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进雨
摘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帮助一批中职学校成为了能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获得了良好成效。通过验收的示范校,进入了“后示范”建设时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总结经验深化改革,提出在示范校“后示范”建设时期,应抓住立德树人、形成思想合力、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师资建设、发挥职教科研积极作用等几个着力点,推动示范校内涵发展,进一步提升中职教育育人质量。
关键词:中职;后示范;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11003302
2010年6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2011年7月—2013年8月,三部委分三批批复了1 000所学校正式启动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截至目前,前两批建设学校中的绝大多数已经顺利完成了建设任务并通过国家验收。这些示范校,在完成建设任务的探索中,成为了改革的先锋,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优异成绩。
一旦通过了示范校建设项目的验收,中职学校即进入了示范校的“后示范”建设时期。“后示范”指的是站在示范校建设的成绩上,面对新形势学校更需找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推动内涵发展,切实发挥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提升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提出,按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探索开展示范校的“后示范”建设要更加注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等8项重点工作[1]。这既是中职示范校在“后示范”建设时期发展方向的指引,也是各方应着力研究和解决的普遍性问题,具有中宏观的导向和战略指导意义。在“后示范”建设时期,根本仍是要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各地各校所处社会发展环境不一样,各自所面临发展困惑和瓶颈问题也不一样,除了围绕以上8个重点建设着力点抓实抓好“后示范”建设,还要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学校内部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因素。结合部分示范校的既有经验和发展规划,总结剖析科学归纳,明确了“后示范”建设学校应从立德树人、凝心聚力形成合力、抓住课程这一改革发展核心、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充分发挥职教科研积极作用等关键因素入手,进一步推动学校工作重心落实到深化改革、强化内涵、提高质量上来, 扎实练好“内功”。
一、立德树人是“后示范”建设的首要任务
教育的起点在人,过程在人,最根本的目标和最终极的归宿也在人。中职教育不仅要给予受教育者知识、技能,而且要培育其能力、情感,促进其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协调发展。示范校建设最终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发展示范建设的首要任务。即培养的学生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型或技能型人才,还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在“后示范”建设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和原则,以规定的专门的德育课程为主线,统筹各课程的育德功能,串联家庭和社会教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依据中职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顶层设计科学安排德育内容,合理选择德育方法,按照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不断创新德育教育实践,取得实效。
二、统整思想,加强学习是“后示范”建设的基石
当验收顺利通过后,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会出现两种变化:一是心态,辛苦之后的放松,渐变为松懈;二是缺失了高目标高标准的指引,自觉不自觉将工作退回到惯性轨道,成绩是成绩,常态工作是常态工作,以成绩为平台进一步探索的行动不够。在“后示范”时期,新的发展格局和形势下,如何继续示范校的优越感,需要每一位教职工思索和努力[2]。
1凝心聚力,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
面对将“后示范”做好做实的现实,中职示范校更应该注重团结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凝心聚力,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先进办学理念统领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建构。统一思想,让每一位教职工都明确学校未来发展规划,把学校的建设发展,把每位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始终葆有职业热情和奋斗奉献的精神,共同努力。
2加强学习,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有的示范校存在一个共通的局限,除了学校管理层和直接参与示范校建设的教师,部分一线教师对重大教育政策方针和先进教育理念学习不够,这种不平衡的对接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管理者与一线教师产生隔阂和距离感,教育教学低效。每一位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树立科学的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和办学理念,才能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避免在“后示范”建设时期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三、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是“后示范”建设的核心
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过程中,深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是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1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凸显优势和特色
示范校在建设中,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对基础好、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专业,进行了科学有效的重点建设,带动了相关专业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强化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接下来,还应将这种优势继续扩大、推广成果。专业建设是一所职业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后示范”期,学校应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将传统优势专业做得更强更大[3]。同时努力发展一些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地行业企业发展所需的具有发展远景的专业,强化市场调研,完善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
2同步推动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发展
相对地,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步伐滞后于专业课程改革步伐,有的学校的公共基础课课堂甚至还复制沿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方式。职校学生不应仅有技术技能的硬实力,也要有支撑后职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素养软实力。接下来示范校应坚持“整合资源、注重内涵、提升质量、面向未来”的原则,锐意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课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在学习内容上,注重基础性和人文性同时,根据学生成长和专业需要,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构建与学生职业能力密切相关的课程系统。在评价上,构建科学的可操作的学科、教师、学生等综合评价体系,保证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有实效。
3关注课堂教学,提升教育质量
教学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是切实落实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场所,也是课程改革最终的落脚点和实验田,课堂教学以提高质量为中心,质量的提升直接帮助实现学生成长。各专业部、各公共基础课教研组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把对学生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坚持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同步,运用项目教学、任务教学和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法,保证教学有效性的落实。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四、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后示范”建设的保障
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职教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强化管理。示范校要进一步完善符合中职教育特点和学校实际的教师管理机制,针对教师职业道德、专业教学能力、课程建设和科研能力进行全面科学的考核。其次加大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加强校本培训,构建教师的成长通道。最后以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完善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从企业引进能工巧匠,吸引既有丰富实践生产经验又有突出专业技能的人才到校,既可以优化教师整体结构又可以通过他们指导专业教师进行实践训练,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
五、加强职教科研是“后示范”建设的客观需要
示范学校要进一步科学发展,如何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走出有自己特点有文化底蕴有内涵的发展道路?“后示范”建设如何持续保持成绩再创新高,提升育人质量?这些问题的回答都离不开职教科研。
示范校在内涵发展“后示范”建设的重要阶段,尤其应注意发挥教育科研功能,带动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完善和发挥学校教科研部门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注重培养学校教科研人才,形成合理的教科研梯队。其次,可以以校本研修活动为载体,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教材研究等手段,建立起广大教师共同承担教科研活动的工作机制,促进教师表达、交流、分享和反思。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定期召开教研教改成果总结和推广活动,使教科研活动既有扎实过程又有丰富成果,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向更高更广方向发展。最后,学校还应加大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的力度,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示范校建设是阶段性的项目任务,但是中职学校坚定地走内涵发展道路,提升中职教育质量是任重道远的坚持。如何将示范校建设成果切实运用于育人实践,在“后示范”建设中取得同样成功,必须把项目建设与学校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抓住关键环节和因素,锐意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助力职教整体改革,全面提升中职教育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伟.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14.
[2]高晓梅,张永红.高职教师如何走出“后示范情绪”困惑[J].大众科技,2011,(11):184—185.
[3]栾永斌.“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5):19—23.
(责任编辑:朱岚)2015年11月第34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Nov.2015Vol.34 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