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人才培养亟待“下基层”

2015-12-03 06:54吴群芳北京明明德人才发展中心发起人
中华环境 2015年7期
关键词:下基层中层参与者

吴群芳 北京明明德人才发展中心发起人

公益人才培养亟待“下基层”

吴群芳 北京明明德人才发展中心发起人

最近,我加入了北京一家支持性社团,这家社团称有100多名机构会员。虽然参加该社团活动并不多,仅从有限的会议看出,社团活动质量和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今年春节前,一位广东地区新成立公益组织的项目负责人在QQ上咨询,探讨他们机构应该做什么,公益项目从哪里做起。该负责人士告诉我,她是机构的唯一全职员工,当我问她机构的定位、有什么打算时,基本是一问三不知。“公益人才培养”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虽然常谈,但仍得不到解决,这是目前我国公益事业最大的短板,如果不及时修补,公益事业要深化、要飞跃是很难的。

当然,在目前大环境下,公益人才培养实在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的,更不是三年五载能够解决的。从个人经验、微观层面上讲,我认为,公益人才培养急需“下基层”。这里的“下基层”主要指:

要大力加强中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的培养;

要贴近机构和个人的需求,注重实用性;

要从北京、上海“下”到二线以下的城市和农村。

火车跑得快、动力分散带

2014年9月第三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展示交流会上,南都基金会等8家机构联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发布了《2014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人才培养计划覆盖近三成从业者,获广泛认可。在受访者中,29.4%曾参与过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其中,高层管理者占38.8%,中层管理者占29.9%,普通员工占17.4%。

4月份,公益慈善论坛发表了一篇题为“国内公益慈善人才培养项目/机构大盘点”的文章,显示有34个人才培养计划/机构中,半数以上定位在公益领袖及高端专业人才(公益慈善管理硕士、博士)的培养,鲜有关注普通员工能力培养的。这个调查印证了我的忧虑:现有的公益人才培养项目/机构,精力都集中在中高层管理人员上,严重忽视了基层员工。

应该说公益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是全方位的,当然也包括公益领袖的培养。然而,一个行业、一个机构要发展,单一强调高端人才的培养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是会出问题的。以前我们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但高铁时代这句话已经不适用了,动车、高铁之所以比传统的火车快,主要原因是动力装置分布到了列车的不同位置,而不是集中在车头。公益行业、公益组织的发展同样如此,高管能力再强,如果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不能担起他们份内的职责,机构的战略、计划就无法落实到行动,无法转化为成果,机构也就无法可持续发展

据我了解,不少高管面临这样的局面:有强烈的“孤独感”,感觉与团队“距离太大”(眼界、理念、能力)、“带不动”;分配给不同岗位员工的工作,常常有不能按时保证质量完成的,最后都得由一把手“兜底”,于是高管“顺理成章”地成为机构最忙最累的人;面对突发事件,高管还要充当“消防队员”的角色(《报告》中显示:35.5%的高管认为工作强度非常大)。长此以往,员工没有成就感、能力得不到提升,高管也会出现职业枯竭现象,对机构目标的达成、团队效率和氛围、队伍的稳定性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其中,当然不能排除高管自身的能力问题,然而中层管理者、基层员工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也是重要的原因。

中层管理者是机构的中流砥柱,他们是机构战略的执行者、战术的制定者,是高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桥梁,他们负责本部门目标的实现、团队的建设和员工能力的培养。基层员工在组织中是执行者的角色,主要体现在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上。一个机构要完成目标和使命,需要依靠每一位员工尽职尽责、团结协作。所以,中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的能力培养,与高管一样重要,必须让中层管理者和一线员工能干在前头。

考量需求,注重实用

调查显示:83.1%的公益组织为员工提供或购买过提升岗位技能的培训,49.7%的培训是其他机构提供的无偿培训。如此高比例的免费培训,在减轻公益行业人才培养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弊端:

一是,存在参与者“被培训”的现象。

因为是免费培训,参与机构和个人不必掏腰包,于是导致参与者“蜂拥而上”。常常是机构管理者认为本机构有培训需求,于是指派一名或几名员工报名参加培训,但员工往往认识不到培训对于机构和个人的重要性,感觉自己“被培训”,具体体现在:参与者消极被动、投入程度低,培训对于该参与者个人成为变相“休闲”,参与者本人及所在机构收获了了,影响培训整体氛围,更主要的是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二是,部分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由于不同机构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的业务活动分属不同的领域,其人才培训需求差别很大;即使同一家机构,不同岗位员工的现状和培训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开展一期人才培养活动,主办方前期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多,也非常重要,包括:确定(或筛选)培训机构及对象、人数规模,了解培训对象(机构的和个人的)需求,选择高质量的培训师资,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与培训师反复研讨培训主题、内容和形式等等。只有主办机构真正以参与者的需求为中心,前期准备做细做到位,才能保证培训目标和效果的达成。

因为种种原因,公益行业开展的人才培养活动难免差强人意,比如:该筛选参训人员的没筛选,该了解培训需求的没了解,少部分培训的内容“假大空”,或者只是为了完成项目“任务”而应付,更有甚者找来的培训师既无专业经验又无培训能力……做人才培养的机构如此表现,真不知他们该如何向资助方和参与者交代!

关于人才培养的内容,根据《报告》:筹资、公关传播、人力资源岗位表现与管理者需求的差距居前三位,第四、五位分别是行政和志愿者管理。也就是说,筹资、公关传播、人力资源这三个发展性岗位技能的提升是社会组织普遍的、紧迫的需求。

正如前面所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机构,其人才培养需求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初创阶段的机构,项目管理能力、志愿者管理能力关系到项目实施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相对成熟的机构,筹资、项目管理的能力应该有了一定的成长,这时候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就显得很重要,因为它将决定机构人才梯队的建设能否促进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对于专业知识之外的通用管理培训,可以借鉴企业的经典培训课程体系,例如: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管理能力训练计划(MTP,Management Training Plan)等。当然,理论和方法要与公益行业的实践相结合。

培养资源急需“上山下乡”

目前,国内公益人才培养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人才培养机构、师资、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这两个一线城市。二线以下城市、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甚至像广东、江浙、“珠三角”这类经济发达但公益事业刚刚起步的地区,人才培养资源普遍很匮乏,影响当地公益事业的发展。据我所知,有些地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发不出去,原因是公益组织开展服务的能力太弱。

这一现象也提醒关注公益行业人才培养的机构和有识之士,应该把更多的资金、人力投入到北京、上海以外的更广阔的地区,包括鼓励和扶持这些地区成立本土人才培养机构,支持北京、上海的人才培养机构成立分支机构,在当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项目和活动。

猜你喜欢
下基层中层参与者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万名文艺家下基层”走进弋阳
健全党建引领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北纬30°中层顶区域钠与铁原子层的结构和年际变化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送文艺下基层演出
双麦克斯韦分布下极区中层尘埃粒子带电研究
基于代理的多方公平交换签名方案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企业中层管理团队在运营中的困境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