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的巨人:盘古神话与日本神话

2015-12-02 20:36占才成
日本问题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

占才成

摘 要:日本有学者认为中国神话给予日本神话的影响,除开天辟地神话中形而上学的哲学性思考的影响外,极为有限。然而,通过分析日本记纪神话及其周边神话出典的文本可以发现,不仅是在形而上学的哲学层面,在宇宙卵神话、垂死化身与祓禊生神、天地渐进分离及其分离标志等具体的神话母题、意象、结构与模式方面,日本创世神话也深受中国盘古神话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创世神话;中国文化;盘古神话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 (2015) 05-0056-08

成书于720年的《日本书纪》在其开篇中写道:“古天地未剖,阴阳不分,浑沌如鸡子,溟涬而含牙。及其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淹滞而为地,精妙之合抟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然后神圣生其中焉。[1]18”

这一段源自中国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日本有名的中日比较神话学研究者伊藤清司指出“《日本书纪》神代卷冒头‘古天地未剖以下六十余字直接借用了中国《淮南子》、《三五历纪》等古文献的文字” [2]178,高木敏雄在提及日本开天辟地神话时,也指出“《神代本纪》 ①的开篇三十余字完全是模仿关于中国开天辟地的一种哲学思考” [3]156。中国著名学者严绍璗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指出以上文字推演自《淮南子》,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盘古神话与日本山川地貌和五谷创生神话的关系②,这也成为系统研究盘古神话在日本流布情况的嚆矢,并在神话模式上提出了不同于日本学者的观点,奠定了中国这一领域研究的基础。诸多中日学者不约而同地指出其影响关系,可见日本开天辟地创世神话受中国文化影响之深。然而,尽管如此,伊藤清司还是认为“中国文化给予记纪 ③等日本神话的影响,除上述开天辟地神话中能够看到的形而上学的思考——儒道、神仙思想及阴阳五行学说之外,极为有限”[2]178-179。这与江户时代国学家本居宣长等人一味强调日本文化的纯粹性,极力淡化中国文化影响的观点如出一辙。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日本创世神话不仅吸收了伊藤所指出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思考”,在具体神话的类型、母题、意象、结构、模式等方面也深深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

一、宇宙卵神话

上文高木敏雄提到的《神代本纪》源于《先代旧事本纪》卷一,其开篇内容如下:“古者元气浑沌。天地未割,犹鸡卵子,溟涬含牙。其后清气渐登,薄靡为天。浮浊重沉,淹滞为地。所谓洲壤浮飘,开辟别割是也。譬犹游鱼浮水上。于时天先成而地后定,然后于高天原化生一神,天让日天狹雾国禅月国狹雾尊。[4]3”

《先代旧事本纪》中的这段引自《日本书纪》。在对宇宙原始形状的认识上,《先代旧事本纪》与《日本书纪》都认为宇宙原始形状为“鸡子”“鸡卵子”,状态都为“浑沌”状态,这种认为天地是由蛋孵化出来的宇宙起源观念属于“宇宙卵”的卵生神话,同属进化型神话。宇宙卵神话在中国神话中最有名的当属盘古开天辟地神话。陶阳、钟秀两位学者曾认为“《日本书纪》开头讲的天地混沌如鸡子,同中国《三五历纪》所说的是一个类型”[5]150。诚然两者都属于宇宙卵的创世神话类型,然而,这段宇宙起源神话与中国盘古神话绝不只是同属一个类型那么简单,两者存在着绝对的影响关系。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在《三五历纪》《五运历年记》《述异记》《玄中记》中均有记载,最早则见于三国徐整著《三五历纪》。

《艺文类聚》第一卷天部上引《三五历纪》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6]2。

《日本书纪》《先代旧事本纪》的世界卵观念明显来自盘古神话。除上述“鸡子”“浑沌”等意象之外,两国创世神话的世界卵之中,均孕育着生命。盘古神话中有说“盘古在其中”,《日本书纪》也有“神圣生其中”一句,这可以说是最直接的影响证据。孕育生命这一结构虽在日本创世神话中发展并演化,但是依然能觅得踪影。《先代旧事本纪》中天地开辟后,于高天原“化生一神”,这一神也是在宇宙卵“开辟别割”“天先成而地后定”之后随即化生而成的,可见生命在宇宙卵形成阶段已经开始孕育,天地开辟后,神也即刻化生而出。日本现存最早的书籍《古事记》序冒头曰:“臣安万侣言。夫、混元既凝,气象未效。无名无为,谁知其形。然,乾坤初分,三神作造化之首。阴阳斯开,二灵为群品之祖。[7]16”

