是让参会教师在倾听中分享,在分享中思考,在思考中内化,在内化中酝酿作文教学的实践思路。这就是作文研讨带来的直接收获,也是作文自由论坛带来的实效价值。
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多加强校内的同行交流,适时进行校与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对话交流,新的思想就会丰富我们的教学实践,新的探索就会少走弯路,新的课堂就会多样,积累的经验就会更加丰富,作文教学的实效就会更强。
作文教学新课堂的探索无疑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从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角度看,从探索的角度考虑,从新课堂的构建看,我们还应加强反思。下面谈几点思考。
1. 要强化环节目标的达成意识。
作文课堂教学的无效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教师教学时的环节目标达成意识不够。课堂上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过程的完整和形式。有的教师认为我把这个过程做了,也有一定的路径,对得起自己,掌握没掌握就是学生的事了,这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话。有过程,有形式,有一定路径,不等于有效。一堂作文课有没有效,其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看学生在训练目标上真正达成没有,作文层次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没有一定提升。而要做到这一点,作文教学环节目标的达成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每一个环节都是指向训练目标的。
2.课堂教学容量要适当做减法。
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体现除了选择正确的路径外,更重要的是有适合一堂课的容量。一堂作文课,既有写作方法的融入,还有具体的体验以及在体验基础上的完善、优化,如果容量过大,内容过多,即使聚焦一个训练点,整个过程可能就在赶时间,拉进度,牵着学生快速往前赶,作文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容量太大,每个环节都会走得匆忙,每个环节的目标就难以达成,每个环节的落空,就会影响到一节课整体目标的达成。
3.优化交流路径,提高教学的实效。
作文课堂,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怎样交流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质量。不是有了交流就有效,更不是所有的交流都有效。这就涉及到交流的方式优化。交流是学生思考结果的呈现,是过程中生成思考的碰撞,是思维的拓展,也是思维的纠偏,更是正向的引导。
作文教学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富有现代感的话题。黄厚江老师说,作文教学是一个千古难题。顾之川老师说,语文课改永远在路上,作文自然在其中。这些观点都说明了作文教学的难度。正因为有难度,才有探讨的价值。只要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认真反思作文教学现状,用新的思想来探索作文教学的路径,构建作文新课堂,无论这条探索之路走多远,只要我们在路上,价值是无可否认的。
(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