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在“历史”的前面,成为历史“预言家”和“当事人”

2015-12-02 08:41宋长红罗永云熊昌友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11期
关键词:创新探究历史教学

宋长红+罗永云+熊昌友

【摘 要】历史教师创设类似的历史情景,使学生成为“历史当事人”,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促进学生把握“历史机遇”,即在“形势逼迫时,创设出各种应变方案,直至不得不作出“历史抉择”。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教学中,我“破天荒”的总结出一种“猜测情趣”创新教学模式。我认为肯定能使历史的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创新,给历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吸引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探究

题记:有教无类,新课改理应反对任何形式的僵化模式,但本文正是出于这个理由创作的“模式”。

历史是“既成事实”,编历史书只能是“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也许是因为“历史必须真”在作怪,历史教学从来就是按教本把当时权威史家的“断言”(且中学教本常常是“独断言”)不折不扣地灌输给学生——这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天经地义”。这种教学观念严重钳制了老师的创新潜能,学生也成为被动接受的“机器”,死记硬背那些与自己一生没多大作用 的繁杂的时间、地点、人名、琐事,使得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变得极其枯燥乏味,教起来、学起来都真的十分的痛苦——据专家的权威调查,历史学科是学生最讨厌的学科之一。的确,历史事实是不能改变的,但如果历史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永远照“本”宣科,没有观念上的“大革命”的话,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是很难、很少发挥创新能力的,即使有,就多在死记硬背的方法、途径上创新罢了。在教学中,我“破天荒”的总结出一种“猜测情趣”创新教学模式。我认为肯定能使历史的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创新,给历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吸引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根本宗旨是“师生走在历史事件发生之前,用发散思维去“预言历史的发展”,或者说与历史前人同行,或者说自己就是历史人物。”即历史教师创设类似的历史情景,使学生成为“历史当事人”,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促学生把握“历史机遇”,即在“形势逼迫时,创设出各种应变方案,直至不得不作出“历史抉择”。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动脑动手动口,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要创新,只有老师不唯“纲”、不唯“参”、不唯“考”、不唯“上”、不唯“书”,不要过多受“目标”的牵制和禁锢,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要被教本和教师牵着鼻子走而成为教本和教师的奴隶,使学生也不唯书、不唯师,而要“唯我独尊”!

具体一点讲,大致可有如下流程及各流程作用:

1.教学时,学生关上书,最好叫学生不受“预习”的影响,使学生“远离历史教本”;老师据教本中的情景创设类似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环境”(有时可以避免历史人名、地名、而以与历史课堂“毫无关系”的面目出现更佳,因为这能使学生摆脱“预习”的牵制)。

2.老师提出链锁的问题,有时还敦促学生们在不受教本和教师牵制下,自由、轻松地思考的提出链锁的问题,分析问题,在讨论争鸣中无拘无束的各抒己见,提出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从中“抉择”出自己认为的“上上策”(注意:猜测偏重发散思考“历史发展的可能走向”及相应策略,而并非大纲和目标中规定的具体时间、人名、地名、琐事)。这过程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要大胆,在轻松愉悦中自主地猜测。教师要容忍,甚至有意鼓动荒唐的“空想”“假设”。因为创新的灵感来源于“突发奇想”。任何“胡思乱想”和“异想天开”都不能被压抑和批评,但容许并鼓励学生间争鸣。不绝对把学生们的意见都“统一”到课本上来。如果硬要把课本的结论塞给学生那肯定不是“探究式学习”,起码不叫真正探究。这是一堂课的核心部分,这也就是历史教育教学中创新的最好办法。让学生学会质疑,并探索解疑的方法,是进行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目标不仅是预设的,更是在人性化的课堂中生成的。为此,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师生多元互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如商鞅变法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变革,课本中作了肯定性的评价。学生能不能表达自己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呢?比如,“禁止弃农经商”这一方面显然利弊并存。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光凭阶级性来划分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要尊重历史事实,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分出主流与支流。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3.分小组探讨,在组内综合“抉择”出“上上策”,这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等探讨品质。教师有意让组内“抉择”和个别主张有表现的机会。在本环节教师印发单元问题设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五到六人(成绩起跑线大致相同)。课堂上各小组对问题的设计展开讨论,由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说出题目涉及的知识点、题型特点以及解题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达到以下目的:通过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争议,从不会到会,从会到懂得更多,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争议,人人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亲自探索实践,在轻松愉快之中掌握知识,既达到教学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由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开放的,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学生敢于否定,敢于争议,使学生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打开教本,让学生们将自己的“上上策”与教本中的“历史真面目”比一比,谈谈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甚至可以“指责”历史前人的“过失”——如果不那么办,可能会怎么样?”“按我的办法去做,会怎么呢?”,这样既回归教本,又不禁于教本。

5.教师将设计(也可师生共同设计)的适当试题板书在黑板上,学生据教本答上即为作业,也可作《学习指导》——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猜测与“历史真面目”相同或相似的作为作业,便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如果能结合现实中类似历史情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好。

这种让师生成为历史“预言家”和“当事人”的猜测情趣创新探究教学是历史教学观念上的“大革命”,根据这种观念还可以创新出许许多多的具体教学方式方法出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探究历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地理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探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方式的创新探究
新历史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