《古事记》上卷开篇也有如下描述:“天地初发之时,于高天原成神名,天之御中主神。(训高天下云阿麻。下效次。)次,高御产巢日神。次,神产巢日神。此三柱神者,并独神成坐而,隐身也。[7]28”

《古事记》对天地形成的记录非常简单,仅寥寥数语,并且将盘古神话中“鸡子”这一意象直接抹去了。但是从“混元既凝”的形态可以看出,混沌形态与《日本书纪》及中国盘古神话并无不同,“乾坤初分”“阴阳斯开”的天地分离情节与宇宙卵的破裂、分离结构也完全一致,在孕育生命方面,“乾坤初分”“天地初发”之时,三神也随即孕育其中。因此,可以说日本记纪神话中宇宙起源的创世神话结构与类型深受中国盘古神话的影响。

比较日本创世神话与盘古神话,可以得出表1.

圆形的卵、混沌的状态、生命的孕育、天地阴阳的分合,诸多相同神话构造的重叠,再结合文章第三节“天地分离思想”中对《淮南子·天文训》论述的分析,可以说这些是盘古神话东渐日本的铁证。伊藤清司所说的“直接借用了中国《淮南子》《三五历纪》等古文献的文字”的说法,也是显而易见的结论。然而,在伊藤清司所提到的六十字以下,《日本书纪》还有如下记述:

“故曰,开辟之初,洲壤浮漂,譬犹游鱼之浮水上也。于时天地之中生一物。状如苇牙,便化为神。号国常立尊。(至贵曰尊,自余曰命。并训美举等也。下皆效此。)次国狭槌尊。次丰斟渟尊。凡三神矣。乾到独化。所以成此纯男。

一书曰,天地初判,一物在于中。状貌难言。其中自有化生之神。号国常立尊。亦曰国底立尊。次国狭槌尊。亦曰国狭槌立尊。次丰国主尊。亦曰丰组野尊。亦曰丰香节野尊,亦曰浮经野丰买尊,亦曰丰国野尊,亦曰丰啮野尊,亦曰叶木国野尊,亦曰见野尊。[1]18-20”

关于天地初开后孕育三神的记录,《古语拾遗》 ①曰:“又天地剖判之初,天中所生之神,名曰天御中主神。次、高皇产灵神。(古语、多贺美武须比、是、皇亲神留伎命。)次、神产灵神。(是、皇亲神留弥命。此神子天儿屋命、即中臣朝臣祖)。[8]1-2”

《道德经》第一章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9]2,另据同书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9]105”这些思想在《三五历纪》的盘古神话中已有体现:鸡子之中混沌不可名状之态即为万物之始,鸡子诞生盘古,盘古之后“乃有三皇”,三皇之后就是世间万物的化生。与此相对,《日本书纪》中言及世界卵的状态时,有说“状貌难言”,《古事记》中也说“无名无为,谁知其形”,这当是道教思想中莫可名状的“道”的存在状态,也是宇宙的初始状态。而《日本书纪》中“天地之中生一物”,一物化三神,三神之后出现诸神;《古事记》中“天地初发之时”,于高天原成“三柱神”,三柱神之后众神诞生;《古语拾遗》中天地剖判之初,天中生三神,此后众神生成。上述三部日本古文献中,虽然三神的名号稍异,但是天地初开之时,孕育三神的神话构造也并无不同。这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教思想经由盘古神话改造为“一生三,三生万物”的构造后,直接影响了日本创世神话。可见,中国道教的哲学性思考影响日本创世神话的,也不仅仅只是伊藤所说的《日本书纪》开篇的六十余字。从“一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和文献比对的结果来看,此处日本创世神话与其说直接受中国道教思想的影响,不如说直接受盘古神话的影响更为妥当。当然,道教思想对日本神话,尤其是创世神话的影响极深,这一点不可小觑。

