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奕捷 徐 莹
中国留学生国际交流调查
杨奕捷 徐 莹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随着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交流与公共外交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本文以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组成的实证研究为主,旨在研究以中国留学生为主体的国际交流的现有方式、作用及不足。
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间选择出国留学人员的数量在逐年递增。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5.98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6.48万人,2014年度与2013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出国留学人数增长了11.09%;留学回国人数增长了3.20%。截至2014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70.88万人,其中108.89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
这些出国留学人员对于我国国际交流的重要性体现在两点:一是其在国外时举止行为代表中国国家形象,通过直接与留学国民众交流,传播中国文化价值。 二是留学回国人员成为我国国家建设的珍贵人才和骨干,对留学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有较深刻认识,有跨文化交流的经验优势,回国后可以成为我国外交的中坚力量。
笔者之一有幸于2014年9月到2015年1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进行了一学期的交换,这期间以一个中国留学生的身份全方位地参与观察了留学生国际交流。同时,为了全面、多样地进行研究,我们针对2009年到2014年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留学的各种层次各种类别的出国留学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09份。另外,我们还对在外留学期间认识的外国民众及目前仍在国外留学的人员进行了访谈。这些研究结果使本文有如下的初步结论。
由于成本问题、缺乏引导和意识,目前中国留学生对外交流传播的主要渠道是人际接触,利用媒体等工具间接传播较少。而在这些现有形式中主要分为统一组织领导的外交和留学生自发的交流。
有组织的国际交流活动
海外留学生的统一组织一般为驻外使馆管理下的当地学联、校友会等。如全法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纽约学联、渥太华的清华大学校友会等。这些组织常年举办各类活动,丰富留学生生活的同时也邀请外国民众参与,有组织地传播中国文化。
调查问卷中,88.99%的留学生表示所在地留学生组织统一开展过传播中国文化的活动,其中69.07%的学生参与过这些活动。问卷对不同类型活动举办频率也进行了调查,具体结果如下。
无特定组织的自发式交流
除了统一组织,问卷中80.73%的学生表示曾自发和外国友人交流过中国文化、国情和国策。这些交流形式以面对面交流为主,通过上课、社团活动、派对、打工等日常生活的方式,留学生得以与当地或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民众进行交流。
除此之外,留学生还自发组织举办各类有关中国的国际交流活动。以我们亲身经历为例,我们在布鲁塞尔期间,数次举办“火锅之夜”,召集了来自十多个国家的青年人,以中国为主题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讲解国内政治政策。
在我们的参与式观察和访谈中发现,这种多元形式的交流参与人数最多,频率最高,受众最广,有效性最强。
调查问卷对交流中涉及中国国家形象的话题进行了统计,具体数据如下。结果表明外国民众对于中国文化民俗、国情民生、经济政治的关注度是最高的。中国五千年的厚重文明和崛起的大国形象注定在以后会为中国带来更多的国际关注。我们同时对评价内容的正负进行了调查,正面评价大概占69%,这表明目前国际上对于中国的评价仍是毁誉参半,我们急切需要通过国际交流等形式提高我国国际形象和评价,提高国际认同度和美誉度。
澄清信息,传播知识,塑造价值
留学生国际交流的第一大作用即消弭误解和偏见,传播中国知识文化,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在我们的参与式观察和访谈中发现,澄清信息存在很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如问及一位英国友人关于钓鱼岛问题看法时,他说:我们只知道SENKAKU这个名字,连它的中文名字都不知道。日本在这边宣传的更广,于是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个岛屿是属于日本的。留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恰好可以纠正这些错误,做好最基础的一环。
在传播知识方面,中国留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传播有关中国的正面的积极的知识和文化。关于中国政治政策、国情民生、汉语、文化民俗的正确知识有利于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塑造价值方面,我们用对外国民众的访谈来衡量其有效性。我们问了三个问题:你在和中国留学生接触后是否觉得和中国更加接近了呢?对于中国的印象是否有所改变?未来10年有来中国旅游、学习或者工作的打算吗?80%的受访者都认为通过与留学生的接触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感觉更加接近,中国的形象也有所提升,有来中国旅游的打算。
中国国家形象的名片,中国青年的代言人
中国留学生在外留学期间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表符号,也是中国国内青年的代言人。在我们的访谈中,大多数外国民众都提到了“友好”“刻苦”“善良”等对于中国留学生形象的正面看法。中国留学生以其优良的教育背景和素质代表着中国民众和中国青年。随着中国留学生数量的增多,分布地区的扩散,中国新一代青年的国际形象正通过这一特殊群体建立起来。
跨文化交流障碍,文化休克现象
普遍认为,跨文化交流存在语言能力、法律规范、风俗习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不同带来的沟通障碍,中国留学生与外国民众交流普遍存在这些障碍。然而不同于一般跨文化交流的是,留学生身处特殊的时期和地理位置,存在一个适应新环境的困难时期,这就导致“文化休克”现象的产生。
我们访谈时有中国学生表示,西方生活方式不同,一开始由于还未融入集体会感到心理上的烦躁和孤独感,这种消极的心理失落和失衡会造成交流的障碍。
中国学生易“抱团”,与外国民众形成隔阂
在我们的参与式观察和访谈中发现,中国留学生在外留学期间很容易形成“小团体”,交际圈局限在中国学生中,除了上课等必须义务,很少与外国民众交流。
我们对于外国民众的访谈中一个问题是:用三个词形容你认识的中国学生。得到的答案有“害羞”“刻苦”“友善”“不善于交际”“有他们自己的交际圈”。可以说,这种中国学生自己的交际圈对克服乡愁、帮助融入新环境是有很大帮助,但也必须看到,这种全中式的交际圈为中国留学生营造了一个“唐人街”,阻碍了他们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与外国民众顺利的交流。
国际交流知识和责任意识不足
调查问卷中关于是否了解“熊猫外交”“公众外交”“文化外交”“软实力”“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等词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仍然有12.84%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这些词汇,非常了解的只有15.6%的学生,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国际交流一知半解,不利于其有效地展开外交。
问卷还对留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非常同意自己代表中国国家形象,肩负使命的人数几乎不到40%,而不同意者大概占了5%。对于自身责任意识的匮乏使得国际交流主动性不强,影响力不足。
政府引导力度有待提升
目前中国留学生国际交流政府引导力度不足,留学生外交未写进议程,未形成系统化。学联组织的外交活动也存在资金不足、针对性不强等多种问题。中国驻外使馆目前只管理登记公派出国学生,对自费学生管理力度不够,且对留学生国际交流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目前统一管理的部门主要为国家留学基金委,负责公派出国项目,然而2014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5.98万人,其中国家公派2.13万人,单位公派1.55万人,自费留学有42.30万人。中国留学生国际交流最多的自费留学人员却缺乏统一的管理。
杨奕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学生。
徐 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