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赵景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严三实”要求后,全党上下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贯彻。“三严三实”作为党员干部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已经成为党作风建设的新标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三严三实”内化于心,成为我们一生“为民、务实、清廉”的行动指南。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是总书记最早、也是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三严三实”的思想。
“三严三实”是指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虽然只有16个字,但却简洁凝练、内涵丰富、指向明确,反映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体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内在自律和外在约束的有机统一,抓住了党员干部做人从政的根本,明确了干事创业的准则,划定了为官律己的红线,为干部加强修养、改进作风、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严以修身,严在理想信念。做官先做人,做人必修身,修身做人就是要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严以修身关键是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只有坚定信念,才能做到“石可破不可夺坚,丹可磨不可夺赤”。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铭记党的宗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丢掉共产党人的灵魂。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政治定力,理想信念这个“主心骨”什么时候都不能动摇,让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内化于心,真正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严以用权,严在规范规矩。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正确的权力观,就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必须认清手中权利的性质和来源。权利的基本属性是“公”,即一切权利都来自于公众。怎样摆布“公”与“私”的关系,是评判一个领导干部权利行使的正确与否的关键。党的领导干部,不论地位多高,手中的权利归根到底都是人民赋予的。越是职位高、权力大,越要牢记权力的本质。只有出于公心,秉公用权,全心全意为群众办事,才能保证权力行使的正确方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电视剧《刘罗锅》主题歌唱到“人世间有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你这个人心里干净不干净、做事公道不公道,老百姓自有公论。领导干部只有干干净净用权、公公道道做事,人们才会发自内心地拥护你。所以,领导干部必须要懂规矩、守底线,不为私利所困,不为私情所惑,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严以律己,严在慎欲慎行。人生道路很长,但关键时刻往往就是几步,放松自律,一时糊涂,就会铸成大错。自己管得住自己,常思“严”之益,常念“纵”之害,才能防止精神沦陷。权利作为一种特殊的影响力,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用来为人民做好事、谋福利,也可以用来为个人或少数人谋取私利。既可以使人的生命更有价值,也可以断送人的政治生命。如果把权利当做私利工具,独断专行,那就背离了权利“公”的根本属性,迟早会栽跟头。作为领导干部,时刻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心里要时刻要涌动着为人民服务的渴望和激情,珍惜并且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利,实实在在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用有限的生命诠释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
谋事要实,实在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路线。谋事要实的根本是从实际出发,与群众利益高度契合。自古至今,“实言实行实心,无不孚人之理”。作为领导干部,只有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李克强同志说“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唯一标准”,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想问题、办事情,首先要在思想深处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要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谨科学决策,按客观规律办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绝不能凭一时心血来潮搞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
创业要实,实在干事作风。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创业要实,要义是真抓实干、敢于担当。邓小平同志讲过,马克思主义千言万语就是一个“干”字。如果只说不做,光谈认识不见行动,那是“空道理”;如果说得好做得差,认识了问题不好好解决,那是“假道理”;只有即知即改、见诸行动,那才是“硬道理”。党员干部想干事、肯干事、多干事、干实事,是义务,是本职,是最起码的要求。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求真的精神、务实的态度、科学的理念、民主的作风。同时还要有五湖四海、甘为人梯的博大胸怀,时时要以大局为重,待人要宽、待己要严,少说空话,多办实事,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有一篇短文,《最高的情商,就是满怀感恩去工作》,一看题目就充满了正能量。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一定要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干一行爱一行,不为物欲所动,不为名利所累,以饱满的热情干好本职工作。