二、垂死化身与祓禊生神②

盘古神话的一个重要的母题是“垂死化身”,《述异记》有载:“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睛,怒为阴。[10]1”

《广博物志》卷九引《五运历年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肠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11]178”

又,《绎史》卷一太古第一引《五运历年记》:“元气濛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12]73”

死后尸体化生的神话可见于世界许多民族的开天辟地神话之中。据印度最古老的诗歌集《梨俱吠陀》记载,众神以原人布鲁沙为牺牲祭祀,布鲁沙死后嘴变为婆罗门,双臂生成刹帝利,双腿变成吠舍,两脚生出首陀罗,意念产生月亮,眼睛变作太阳,口中生出因陀罗和阿耆尼,呼吸生出风神,脐产生空界,头演化为天界,双脚生地界,耳中生四方。

“作为尸体化形的宇宙起源神话,在日本家喻户晓的就是中国盘古神话”[13]50,因此,日本身体产生万物的化生神话也深受盘古神话的影响。身体化生万物的神话母题在日本神话中反复出现,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类型。

(一)伊奘诺尊“祓禊生神”

《日本书纪》卷一神代上,伊奘诺尊从黄泉国回来,为除去身上的污秽在筑紫日向小户橘之檍原洗涤全身,并在洗身时诞生神灵。“伊奘诺尊既还、乃追悔之曰、吾前到于不须也凶目污秽之处。故当涤去吾身之浊秽、则往至筑紫日向小户橘之檍原、而祓除焉。……(中略)然后洗左眼。因以生神、号曰天照大神。复洗右眼。因以生神、号曰月读尊。复洗鼻。因以生神、号曰素盏鸣尊。[1]48-50”

《日本书纪》中的伊奘诺尊在《古事记》中称之为伊耶那歧命,《古事记》对伊耶那歧命从黄泉国回来的祓禊,记载如下:“是以、伊邪那伎大神诏、吾者、到于伊那志许米(上)、志许米岐(此九字以音)。秽国而在祁理(此二字以音)。故、吾者、为御身之禊而、到坐竺紫日向之橘小门之阿波岐(此三字以音)原、而禊祓也……(中略)

于是洗左御目时、所成神名、天照大御神。次、洗右御目时、所成神名、月读命。次、洗御鼻时、所成神名、建速须佐之男命。(须佐二字以音)右件、八十祸津日神以下、速须佐之男命以前十柱神者、因涤御身所生者也。[7]48-50”

文中所提到的“祓禊”是中国古代为除去不祥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常于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说文解字》释“祓”为“除恶祭也”[14]2。《周礼·春官·宗伯》曰:“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15]2075。《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曰“武帝祓霸上还,因过平阳主。”集解徐广曰:“三月上巳,临水祓除谓之禊。吕后本纪亦云‘三月祓还过轵道。盖与‘游字相似,故或定之也。”索隐苏林音废,今亦音拂,谓祓禊之,游水自洁,故曰祓除[16]1978-1979。日本记纪神话中伊耶那歧的“祓禊”,也是在水中洗涤全身,祓除黄泉国带来的污秽,这种仪式源自中国古代的除恶之祭。伊耶那歧为洗去自黄泉国带来的污秽,于水中涤身,涤身时所产生的神,左眼为天照大御神,右眼为月读命,鼻子为建速须佐之男命,此三神即为“三贵子”。 日本神话左眼洗出日神天照大御神、右眼洗出月神月读命的构造与盘古“左眼为日,右眼为月”的化生构造完全一致。除了以上有名的“祓禊生神”之外,日本神话中还有多则与盘古“垂死化身”类似的神话。

(二)大气都比卖神“垂死化物”

《古事记》上卷建速须佐之男命向大气都比卖神①乞求食物,看到大气都比卖神从鼻孔、嘴、肛门中取出食物时,认为大气都比卖神故意拿脏东西给他吃,于是将其杀害。大气都比卖神死后,化生作物。“故、所杀神于身生物者、于头生蚕、于二目生稻种。于二耳生粟。于鼻生小豆。于阴生麦。于尻生大豆。[7]68”

