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取得缅甸战场的全面胜利,但很多将士埋骨异乡。七十多年之后,由民间机构启动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前往缅甸收殓遗骸。
11月5日,已找到的347具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经由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回归祖国。
10月28日上午,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归国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负责人孙春龙在会上介绍,11月5日,347具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遗骸经由云南腾冲猴桥口岸回国。
孙春龙介绍,经过四年多的筹备与考察,他们于2015年4月10日正式启动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一期发掘地点为中国远征军新一期缅甸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至8月31日,共计收殓遗骸347具。
密支那战役发生于1944年5月17日至8月3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军队在海外最大的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胜利。中国驻印军共投入第十四、三十和五十师三个师,协同美军一起对日作战。战斗中,中国驻印军第三十师(隶属新一军)阵亡1044人、负伤2256人、失踪51人。
战役结束后,攻打密支那的三个师,分别在密支那修建了三个墓地。来自湖南的士兵刘龙成了新一军墓地的看护人,当时还被委任为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管理所主任。如今,刘龙已去世二十多年。经刘龙的儿子刘秋达确认,位于密支那达贡区的住户诺岛家以及第六中学所在地,就是当年新一军墓地原址。
密支那华侨艾元昌称,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他亲眼看到密支那的远征军墓地全部被毁。达贡区居民诺岛称,他们于上世纪70年代搬迁到这里,当时这里还能看到很多土堆,在建房子时,挖出了很多骨骸以及子弹、水壶等。
在美国斯坦福的胡弗研究所,有关于该墓地的档案资料记录,该墓地坟墓数量为895个。
1995年,滞留缅甸密支那中国远征军老兵李锡全、杨子臣、杨建达等人联名向缅甸政府提出申请,重建远征军烈士墓。
201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军区西南军事文学主编裘山山提出了收敛在缅甸阵亡将士遗骨回国安葬的建议,得到民政部答复。
2013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刘晓提交提案—建议保护境外中国远征军烈士墓地,尽快推动进行缅甸境内中国远征军墓葬的全面考察、恢复重建和保护工作。2013年7月12日,中宣部在回复刘晓的文件中指出“对于入缅抗日远征军阵亡将士的纪念设施的修缮保护工作,也纳入境外烈士纪念设施的集体保护规划”。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人类骨骼学专家陈靓是遗骸发掘小组负责人。陈靓介绍,由于气温、降雨等环境因素加之人为破坏,此次发掘的远征军遗骸保存状况欠佳,可以具体鉴定出年龄段的个体有204具。
“死亡年龄集中在20到25岁的青年段。”陈靓介绍。
在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帽徽、子弹、手雷,以及钢笔、戒指、相框等。还发现了一个保存较好的胸章,上面写着:陆军新编第三十师步兵九十团第二营六连列兵陈海坤。
此外,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圳承启生物有限公司参与了遗骸的DNA鉴定。
“我们希望为每一个无名英烈找到亲人留下最后一丝希望。”孙春龙介绍说,“在完成DNA鉴定后,将会建设中国无名抗战英烈DNA样本库,向全社会公开寻找英烈的亲人。”
入缅迎接遗骸归国的人员中,有多位英烈亲属。云南红河的远征军老兵缪焜说,1944年,他和同为新三十师士兵的哥哥缪克勋一起参加了密支那战役,哥哥在战斗中牺牲,再也没能回家。他希望重返当年的战场,接哥哥回家。
来自广西的陈庆金说,在他还没有满月的时候,他的父亲陈业海参加了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作战,牺牲在缅甸战场。他在梦里无数次梦到自己的父亲,他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父亲的遗骸前,磕一个头。
97岁高龄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尤广才在现场痛哭失声,他说,今天是我痛苦的一天,但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天。
在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与云南省施甸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确定遗骸安葬地为位于施甸县太平镇的孩婆山。施甸县人民政府将为此项目提供不少于1000亩的土地,并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秘书长王小军在会上介绍,在完成一期寻找到的遗骸归国活动后,将继续更大范围地展开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工作,直至找到最后一具英烈遗骸。
(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