做人要实,实在道德品行。老实做人、做老实人,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是领导干部“官德”的外在表现。周恩来同志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的历史的考验。” 最近看到个短文《先做人,后做事》,说一个人先学会把人做好了,做事也就简单了。诚实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表里如一胸襟广,心底无私天地宽。常言道“无欲则刚,有容乃大”,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忠诚老实、言行一致。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对同志讲真话、讲实话、讲掏心窝子的话,而且言必行、行必果,以行动验证表态、用实践兑现承诺。
“三严”和“三实”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密切相联、相互促进的。“三严”是内在要求,指向是主观世界的改造,有了“三严”,“三实”就有了基础。只有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从信念和价值观上打造了“金刚不坏之身”,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经得起各种各样的冲击和诱惑,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三实”是行为取向,指向是客观世界的改造,有了“三实”,“三严”的实际价值才得以体现。只有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在工作中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才会赢得大家的肯定。
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中华民族道德思想和治国理政的传统理念一脉相承。“三严三实”中严以修身居首位。儒家《礼记•大学》中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排在首位,足见其重要性。《论语》中有云:“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做官先做人,严以修身是一个人立世之本,是成德成业之基。修身首先要在“严”字上下功夫,只有严字当头,修身才能抓得紧,才会有成效。
心存敬畏,不心存侥幸。严以修身要严谨、严实,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人前人后、内里外表一个样。越是无人监督越要坚定严以修身的念头,不自开绿灯,不下不为例,慎独、慎隐,守住高洁,净化灵魂。“不畏人知畏己知”,越是无人知晓越要秉持严以修身的毅力,以良心自责,以党员道德标准自律,以公仆纪律自警,不留缝隙,不打折扣,言有规,行有矩,始终持正保洁。不因“没关系”而原谅,不因“无所谓”而放任,一言一行严自束,一点一滴树高尚。
严以修身要严整、严正,不是心血来潮热乎一阵子,而是一个生命不息、修炼不止的过程,贵在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需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慢功夫,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全身心投入。陈毅一生光明磊落,时刻自省自励,“中夜常自省,悔愧难自文。还是鼓勇气,改正再前行。”他以诗言志,令人敬仰。彭德怀也曾说“检身若不及”,既有紧迫感,也有忧患意识。他要求自己不论怎样忙,每月总要抽出半天时间,把自己做过的事情检查一遍,看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以便减少错误或不犯错误。做人要懂得检点,这就是修养。古人云:“喜来时一点检,怒来时一点检,怠惰时一点检,放肆时一点检。”时时不忘“一点检”,如影随形成习惯,久久为功,成为品德高尚之人。
严以修身要严厉、严慎,还要全天候修身不放松,不留空白。刘少奇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说过,在思想上、言行上严格要求自己,最好连小节也注意到。做到这一点,管好8小时以外很关键。“一处弛则百处懈”,歇歇气,放松身心,香风毒雾就会乘隙钻空子,阴霾灰尘就会扑面染身,精神家园就会芜杂丛生。在8小时以外的空白里不空虚,不忘身份,不忘使命,不忘责任,抓紧时间充电,充实自己,定能有所成就。
领导干部修身做人,就是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觉悟、更高的境界,加强党性锻炼和自身修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展现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为广大干部群众作好表率、当好标杆。
1、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领导干部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主心骨,作为修身立业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思维,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学深、学透,不断坚定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真正做到忠于党、忠于人民。
2、提高道德修养。
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基础。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古人讲:“人可以一生不仕,但不可一日无德”说的就是修身立德对为人为官的基础作用。怎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一是要以学修德。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与他担任职务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更不会随着职务的提升而自然上升。怎样做到学以修德?我想最起码要做到两点: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多看看书,实实在在地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厚重一些。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多听一听别人怎么说。