《日本书纪》中亦有类似神话。天照大神听说苇原中国有保食神,于是遣月夜见尊前往查看。月夜见尊到了之后,保食神从嘴中吐出食物招待月夜见尊,月夜见尊以为不敬而大怒,遂将保食神杀死。保食神死后身体亦化为生物。“是时保食神实已死矣。唯有其神之顶、化为牛马。颅上生粟。眉上生茧。眼中生稗。腹中生稻。阴生麦及大豆·小豆。[1]60”

盘古神话“毛发为草木”“皮毛为草木”的模式和保食神身体化生作物的模式一致,同属人化植物的化生模式。而“这则神话中的大气都比卖神是日本的谷物之神,与中国的谷物神后稷类似” [17]37。

(三)轲遇突智命“身死化神”

《日本书纪》收录多本书中伊奘诺尊拔剑斩火神轲遇突智命的故事。其中一书说他将轲遇突智命斩为三段,一段为雷神,一段为大山祇神,一段高龗。另一书则说斩为五段。“一书曰、伊奘诺尊、斩轲遇突智命、为五段。此各化成五山祇。一则首、化为大山祇。二则身中、化为中山祇。三则手、化为麓山祇。四则腰、化为正胜山祇。五则足、化为?山祇。[1]52”

这一斩杀火神②的记述同样出现在《古事记》之中:“所杀迦具土神之于头所成神名。正鹿山津见神。次、于胸所成神名、淤縢山津见神(淤縢二字以音)。次、于腹所成神名、奥山津见神。次、于阴所成神名、暗山津见神。次、于左手所成神名、志艺山津见神(志艺二字以音)。次、于右手所成神名、羽山津见神。次、于左足所成神名、原山津见神。次、于右足所成神名、户山津见神(自正鹿山津见神至户山津见神、并八神。)”

《日本书纪》中火神被斩为五段,五段化为五山祇,这是盘古神话“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的异化,并且化生五岳的身体部位也惊人地相似:“头——首”“腹——中身、腰”“左臂、右臂——手”“足——足”。《古事记》中也同样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头——头”“腹——胸、腹、阴”“左臂——左手”“右臂——左手”“足——左足、右足”。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肢体的各部位分解为山川地貌,在想象的结构方面与表现方法,几乎是完全一致的”[17]36,因此,二者明显存在着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四)伊奘诺尊“吹气生神”

《日本书纪》还记载了伊奘诺尊吹气生风神的神话。伊奘诺尊与伊奘冉尊生大八洲国后,见所生之国唯有朝雾,且“熏满之”,因而吹气以生神。此神话载《日本书纪》神代卷上:“一书曰、伊奘诺尊与伊奘冉尊、共生大八洲国。然后伊奘诺尊曰、我所生之国、唯有朝雾、而熏满之哉、乃吹发之气、化为神。号曰级长户边命。亦曰级长津彦命。是风神也。[1]42”

在这则神话与上则斩轲遇突智命为三段的神话中,诞生了日本的风神和雷神。风神为吹气所成,而雷神为斩身所化。气成风与盘古“气为风”一致,身死为雷与盘古“声为雷”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以上神话外,另在《古事记》之中,还有伊耶那美在生火之夜艺速男神时,阴部被烧伤而卧床不起,其呕吐物及粪便化为神的化生神话。

综上可以得出,盘古垂死化身的神话被肢解到了日本以“祓禊生神”为代表的化生神话之中。盘古“目为日月”的构造体现在伊奘诺尊的“祓禊生神”的神话中;盘古“毛发为草木”的人化植物的神话,在日本神话中变异为以保食神为代表的“垂死化物”的神话;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 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的人化山岳的神话,变身为伊奘诺尊斩火神为五段后,“头、中身(腹)、手、腰、足”五部分化为五山祇的神话;盘古“声为雷”在伊奘诺尊斩火神为三段里所出现的第一段的化雷神的神话之中;盘古“气为风”则在伊奘诺尊“吹气生神”的神话中。

