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思考

2015-12-02 13:20张天财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11期
关键词:作文材料生活

张天财

启迪学生智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成为当前语文教改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语文教育大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更成为社会议论的热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作文教学首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本体意识,让学生明确是“我要作文”而不是“要我作文”,这是区分主动作文与被动作文的重要标志。大量的成功作文,常常是“我要作文”的宠儿而不是“要我作文的产物”。突然来到的某些美妙的瞬间,常会灵思涌动,妙语连珠,尽管这时只有三言两语,依然能够激起“我要作文”的强烈冲动;而随着美妙瞬间的悄然逝去,“我要作文”的强烈冲动也会烟消云散。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及时把握某些美妙瞬间涌起的写作冲动,哪怕是点滴灵思,几行妙语,也应不失时机地将它们记录下来,这是大有益处的。因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许会遇到与这样灵思妙语相关相承、相得益彰的人和事或景与物。到那时,孕育已久的思想火花就会在人和事或景与物的撞击中升腾起来。

由此看来,作文教学中要及时把握和巩固“我要作文”的初生状态,以后学生就会在某些思想火花的驱动之下,产生主动寻求有关材料的热望;而一旦找到学生所需要的有关材料,暂时搁浅的“我要作文”的写作冲动便会再度涌起。这样,一篇篇成功的作文便会从学生的笔端奔涌出来。因此,让思想的火花在与外物的撞击中升腾,乃是学生在作文成功路上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

古人讲究“厚积薄发”,作文教学也要重视底蕴,这底蕴来自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来自于一种丰富的知识背景。好作文都有一种与人不同又能为大家所喜欢而产生共鸣的格调,有一股浓浓的醉人心脾的底蕴味儿。新课标提出积累各种素材、加强背诵的要求。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可以看作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非家之编”(韩愈),持之以恒,必能采集到很多珍珠美玉,使自己的“资源宝库”蔚成大观。老师可以从读的兴趣中引导学生,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他们的写作仓库中增添一点“米”。《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吕叔湘先生说:“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这道出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

积累材料,要有意识地吸收与消化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营养,有意识地接触与理解多元文化,站在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角度去研读品味精短作品,去感情体味伟大的襟怀与纯真的情感,去领悟体会深刻的思考与璀璨的智慧,去辨识认同文化的底蕴与发展的价值。写作不能不用材料,材料必须积累,更靠运用,人人皆有不一定会用。在写作的时候能够调动出来,加以变化,恰当运用,不但能解燃眉之急,用好了也许会锦上添花。

真正写出好文章也不容易,特别对于理论水平普遍不高、抽象思维不强的中学生尤为如此,但在高考和中考中也出现了非常多的优秀作文,为什么他们能够广开文思出妙章呢?几乎所有的作文状元都在写作经验中提出,要多读书,多思考,平时应该在大脑中贮存素材,能够广泛积累素材,能够“立体感知”外界事物,全面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写作功底扎实,写作敏感点多,写作动机一触即发,写作时可以使人浮想联翩,内容丰富,很多好文章就是逐步积累材料升华内容而产生的。其次,优秀的作文几乎都应用了从阅读中吸收并积累起来的学问知识、思想观点、事例材料和精彩语句。

学生在课外的余力,不仅要用在阅读上,还要用在其他有助于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各项活动上。学校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加课外活动,增强主体意识,培养主体人格,在发展爱好的同时,丰富主体感受,从而积累了特殊的写作素材。作文是用一定的结构和语言反映某种思想感情,以使读者接受的活动,因而它是有感而发的。古人“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正是有感于物,才有那么多千古绝唱流传于世。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中说:“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须浸透作者的人格和感情”,所以对客观事物的情感体验,是作者的写作动机。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兴趣。学生作文的取材主要来源于生活。多彩的生活,每天都在拨动着人们的心弦。生活本身蕴藏着十分丰富生动的写作材料,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深入生活,用心灵去感受生活。走到生活深处,广泛地摄取材料,挖掘生活的真、善、美,探求事物内在的奥秘,体味其精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

积淀素材,是一项沉甸甸的任务,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与家庭、校园、社区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因应关系,它更与学生的主动追求、坚持积累、积极感悟、不断运用有直接联系。只有热爱生活,才能进入生活,把握当今时代的脉搏,多方面、多角度感知世界,才能采撷到最美的花朵,酿造出最醇的美酒,写作之泉才能源源不断,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资料,还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到工厂、到农村、到更广阔的天地去体验生活,获得活生生的材料。只有多接触社会,多深入生活,勤于观察,知识才会丰富,材料才会聚少成多,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写起文章来才会有话可说,滔滔不绝。

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生才会关心祖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关心学校和社区的发展变化,关心为多数人所瞩目的带倾向性的问题。有了这样一腔热血,学生自然就会关注时代的发展,留心社会的走向,注视世界的变化。也就会自然地主动地去浏览报刊,注意新闻,关注时局,议论时事,抨击时弊,体味与国家与人类同忧同喜的情感变化,尝试着思考解决问题的得失方略,有力地促进自身视野的开阔,磨砺自己思维的深邃,陶冶自己强健的人格。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大家知道,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没有积累和继承何来创新?好文章或者是言人所未言,往往能够打开人们蒙蔽的视域,启发人们的认知;或者是人虽言之,我则常中出新、出深,从广泛的材料中选择适合话题的材料。材料越广泛,可以展开的思维空间就越开阔,文章就越大气、越灵气,越与众不同、别具一格,越富有创新精神。真正优秀的写作者往往具有知难而进、遇难则强的心理素质,善于知难而进,敢于创新,独辟蹊径,凸现个性,以平时基础为后盾、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个性化为支柱,在作文的舞台上上演自己“创新”的性灵文章。

猜你喜欢
作文材料生活
最美材料人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