记得有人问崔永元口才为什么这么好,崔永元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其实我的嘴很笨,只是耳朵还可以,因为听的好,所以说的才好。他进一步解释说:“听人说话能听到画龙点睛,此一境界;听人说话能听入木三分,又一境界;听人说话能听到刻苦铭心,是最高境界。”崔永元用三个成语,说明了倾听的三种境界。生活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重说轻听,很容易掉进自己挖的陷阱里,致使沟通效果大打折扣。其实,越是善于倾听的人,越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他人的关系也越融洽。领导干部更要多听群众的声音,这既是对群众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接“地气”的工作方法。现在有的人走上领导岗位后,就自我感觉良好,以为各方面都比别人强,听不进别人的话,这就很容易犯错误。我们一定要有虚心的态度,向书本学、向群众学,用知识净化灵魂、陶冶情操,不断提升道德境界。二是要以行修德。道德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要见之于实践。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总是听其言、观其行的,只有把共产党人的道德要求“体诸身、见诸行”,经受苦与乐、荣与辱、公与私、权与法等各方面的考验,才能不断锤炼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民国时期,上海有个书局叫“开明书局”,书局的厅堂里有副对联:“堂堂开明人,俯仰两无愧。”一个人为人处世,如果能做到“俯仰两无愧”,那就真不愧为一个“开明”的人。胡风说过:“待人要做到合情合理。” 对上做到合情易,做到合理难;对下做到合情难,做到合理易。若能做到对上合理,对下合情,那便是“俯仰两无愧”。有一本书《和鲁迅先生相处的日子》,作者是曾和鲁迅同住一院的俞芳。书中回忆鲁迅“他出门有时坐人力车,车费总是多给一些,所以人力车工人喜欢拉他上班…”大家都知道鲁迅金刚怒目的一面,那可谓是对“上”敢于横眉冷对,而对底层劳动群众,他又是如此体贴,也算是做到“俯仰两无愧”了。党员干部一定要有亲民、爱民情节,要经常深入群众、关心群众,注重在艰苦环境、危难时刻磨练意志,砥砺品质,在直面矛盾、破解难题中培养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增强为民意识、升华爱民情怀,真正当好人民公仆。三是要以律修德。一方面,组织上对干部要从严要求,加强他律,坚决纠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严以律己,把组织的要求和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党员干部要始终以党性原则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珍重自己的人格,珍爱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形象。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不仅在公众场合、有人监督的时候,而且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都能严以律己,防止萌发错误的意识、不正当的欲望和不健康的心理。尤其是掌有权力的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坚守廉洁自律,以德服人、以能立业。
3、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领导干部修身正德要保持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真善美的心灵。要有“四心”,即:一要有诚实心,人生之要是诚以修身,信以立命。人与人之间要谦虚诚实,坦荡待人。最好的修养,就是让跟你相处的人感到舒服;二要有宽容心,“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人生最大的修养,是要有一个包容的心,包容怨己之人,宽容难平之事。包容不是忍让,更不是懦弱,而是察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包容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在包容的背后,蕴含的是爱心和坚强,它是一个干部是否成熟的表现。有包容才有让步,而让步恰恰体现一个人的胸怀和自信。历史上有封家书,写到“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方”。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懂得让步的人,才是最可交、可敬、可爱的人。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不要为别人不能成为你所希望的人而愤怒,因为你自己也不能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个人; 三要有善良心,心存善良,乐于助人,以他人之乐为乐,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对人敞开开心扉,就会光明磊落,心中就常有轻松之感。有个微信《百般算计,不如有一颗善良的心》,描述一个风水先生讨水喝引发的故事。它让人们明白一个道理:比风水更大的是一个人的善心。单纯的人总会有福报,一个积德修行的人不言自明;四要有感恩心,做人一定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受人之恩要报答。有个帖子说“做人不一定要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一首佛歌《感恩》唱到,感恩父母给我生命、感恩自然给我生活,甚至还“感恩伤害过我的人,让我学会了坚强”,每当听完这首歌,总觉得内心变得那么豁达和敞亮。现实生活中,常有人说生活很累,那是因为你放不下的东西太多。如果我们能做到“每晚临睡前,要原谅所有的人”,你会感觉轻松许多。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虽然很复杂,但我们要学会简单地生活。生活快乐不快乐,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拥有一颗阳光灿烂的心。
领导干部要培育健康的生活情趣。健康的业余生活,有利于身心愉悦、陶冶情操,使人生多彩。我们的健康的业余爱好多了,生活充实了,精气神也就足了。培育健康的生活情趣,还要注重小节、约束小节。小节不仅是道德品质和本性修养的一种反映,更是折射党风政风的一面镜子。作为领导干部必须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到躬身践行,不断升华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