由此可见,日本神话在接受盘古神话影响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拿来”,而是在理解、消化之后,融入到其神话的血液之中,衍生为新的系列化生神话。当仔细分析日本系列化生神话系统时,依然能寻根发现盘古神话的影子。正如上节所分析的,在日本记纪神话的开篇就能很明显地发现盘古开天辟地神话东渐日本的铁证,而在系列化生神话的系统中,日本神话依然逃不过留下盘古神话“垂死化身”母题的影子。

三、天地的渐进分离及其分离标志

(一)天地的渐进分离

盘古神话的另一个重要母题就是天地分离思想。混沌未开之时,天地合为一体,阴阳不分,日月未明,盘古诞生后,天地始分开。在此之后,有一个重要情节:为了防止天地再次合上,盘古立于天地之间,“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盘古成为巨人,天地也终于分离开来。日本记纪及其周边神话中,盘古撑起天地、天地逐渐分离情节似乎被剔除了,难觅踪迹。但如果仔细分析文本,还是可以发现:虽然以上情节的显露没有如世界卵和垂死化身神话一般明显,但是却也暗含在日本记纪神话的天地分离思想之中。

关于天地分离,第一节中已经指出,天地分离与中国阴阳思想有关。《日本书纪》中“及其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淹滞而为地,精妙之合摶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古事记》中“乾坤初分”“阴阳斯开”;以及《先代旧事本纪》中“其后清气渐登,薄靡为天。浮浊重沉,淹滞为地。”等等,都抹不去中国阴阳思想、五行学说等哲学性思辨的影响。严绍璗先生曾指出“其中《日本书纪》的这一段表述的文字则是直接从《淮南子·天文训》推演而成的”[18]30。《淮南子·天文训》有曰:“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19]103-104”

《日本书纪》开篇“清阳者”以下36字可以说跟《淮南子·天文训》几乎一模一样、毫无二致,这种影响关系的存在已经不言而喻,无需赘言了。需要证明的恐怕是隐藏在这种显而易见的文字背后的神话构造与模式的影响关系。

中日开天辟地神话都指出在天地开辟之后,混沌的状态随即结束,阴阳及混沌之物因机械性的重力作用,“薄靡”升起为天,“重浊”沉下为地,天地分开。然而天地是否很快就分离为“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的状态呢?盘古神话中天地的分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盘古立于天地间,经过了“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于是天地乃变为如今之态。这是一种渐进的分离,俄国叶·莫·梅列金斯基在其著作《神话的诗学》中曾指出:“相传,因陀罗和盘古之分天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天地之距离伴随其身躯渐长增大”[20]224。日本神话中对天地开辟的交代极为简单,分开后旋即进入伊耶那歧和伊耶那美二神的生神造世过程,导致不少研究者如伊藤清司一样,以为中国神话的影响就到此戛然而止,或者极为有限。但是,除上节中分析的盘古垂死化身神话在日本生神的神话中反复出现之外,天地逐步升起的天地分离思想在日本神话中也能找到影响的痕迹。

《日本书纪》伊奘诺尊与伊奘冉尊生大日孁贵①时,有如下记载:“此子光华明彩、照彻于六合之内。故二神喜曰、吾息虽多、未有若此灵异之儿。不宜久留此国。自当早送于天、而授以天上之事。是时天地相去未远。故以天柱、举于天上也。[1]36”

二神觉得大日孁贵神不寻常,出生时其光彩即照彻天地六合之间,因此认为不应留下,而应送至天上,并授之以天上之事,所以以天柱举于天上。这段神话中 “是时天地相去未远”一句应当引起注意。“是时”说明的是当时的情况,暗含现在的情况已然与当时不同,证明天地的分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时天地相去未远”说明天地的发展是经由天地相距较近,到逐步渐行渐远的过程。据此,可以判断,在日本神话里,天地的形成、发展也经过了由混沌到分离,再到天逐步升高、地逐步下沉的演变过程,天地的形成是类似于“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的渐进,而不是突变。这与盘古神话的构造思想基本吻合。

(二)天地分离的标志性事件

大林太良在《日本神话的构造》(1975)一书中,论及天地的分离时,发现了日本神话的一个有趣结构。在伊耶那歧和伊耶那美二神的兄妹婚配中,可以视伊耶那歧为天父,伊耶那美为地母,二神的结合象征天地的结合。伊耶那美生火神死去进入黄泉国,意味着二神分离,也象征着天地的分离。

另一则是建速须佐之男命和天照大御神的神话。此二神也为兄妹,曾在天安河交换物品,并将交换的物品化生生子。利用物品生子的形式,虽然没有肉体上的接触,但在多数学者看来,依然包含兄妹成婚的因素。建速须佐之男命和天照大御神的兄妹婚配中,天照大御神统领天上,象征天,建速须佐之男命统领海原,象征地。因此,建速须佐之男命和天照大御神的结合也意味着天地的结合,这一结合的结果是天照大御神最后被迫躲进了天之岩屋,寓意着女神的死去,象征着天地的分离。

通过对两组神话情节与意象的对比,大林太良认为:“基本相同的情节在伊耶那歧、伊耶那美神话与建速须佐之男命、天照大御神神话中两次重复出现” [21]10。并且,根据大林太良的分析,日本神话出现的这种象征天地分合的结构中,天地的分离是以女神的死亡为最终分离的标志的。第一则神话中,伊耶那美死去之后天地分离,第二则神话中天照大御神“死去”以后天地分离。神死去后天地成功分离的神话结构,也是盘古神话的主要结构之一。盘古劈开天地,立于天地之间,直至死时才倒地化身万物,天地才真正分离,也就是说天地的最终分离是以盘古的死亡为标志的。中日神话天地分离的标志也具有惊人的一致性。“我们可以这样说‘记纪神话关于天地起源的解说,不仅植根于日本原始的观念,而且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影响”[17]18。这一卓见为研究日本创世神话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奠定了中日创世神话研究的基础,甚至也可以进一步说,不仅是在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方面,就是在神话结构与模式等方面,中国盘古神话也给予了日本创世神话极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天地分离思想上,盘古神话除了中日学者指出的阴阳思想、五行学说等哲学性思辨的成分对日本神话有较深的影响之外,在天地分离的进程、标志等神话结构和模式方面,对日本神话的影响也颇深。

结 语

日本创世神话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盘古开天辟地神话。中国古代人类初始的宇宙卵神话母题直接影响了日本。中国的世界卵神话主要是以盘古创世神话为中心,在这一神话母题的连带影响下,盘古垂死化身神话影响着日本神话中系列祓禊生神的神话母题,而盘古神话中的天地分离进程、天地分离标志等神话结构和模式也与日本神话有些许关联。可以说中国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影响了日本神话的诸多方面,成为中日神话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日本创世神话与中国文化的课题,不仅仅只限于盘古神话,还有很多方面留待研究者去考察,去发现。

[参考文献]

[1]小島憲之·他(校注·訳). 日本書紀[M]. 東京:小学館,2006.

[2]伊藤清司. 日本神話と中国[A]//松前健·他. 日本神話の可能性. 東京: 伝統と現代社,1973.

[3]高木敏雄. 比較神話学[M]. 東京:博文館,1904.

[4]著者不明. 先代旧事本紀(巻一)[M]. 東京:前川茂右衛門,1644.

[5]陶阳,钟秀. 中国创世神话[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6]欧阳询. 艺文类聚[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7]山口佳紀·神野志隆光校注譯. 古事記[M]. 東京:小学館,2004.

[8]斎部広成. 古語拾遺[M]. 東京:柏悦堂,1870.

[9]老聃.老子[M].饶尚宽,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任昉. 述异记[M]. 武汉:崇文书局,1875.

[11]董斯张. 广博物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2]马骕. 绎史[M]. 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7.

[13]大林太良. 神话学入门[M].林相泰,贾福水,译. 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14]许慎. 说文解字[Z]. 北京:中华书局,2013.

[15]孙诒让. 周礼正义(第八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16]司马迁(撰).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17]严绍璗. 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18]严绍璗. 日本“记纪神话”变异体的模式和形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J]. 中国比较文学,1985(1).

[19]淮南子[M]. 刘安,陈广忠,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2.

[20]叶·莫·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M].魏庆征,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1] 大林太良. 日本神話の構造[M]. 東京:弘文堂,1975.

[责任编辑 孙 丽]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
浅议在印度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跨文化传播探析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水天一色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探究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浅析汉风壶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